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作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玻璃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身边,以至于我们都习以为常。但是,它的重要性从未被忽视。在美国科普作家史蒂文·约翰逊的畅销书《我们如何走到今天:重塑世界的6项创新》中,玻璃成为文明发展中的6个节点之一。
今年,玻璃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2021年5月18日,联合国大会宣布2022年为联合国国际玻璃年,这也是联合国首次以单一材料来命名的一个年份。2022年将庆祝玻璃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玻璃制造是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材料合成行为,值得铭记。”这句写在长沙博物馆新展“砂与火之歌——丝路玻璃文化展”现场的话,向人们直接揭示了玻璃的价值和意义。
目前,“砂与火之歌——丝路玻璃文化展”正在长沙博物馆展出,联合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湖南博物院、南越王博物院、广州博物馆等9家文博单位,共展出来自两河流域、埃及、地中海东部、伊朗和中国等地的380件套精美玻璃器。展览策展人、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喻燕姣介绍,联合国国际玻璃年的活动将围绕“玻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来展开,而这个展览正是向人们展示了玻璃传奇而又灿烂的过去。
展览策展人、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喻燕姣正在导览中
玻璃的诞生
如果说美玉是源于大自然的造化,那么玻璃就是诞生于人类的智慧和巧思。关于玻璃的诞生留下了很多版本的传说。关于最早的玻璃制造者究竟是谁,尚无确信定论。据考古发现,最早的玻璃出土于两河流域。
约公元前2600年,埃及古王国时期就发现了费昂斯制品的大量制造和使用。费昂斯被认为是玻璃的前身,收藏在波士顿艺术馆的埃及前王朝时期费昂斯表明,埃及的费昂斯制造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前王朝就已经出现。
约公元前2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现了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古代玻璃。亚述帝国(公元前935年—公元前612年)时期,透明玻璃出现,用于仿制天然水晶,制作昂贵奢侈品。早期玻璃因生产规模小,制作难度大,产量较低,故而极其珍贵。这些玻璃器多用于两种用途:地位身份的象征和趋吉避凶的护身符。
这块圆筒玻璃印章,中心有一个钻孔以方便佩戴,是象征所有权或身份的标志。
公元前15世纪
高12.5厘米,宽6.4厘米
北美索不达米亚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这件长颈尖底瓶是最早的卷芯成型玻璃的代表。卷芯成型技术产生于公元前16世纪,第一件用这种工艺制作的玻璃器在古埃及地区。卷芯法不仅费时而且需要高超技术,掌握的工匠很少,所以卷芯成型玻璃器皿在当时极为珍贵,主要用来盛放同样昂贵的香油、香料和化妆品。
双耳玻璃瓶
公元前6—前4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
高8.8厘米,宽3.3厘米
东地中海地区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卷芯成型技术后来被广泛使用。这件双耳玻璃瓶同样为卷芯成型玻璃,来自公元前6-公元前4世纪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这类器型的玻璃器有一个专门的名字——阿拉巴斯通,用来盛放香水或香油。
花瓣纹玻璃杯
公元前5—前4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
高7.0厘米,直径11.6厘米
西亚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图上两件均为花瓣纹玻璃杯,在古代被视为奢侈品,是用最优质的无色玻璃和模具铸造法制成,其形状源自阿契美尼德时期的银器和铜器。这种仿贵金属器的玻璃酒杯,被认为是波斯特有的器物特征,材质有铜、陶、玻璃、黄金和白银等,是用于宴会、祭礼和献酒仪式的酒杯。
蜻蜓眼是古代玻璃珠饰的一种纹样,起源于公元前14世纪的埃及。纹饰中的“眼”被西亚人认为是神人眼睛的象征物,能够驱散恶灵。这类蜻蜓眼主要出土于地中海及黑海北岸、伊朗高原地区,被作为护身符佩戴,以抵御邪恶。
以大眼为特征的人头形玻璃串珠是广受欢迎的腓尼基贸易品,是为佩戴之人消灾避难的护身符。
这件神龛形玻璃挂坠也是一件护身符。外型为埃及的神龛,代表拥有神像的神殿。神龛护身符常以费昂斯和玻璃材料为主,也有青铜或者金银制作而成。顶部有一个穿孔,以便随身佩戴,拥有神明的庇护。
这组鸟形、鱼形玻璃串珠来自公元1-3世纪的帕提亚帝国。鸟形玻璃串珠对佩戴之人具有消灾避难、抵御邪恶的护身符作用,而鱼形玻璃串珠则象征着对大海的崇拜,寓意海产丰饶。
西方玻璃艺术的最大闪光点
本次展览详细梳理了玻璃在发展历程中的各种技术。在成为一种现代图像处理手段广为人知之前,“马赛克”这个名词,最初是作为一种玻璃技术而诞生。马赛克技术是西方玻璃艺术的最大闪光点。
