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5-12 21:36
5月11日下午,“开放源——2018首届深圳艺术双年展”在深圳罗湖美术馆开幕。早在今年1月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为首届“开放源”深圳艺术双年展就以打造“全球性的当代艺术”为目标,试图希望在深圳这座拥有显著开放精神的城市,让公众能够零距离地接触大规模的当代艺术。
“开放源——2018首届深圳艺术双年展”开幕式现场
据主办方介绍,采用“开放源”这一软件发布模式作为艺术双年展的主题,是对深圳城市精神的一种表达和隐喻。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改革先锋城市,深圳从公共事务到大众生活,都保持着平等开放、互动、共享的积极态度,使得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开放源,吸引了各界优秀人才聚集到这个平台创业和生活。
“开放源——2018首届深圳艺术双年展”主办方、艺术家合影
“开放源”艺术双年展出品人、雏声初引执行董事何净认为:“深圳就是中国的开放源,每一个公众都是这个开放源的贡献者和生产者,而当代艺术是一种重构的艺术,我们利用开放源的这些特点,让首届深圳双年展成为公众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积极寻找自身和集体的身份认同的艺术嘉年华,让当代艺术重构当代城市,为社会公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使日常化的城市生活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前来参加开幕式的观众挤满了罗湖美术馆
双年展联合策展人唐泽慧、方敏儿谈到采用“开放源”为首届深双的主题时说,这不仅符合深圳的城市气质,也代表了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态度和生产方式。它注重分享、互动、同创,将创作和展览视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不是“完成态”的。“这是一次出发,而非一次到达;一次提问,而非回答。我们编写展览的“源代码”,并将这个“源代码”开放给公众,由他们自由阐释、改编、二次甚至多次创作,汇入到这个生长性的展览中。”
黄玉龙,《礼物-温暖的形》,PE藤编、不锈钢、LED,公共装置,2018
此次展览的筹备历时两年,以罗湖美术馆为核心地标,打造馆内与馆外两大展区,汇聚了21位艺术家的精彩作品。唐泽慧告诉雅昌艺术网:“21位艺术家,听上去绝对的数量也许不是很多,但每一件作品几乎都是项目性质的,不是说单纯的一幅画、一件雕塑,所以每一件作品体量都比较大,所占的空间也比较多。”
大卫·森尼,《思想家》,230×175×140cm,不锈钢,公共雕塑,2016
首届“开放源”深圳艺术双年展兼具了三大亮点:一是本地性;二是互动性;三是户外作品。
关于本地性,唐泽慧说:“我们这次双年展非常注重的就是跟深圳的关系,虽然艺术家来自五湖四海,但他们不是把现成的作品放到深圳来,我们的思路是反过来的,根据这个城市特定的环境,根据它跟公众的关系去创作,采取因时因地的原则。在展览筹备的时间里,我们反复跟艺术家沟通,请他们来看现场,请他们来做调研,让他们思考如何在作品中表达跟深圳的关联性,表达深圳的精神,我想这是我们活动跟一般的当代艺术展最大的区别。”
陈文令,《别开异境》,386×250×330×cm,综合材料,2017
互动性体现在很多组作品之中,比如毛里奇奥·唐载礼的《全景视窗》,随着观众的移动,可以看到作品的出现层次丰富的变化;而艾恩的《锤骨 声场》则可通过观众的触碰,发出如同编钟一般悦耳的声音;钟飙和严永红的装置《洞见》更需要观众穿行而过,细心体会。
钟飙 + 严永红,《洞见》,800×500×450cm,交互影像装置,2018
户外作品更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艺术家钟飙和照明专家严永红跨界合作,推出照明科技与影像相结合的沉浸式交互装置《洞见》;许倬尔在现场呈现了一轮具有魔幻色彩的蓝色“月亮”,是真实空间中出现的时间与空间的截面,它将原有的空间打破,又包容着由真实空间转向虚幻空间的丰富过渡;同样从月亮中得到灵感的黄玉龙,则将月亮带来的温暖转译为放大化的发光几何体,并象征城市高楼大厦的抽象化形态,让它们散落于罗湖美术馆室外广场的公共空间,就像来自夜空的祈愿,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无限的温暖与广博的爱。
许倬尔,《蓝》,直径400cm,科技灯光装置、动力雾化系统、钢架钢材结构、防漏电电缆、防风阻钢板、防盐雾涂层、公共装置,2018
精彩作品导览——
方力钧,《2011-2012》,360×250cm,布面油画(上);
《2006》,840×560×32cm,铜、金箔、钢条、铁板,装置,(下)
近几年,方力钧一直在做一些多元的探索,此次呈现的是一幅油画和雕塑的组合。此幅绘画属于他的一个系列,是对于消费主义的比较直白表现;而铺在下方的这件密密麻麻的雕塑,每一个都是手捏成型,再铸铜、镀金。唐泽慧认为,方力钧的艺术多少受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在作品中,它是一种隐性的存在,隐性的线索,但是他的表现方式可能会不同,“其实这组作品他原来的想法是要去表现人民,表现人民的伟大,这其实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意识形态,但他采取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创作方式,表面看是一个群像,但这个群像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又非常抽象。”
韩友衡《晾衣架》,尺寸可变,影像装置,2018
韩友衡是来自韩国的艺术家,他一直以影像为主要媒介进行创作。但与一般影像创作不同的是,他总是喜欢把高科技跟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混杂在一起,所以就他的作品既有很酷炫的一面,同时又有非常日常、朴实的一面,他对这种混杂的状态比较感兴趣。
