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快讯】大卫·拉切贝尔沪上首展 自名流到“制景”的20年

2017-09-09 22:07

“制景”大卫·拉切贝尔个展

“制景”大卫·拉切贝尔个展

9

艺术门

已结束 3.1万+

  大卫·拉切贝尔 Tom Wagner摄

  9月9日,美国著名摄影师大卫·拉切贝尔的首次上海个展“制景”在艺术门上海空间开幕。展览囊括了艺术家早期的杂志拍摄,以及他逐渐回归纯艺术创作的精选作品,今年的作品《新世界》更是首度于亚洲展示。

  “制景”以多样情境来探究艺术家变化莫测的风格:从人像到风景主题,写实到超现实场景,展览作品以略带讽刺又极具创意的叙事方式来传达艺术家对社会敏锐的观察以及与他对永恒的孜孜以求。

  拉切贝尔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其摄影生涯,年仅17岁时获得了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的青睐为《 INTERVIEW 》杂志拍摄,此契机也为其带来了与国际杂志和名流合作的机会。作为少数能平衡商业和艺术题材的摄影师,拉切贝尔以大胆、鲜明且最具当下特色的独特手法来突显人物、信仰和社会环境等主题,借此颠覆了摄影的传统类别。

  受到艺术史和流行文化的启发,拉切贝尔在部分摄影作品中借荐或挪用了古典和当代艺术元素,为经典图像提供另类的见解。比如,他以米开朗基罗在西斯汀教堂的壁画为舞台创作了《洪荒之后》(2007)系列,展现出无价之宝的艺术品在淹水美术馆里的情景。无独有偶,灾难和人类文明的冲突同样出现在《惊天动地》(2012)中,显示出一屋子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品在地震后苟存的样子。可贵的是,拉切贝尔也不忘向流行文化致敬,他将他的缪思——变性名流阿曼达·莱波雷打扮成安迪·沃霍尔60年代版画中的玛丽莲·梦露和伊莉莎白·泰勒,借此挑战世俗对美与丑和女性身体的偏见。

  另外,拉切贝尔在《加油站》与《景观》系列中则以精心制作的道具和叹为观止的场景来延续自然与人文的拉锯。在拉切贝尔的镜头下,加油站和工厂闪烁着霓虹灯般的绚丽光彩,使得人们暂且忘记它们原本的面貌。但近看之下则会发现它们其实是利用吸管、罐子和其他工业化的产物所组成的模型而不是真实的加油站或工厂。不过,拉切贝尔选择在自然景观中拍摄这些模型。

  在他的最新系列作品《新世界》(2017)里,艺术家表达了对崇高的敬畏以及对精神性的诉求。他透过对野性的呼唤,来对抗大都市文化。

  不得不提的是,展览“制景”同样展示了艺术家创作于1990与2000年间的作品。这些作品常常可见当代社会的影射与流行文化的元素,其夸张与浮华之极则镜射了我们的消费主义和明星崇拜文化。另一方面,拉切贝尔的镜头不仅捕捉到这些熟悉脸庞下那些令人会心一笑的细节,亦体现了主角们和拉切贝尔之间的信任与情谊。

  拉切贝尔的作品持续表现出他这一代艺术家所关切的议题与野心。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不论是作为社会边注的各种文化表达——信仰、景观或思辨,还是对想像力施加控制的某种“冗余感”或“过剩感”,或者是未知的欲望与欢愉,这些都是拉切贝尔的作品所希冀触及、抒发和表达的。我们感受到这些作品创作所渗透出来的时间感,而这过去的时间感也同时蜿蜒为时间的永恒。

  展览展至10月31日。

  雅昌艺术网:您何时开始意识到自己想做一位艺术家?

  大卫·拉切贝尔:我从小就想当艺术家。当时,我问我哥,我能不能做一只兔子,他回答,不行,你只能是人;我接着问,那我以后会不会飞?他说,肯定不行啊。后来,我开始拿起画笔,渐渐地,我发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雅昌艺术网:您是从何时开始注意到自己的摄影天赋的?

  大卫·拉切贝尔:17岁那年,我在高中阶段接触了摄影课程。后来,我辍学了,但那个阶段无比自由,我画画、拍摄身边的人,他们都接纳了我。现在,我依然画,但摄影的确改变了我的生命。

  雅昌艺术网:还记得第一张作品吗?

  大卫·拉切贝尔:我拍了我的朋友,当时他15岁,裸着身体——我们都喜欢文艺复兴。当然,我并不是拍摄裸露本身,也不追求拍摄人物的情态——比如害羞或愤怒。我只是喜欢拍人,喜欢普通人。

  雅昌艺术网:您是如何结识安迪·沃霍尔的?

  大卫·拉切贝尔:15时,我辍学两年。当时,我留在纽约,在酒吧工作。在那里,我遇到了安迪·沃霍尔。不过,当时,我们没有什么交流,我也没有作品。17岁,我到别处上学,18岁又回到纽约读书,当时有个摄影展,安迪·沃霍尔来看了,并引荐我去《Interview》工作。现在,世界上那么多杂志,你也许很难想象,当时它在文化界有多么大的影响力,它真的是世上最好的。

  雅昌艺术网:如何看待波普艺术?

  大卫·拉切贝尔:它属于所有热衷它的人,它的影响力可以覆盖到绘画、音乐、摄影,比如安迪·沃霍尔、迈克尔·杰克逊,他们背后都有庞大人群去追寻。

  雅昌艺术网:您曾为不少名流留下珍贵瞬间,2006年,你开始创作《洪荒过后》,转向当代艺术的原因是?

  大卫·拉切贝尔:当洪水淹没城市时,我们会感到真实的恐惧,我们如何去对抗?因此,我拍过人在水中的照片(《清醒》),它是介于生死的思考。

  雅昌艺术网:您喜欢文艺复兴。您曾在作品中搭建一个美术馆或画廊的场景,这是对那个时代的致敬吗?

  大卫·拉切贝尔:“博物馆”的那组作品也属于“洪荒”系列。作品的布景都是真实的,我先在工作室里布景,然后再把水放进去。我想探讨,当洪水来临时,这些昂贵的作品还值天价吗?如果不是,那么什么才是真实,什么才有价值?

  雅昌艺术网:最后聊一下这次的新作品。

  大卫·拉切贝尔:这个系列和10年前的“洪荒”系列有所呼应。人们始终在探讨天堂、理想世界和信仰。我在创作《洪荒过后》时,就会思考,这之后到底会面临什么?我也会憧憬,会有理想国度,它可能并没有一个物理的位置,但每个人都能在一片净土中找到自己的居所。

  雅昌艺术网:谢谢。

  (本文图片由艺术门提供 鸣谢艺术家)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