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这两个球的颜色是一样的。
是否觉得不敢相信?明明一个是蓝色,一个是绿色,怎么会是一样?
但你的眼睛确确实实受到了欺骗。将这两张图放大,或者擦去干扰你的颜色,就可以明显看到,这两颗球本来是一样的颜色。
蒙克怀特错觉
在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怀特和蒙克发现,环境的色彩,能影响人的眼睛对物体色彩的感知,
物体颜色相同,而物体表层的条纹或斑点颜色也不同时,就会产生错觉。这种视觉错觉,被称为蒙克怀特错觉。
实际上,这是因为,大脑在判断物体原本的颜色时,会自动将周围的颜色带进去。在不同颜色的对比下,原本颜色相同的物体,被看成了不同的颜色。
干扰视觉的色彩对比差别越大,错觉就会越显著。比如开篇的两个小球中,紫色和黄色是互补色,因此被紫点和黄点覆盖的青色小球,分别和紫色、黄色相组合,变成了颜色相差很大的蓝色和绿色。
同时对比
在这其中,还涉及了同时对比的理论。
同一时间、同一视野之内,色彩会相互比较、衬托、排斥与影响。就比如,先在黑纸上涂出一个灰色小方块,再在白纸上,涂出一个同样面积及深浅的灰色小方块。将两张图相对比,你会觉得黑纸上的灰色更亮。
当这种原理被进一步利用,画面就会产生相应的光影效果。
比如下面这张图中,A方块和B方块,是同一种灰色。但有了周围颜色的对比,大脑自动将A方块判定为黑方块,B方块则是阴影下的白方块。
近看为点,远看成画
这种视错觉并不少见,很多艺术家都会利用这种原理,欺骗观众的大脑。
比如彩画大师乔治·修拉,他对于色彩研究颇深,并推崇谢弗勒尔、奥格登·路德的色彩理论。他擅长用彩色的圆点作画,观众会自己将不同的彩点,转化成一样的色彩,从而成为正常的画作。
乔治·修拉
在研究色彩理论的同时,修拉也摸索出了随心所欲地使用色彩的方法。三原色、互补色、冷暖色、深浅色的对比,使绘画产生阴影感。最终,使修拉的画产生“近看为点,远看成画”的奇妙效果。
格朗康海港
比如《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这是修拉的代表作,也是他将色彩应用到极致的作品之一。
远看这幅画,是人们在河边游玩。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比例严谨。但画面被放大之后,可以看到,这都是由精密、细致排列的小圆点组成。不加调和的暖、冷色,相近色和互补色堆积在一起,形成了鲜艳饱满的色彩效果。
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
滑铁卢大桥
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同样擅长用色彩的搭配产生的光影效果,欺骗人们的眼睛和大脑。
在莫奈的多幅《滑铁卢桥》中,看起来并没有使用过多的色彩,却向我们展示了柔和的光线,迷蒙的雾感和立体的形象。
不同色调和强度的颜色没有被混合,产生同时对比的现象,使亮色和浅色被当做光线,而深色被当做阴影。光线和阴影相互对比之下,2D的桥梁,产生3D的错觉。
同时,使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模拟出日出、阳光直射、黄昏、雾天等不同光线强度下的场景。偏红、偏黄的色调,使其看起来像是日出和黄昏的场景,偏蓝的色调,被看作阳光直射下的大桥。
实际上,莫奈什么都没有说。但他用画做出暗示,而观众的大脑也自动配合产生了错觉。
这种奇妙的错觉,让观众的视觉自动配合艺术作品呈现的画面,产生愉悦的观赏体验。而许许多多的艺术家也由此产生创作灵感,乐此不疲地“欺骗”着观众们。
这是艺术的幽默之处,也将乏味的科学现象变得更加美妙。
关注 得艺artplus 觅得真迹·收获心意
艺术家与艺术品、艺术与你的一切 都 在 等 你
你可能感兴趣:
山本昌男 | 植田正治 | 大卫·霍克尼 | 乔治·康多 | 乌镇戏剧节 | 保罗·高更 | 罗妮·霍恩 | 肖全 | 泰伦斯·马力克 | 比尔·康宁汉 | 路易斯·布尔乔亚 | 波普艺术 | 克里斯蒂安·波坦斯基 | 曹雨 | 北京当代 | 张弓 | 史蒂芬·肖尔 | 是枝裕和 | 夏加尔 | 徐冰 | 卡拉瓦乔
↙↙↙点击阅读原文 品味更多艺术
作者:ARTPLUS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