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玻璃制造业开始繁荣,制作的珠饰甚至传播至北欧,几乎同一时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开始制作最早的玻璃马赛克制品。马赛克技术与卷心法技术同属于玻璃早期工艺。
这块残片是世界上最早的马赛克玻璃之一,被认为是玻璃酒杯的一部分。玻璃工匠们将各色玻璃拼贴制作成精细的图案并稍加熔合,使其形成一个整块,再进行塑形、拉制后切割打磨。这类玻璃制品颜色丰富、纹饰精美,通常用于镶嵌装饰。
这两件蓝色玻璃人面形象,为大型马赛克镶嵌艺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眼睛和眉毛均为单独镶嵌,与头发、手足、身体等其他部分构建组合镶嵌使用。
到了罗马帝国时期,马赛克玻璃最常用于宗教殿堂、宫廷浴室和内墙装饰,还有护壁材料,也有镶嵌于佩戴的串珠首饰上,或者应用于富裕家庭的日常生活中。
公元13世纪前后,作为玻璃饰品中的重要部分,玻璃手镯经过了历代工匠改进,从单色无纹到缠绕各色彩色玻璃,最终诞生了马赛克玻璃手镯,这种由蓝、绿、黄绿、黄、橘、红、白和黑等各种颜色组成的手镯华丽绚烂,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商品,大量流通于西亚、地中海东岸到北非绿洲和港湾地区。
玻璃在中国
中国玻璃出现,比西方晚了近1500年。
在西周中早期,本土制造的费昂斯珠管在代表礼制的珠玉组佩中广泛使用;到了战国时期,楚人以本地原料自创铅钡玻璃,制作了大量蜻蜓眼玻璃珠及仿玉风格的玻璃璧、剑饰、印章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蜻蜓眼的审美趣味和制作技术沿着中亚传入中国,深受贵族喜爱。中国工匠在继承和学习了地中海蜻蜓眼的制作技术后,使用本土发明的钾钙、铅钡玻璃,对此类珠子进行仿造并融入了中国本土设计,装饰性强烈,色彩鲜艳。
玻璃印章是中国自制的仿玉风格玻璃器。
玻璃璧是战国时期出现的典型仿玉玻璃器。在玉石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玻璃璧作为玉璧的替代品而被广泛使用。展出的这批玻璃璧仅有一面有纹饰,另一面没有花纹且粗糙无光,专家推测应该是作为礼器转为随葬而制。
这组玻璃剑饰以玻璃仿造玉具剑饰的产物,这类玻璃剑饰在战国时期盛行。
在本次展览展出的国产玻璃中,大部分展品都来自湖南博物院和长沙博物馆。喻燕姣介绍,国内出土的玻璃器大部分都来自中国南方,尤其是楚地。湖南出土了大量的铅钡玻璃。湖南在楚国时期或已成为玻璃的制作中心。但是很遗憾,玻璃制作工坊的遗迹目前还没有找到。
喻燕姣介绍,中国的工匠们在吸取了西方玻璃的制造技术,受到启发和影响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和西方玻璃最大的不同,中国的玻璃自诞生开始就受到玉文化的影响,大部分的玻璃都是仿玉风格。从出土文物可以看出,玉璧多出土于大型墓葬中,而同样作为礼器的玻璃璧则主要出土于中小型墓葬中。这些玻璃器上的花纹多为云纹、鼓纹等,与玉器的常见花纹相似;工匠们还会在材料中加入重晶石以降低玻璃的透明度,以模仿玉器的温润感。”
东西文明交流的见证
罗马帝国时期,伴随着吹制玻璃、千花玻璃出现,西方玻璃开始走向世界,并借助海上、路上丝绸之路传到东方。伴随着海陆丝绸之路的逐步开辟,形色多样的玻璃器开始往来于东西方贸易之中。
蓝色玻璃珠一串
东汉(公元25—220年)
直径0.1—0.2厘米
1981年长沙市火车站邮政局出土
长沙博物馆藏
这串蓝色玻璃珠共有4800多颗,是用典型的拉制法制作的印太贸易珠。这串珠子产自印度,经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最后作为财富的象征,陪伴着长沙的墓主人长眠于地下。
中国出土的伊斯兰玻璃瓶——绿玻璃瓶
南汉(公元917—971年)
高12厘米
广州南汉康陵出土
广州南汉二陵博物馆藏
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萨珊王朝乃至罗马帝国的玻璃器被视为珍宝,拥有一件玻璃碗成为了那些喜欢斗富的贵族们梦寐以求的事情。这件绿玻璃瓶出土于广东省广州市珠江江心岛上的康陵,瓶主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开国皇帝。隋唐时期,波斯、伊斯兰玻璃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
因工艺的差异和使用的不同,玻璃器成为了探讨古代工艺和各国之间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物。
宋辽金时期,中国匠人熟练掌握了吹制玻璃技术,自产玻璃器品种增多,大量用于礼佛和日常生活。同样用于礼佛的,还有来自海外的伊斯兰直颈玻璃小瓶。
伊斯兰工匠生产的直颈玻璃小瓶,阿拉伯人用来装眼影粉等化妆品。通过大宗出口贸易进入中国后,这种小瓶成为了盛放珍贵舍利的器皿。宋代塔基有玻璃小瓶出土,均盛放了舍利。
宋辽时期输入中国的还有水器、花器和香水瓶等各种伊斯兰玻璃瓶。这些造型优美的玻璃瓶进入中国后,受到贵族追捧,在很多绘画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同时,对中国瓷瓶新品的诞生产生了影响,催生了汝窑纸槌瓶、定窑盘口长颈瓶、明清御窑天球瓶等新品种。这些瓷器输出后又得到了伊斯兰人的狂热喜爱,争相购买,竞相模仿。
展品很多,关于玻璃的历史和故事也有很多。
跨越5000年,玻璃一路见证多个文明的兴衰,随着技术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从权贵的私人珍藏逐渐走入百姓生活,她依然美丽如初,澄澈依旧,斑斓不减。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12月11日。
作者:江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