这件作品的一幅都是从深圳本地收集的,韩永衡将他精心搭配成了一面屏幕。在韩国,跟中国一样,户外晒衣是很普遍的,但在很多西方国家,户外晒衣或在阳台上晒衣服是很不体面的,美国甚至有一些州是立法禁止的。本来这种文化差异是很正常的,但放在后殖民的语境中,这反过来影响到了亚洲人对自己日常行为的认知。
艾恩,《锤骨 声场》,尺寸可变,装置,2017
这是艺术家艾恩的持续性项目,也是特别为深圳这座城市创作的作品。艾恩是德国建筑师,今年1月来深,然后去了很多建筑工地和车厂,他发现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使用的锤子是不一样的,尺寸、形状都不太一样。这在德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在德国没有什么工具是自己做的,一切都是非常标准化的制作,比如锤子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即使不是一个模子也是由工厂统一生产的标准化产品。
但中国的劳动者常常会就地取材自己做锤子,根据自己的需求要大的就大一点,要小的就小一点,很多都是自己焊接上去的。这些锤子不标准,但充满个性,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的工作环境,每一个锤子是不同的劳动者使用过。当这些锤子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装置,像中国的编钟一样可以碰撞发出声音,那声音仿佛是述说着每一个劳动者背后的故事。
沈丕基,《古老的感遇》,尺寸可变,古琴碎片、行为视频、蚝壳,影像装置,2018
沈丕基此次用他摔碎的古琴、视频以及一对数量众多的蚝壳完成了这组作品。蚝壳的谐音是“好客”,因为深圳本身是一个移民城市,大家都来自于五湖四海,而且深圳也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所以这种材料对于深圳的历史以及它的移民性有一种指射性。
劳伦·瑞拉,《地平线》,720×640×450cm,环保塑料块,2018
这组作品是现成品的组合,并且观众在现场可以穿行进去,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上隐隐约约浮现着山水景观——桂林山水。在劳伦·瑞拉的想象中,深圳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的一个现代城市,而桂林可能代表了他对中国山水的一种想象,所以他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苏新平,《虚构的真实》,尺寸可变,影像,2017
苏新品的这件作品可以说让熟悉他的观者大吃一惊,因为在过去,我们所熟悉的苏新平是徜徉于版画、油画作品中的,而此次涉足影像的他,却又呈现了出乎意料的成熟。影像内容是苏新平的素描,非常简单的动作,但最终完成的效果却转换成了一种抽象风景,整个作品很有裸眼3D的效果。
戴耘,《雕塑深圳》,570×226×356cm,综合材料,雕塑,2018
戴耘的这件雕塑是一件现成品,他从深圳不同的雕塑加工厂里收集了这座城市不同时期、废弃的城雕,所以这件作品中有佛像、山寨版的亨利摩尔、英雄人物,什么风格都有。戴耘把这些东西重新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态,边缘用补瓷器的那种金属去镶嵌,看起来甚至有点惊悚,可以说,戴耘无声地把这种城市化进程、各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来了。
黄成,《self-house》,尺寸可变,VR影像、声音、综合材料绘画、灯箱、水泥,2017
黄成的这组是比较私人性的作品,有一种私人性和公共性的转换在里面。黄成在作品中展现出日常生活中与妻子产生的一些矛盾,然后试图用艺术的方法去沟通解决。这件作品,其实很值得观众停下来慢慢去看去听,他不仅有视觉上的内容,还有一个反复播放的盘,里面可以听到黄成和妻子的一些日常对话,你一句,我一句,甚至有点音乐剧的感觉。
吴俊勇,《东山、西园、北国、南海》,尺寸可变,绘画,影像装置,2018
这组作品是四组影像和一幅巨幅壁画,在影像呈现的时候,吴俊勇很注重物跟空间的关系,最终看上去很有剧场感。
而壁画作品,则是艺术家几乎两天内创作的即兴作品,“他的工作方式就是这样,一开始没动静,喝点酒之后突然一两天内就完成作品。”唐泽慧认为吴俊勇的作品时常有一种带狂欢性质的即兴的色彩。现在的艺术家比较少这么直接地在墙上去绘画,因为现在的艺术体制、销售方式,并不鼓励艺术家去做壁画这种无法转移的作品,而吴俊勇不仅做了,而且完全没有小稿,从起笔到结笔,一气呵成。
壁画内容可以理解成一个当代的神话,吴俊勇在神话的框架下,糅合进了很多当代城市、社会各方面的景观。“他的呈现、他的思维方式不是一种特别逻辑性的、线性的方式,而是非常混生、混杂的巨大图谱,很多图像的隐喻在作品中,但我们并不可能把它还原到一个特别清晰的叙事和一种语言的表述方式之中去。”
毛里奇奥·唐载礼,《全景视窗》,尺寸可变,镜子、树脂玻璃、木板,2018
进入到毛里奇奥这件作品的空间中,会感觉整个空气都安静了下来。艺术家选择了一种比较古典的呈现方式,但另一方面,技术、材料的应用又体现得非常成熟。在展出的时候,随着观众的移动,会看到作品在不同角度出现不同的面貌,可以说现场的互动性非常强。
梁美萍,《香港制造》,尺寸可变,200张油画的版本、视频,装置,2006-2018
科班出身、从巴黎美院毕业的香港艺术家梁美萍这次跑到了深圳的大芬村,驻扎了下来,她隐瞒自己的艺术家身份,跟大芬村的画工们学习画画。在曾经的美院,老师教她应该慢慢画;而在这里,也许只看一眼,就要快速画出来。
梁美萍敏锐地发现内地观众去香港,很在意买点什么带回来,曾经风靡一时的“旅行画”内容已经不合时宜了,梁美萍将新的时代内容注入进去,她画迪士尼、画人们前去买包包、买奶粉,这些跟人们相近相关的旅行画大受欢迎。于是,大芬的画工们跟她一起创作了这一批作品,有时候,连她自己也分不清,究竟哪张是自己画的。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梁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