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1-12-06 09:48
2021年12月5日,金小尧个展“当太阳下沉,这里依然有光”在宋庄小堡文化广场英诺艺术空间开幕,此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金小尧在西藏生存的38天当中诞生的布面、纸上、影像及数字作品。
展览现场
进入到展览现场,整个展场的氛围也让人仿佛置身于西藏的高山、湖泊之间,被刷上颜色的展墙在加上西藏景色的作品,给人们一种非常纯净的感觉,尤其是现场的影像作品以及被还原的创作现场,使得观众的沉浸感更为强烈。
这一系列作品是金小尧作为创作者在感知、体验自然过程中本能的记录,也是艺术家构建的、存在于独立时空的特殊感官空间。那是一种独特的镜像关系,是个体对于生命的对抗,也是身体对于存在的对峙。
展览现场
“这次旅程算是对自己的洗礼,我不信神佛,但对自然有敬畏。有人说人一生要去一次西藏,我五年前去过一趟西藏,开始了自己通过水彩写生的方式观察自然。”金小尧说。
金小尧讲到自己去西藏有三方面的诉求:首先,想继续以写生的方式来进行创作。一直以来都用水彩写生天光的变化,我像印象派一样痴迷于日出日落这些特殊的光线,渴望去用自己的眼睛来捕捉这个世界,而并非照片的反刍体验。第一次开始这种写生也是第一次去西藏时候开始的,这五年以来大抵已经画了上千张光色变化的写生风景。我并不喜欢美术意义上的风景写生画,相对于描摹自然物的形象,使人着迷的是捕捉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日落中时光的流逝,体验到人类作为个体真实的存在感。
展览现场
第二个诉求抵抗是内心的焦灼。大城市日复一日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个人存在价值虚无感,而用资本实力和身份地位给人生贴标签也是人际关系逐渐“内卷”产生的现象。自我否定和怀疑需要用强有力的真实来抵制。或者说唤醒人在自然中的孤独,陶醉,震撼,甚至恐惧。
第三个诉求是关于身体状况的,在2020年,我的脊椎惨遭重创,腰椎受损一度卧床数月,几次面临手术。虽然诸多著名画家都有晚年伴随其创作生涯的隐疾:莫奈患有青光眼,德加失明,列宾右手无法画画等,但我当时并没有想到,干扰创作的意外来的这么“早”。正如老生常谈“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更先到来”。万幸在2020冬天,我已恢复到可以授课和创作的程度,除了偶尔感受到胸椎不适,腰椎的伤病似乎已经不影响工作。我告诫自己:如果创作寿命在倒数10年或者15年,哪些是我梦寐以求的?在养伤的3个月中,剧烈的疼痛不断唤醒我去圣地“西藏阿里地区”的愿望,于是有了这次绘画之旅。
展览现场
对金小尧而言,写生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对光和色的捕捉。更是自己个体存在于自然空间中的关系。他的老师刘商英先生总结的很精确:“与其说是去画自然的风景,不如说是在自然的场域中绘画”。他的作品也对我有很深的启发,从真实的情境中提炼的抽象的美感比似乎单纯的写实更加容易唤起情感。这个理由可以回应“风景写生的意义”。
同时,金小尧讲到自己之所以去西藏,是因为它的天气和光线更加特殊。似乎是极高海拔才会带来的特殊的光照斜度和大气透明度使得这里的光线更加变幻莫测,一望无际上百公里,其间风雨变幻莫测,晴与雪,云与雷,当这些自然气候同时出现在视野当中,对人的冲击是很大的,渺小、敬畏、振奋、惊叹多种情感并行而生,不亚于观赏一部精彩的电影带来的视听感受。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2022年1月5日。
关于艺术家
金小尧,1992年生于北京。
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
其作品关注青年人在当代生活的心理现状和当代人存在的意义。从早期的侧面肖像与风景结合的画面,到描绘正面直视的人,再到逃离城市去世界各地追逐日出日落。空间与时间最终在金小尧的绘画中成为主体。
多年的绘画创作中,金小尧也一直在关注科技进步对于艺术的影响。通过自制颜料、研究丙烯颜料带来的特效,以及近两年的动态数字作品及正在进行的AI同步创作,他一直在历史与次世代中寻找合适的语言,以期待创作的自我革命或者演化。作品被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收藏与出版。
作品曾在下列美术馆和机构展出∶今日美术馆,时代美术馆,金鸡湖美术馆,漳州美术馆,西班牙EL基金会,韩国SEMA美术馆。曾多次在中央美术学院主持绘画材料课程,在中央美术学院,宁波美术馆等地主持绘画材料讲座。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