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3年8月26日,“中国白——德化白瓷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北2展厅对公众展出。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德化县人民政府等机构共同举办。
展览精心遴选出从古至今400余件组德化白瓷展品,分为“一白独秀”和“百技争艳”两个单元,除了涵盖“何朝宗”款观音像、“筍江山人”款观音等传世精品,尾林窑遗址、华光礁一号沉船等德化窑古代珍品,而且集中展现了现当代德化艺术家的杰作,体现了德化瓷精湛的制瓷技艺和一脉相承的传承创新。
展览现场 国家博物馆提供图
德化瓷窑兴于唐宋,盛于元明,名于当下,以白见长,最负盛名。在长达数个世纪的海上丝路贸易中,一抹凝脂如玉的“中国白”,承载着涨海声中万国商旅对于神秘东方的无限神往,亦折射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千百年间,清雅澄明、纤尘不生的德化白瓷,虽朴素淡雅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一白独秀
德化地区的陶瓷制作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夏商时盛行印纹硬陶;晚唐五代时期的德化以烧制青瓷为主;宋元时期,德化陶瓷业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而繁荣,青白瓷、白瓷成为主流,并源源不断的销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品;明代,“中国白”在窑火的淬炼中脱颖而出,风靡世界,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一大批能工巧匠精益求精,创作出“何来观音”等瓷塑成为中外收藏爱好者的珍藏。
展览现场 国家博物馆提供图
明代德化白瓷,因胎釉高硅低铝,瓷土含铁钛等杂质成分少,所以胎质细腻致密,往往带有颗粒状珍珠般的闪光,洁白细润如蒸熟的糯米粉糕,俗称“糯米胎”。德化“中国白”有温润的手感,因如脂似玉,故成为圣洁的象征,这也是德化观音塑像广受欢迎的原因。明代德化白瓷多使用分室龙窑烧成,釉中铁离子(Fe3+)含量提高,釉色白中泛黄,即“象牙白”或“猪油白”。至明末清初,德化龙窑向阶级窑过渡,窑中气氛倾向于还原,亚铁离子(Fe2+)浓度提高,釉色白中泛青,即“葱根白”。在传统的柴烧时代,器物在窑内的位置不同,受的温度存有差异,瓷器有时会出现如小孩肌肤粉嫩,泛淡淡的肉红色泽,即“孩儿红”。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窑在传统基础上继承创新,创造出“建白瓷”“高白瓷”等新型瓷器。
▋百技争艳
德化瓷塑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精品,尤以白瓷享誉世界。宋元以来直至明清时期,德化白瓷的行销足迹,从东亚、东南亚,到南亚、西亚,再到欧洲,并深入欧洲大陆地区,引发了欧洲人民对中国陶瓷的极大追捧。德化瓷造型圆润与写实兼备,工艺与材质具佳。
展览现场 国家博物馆提供图
瓷塑人物取材广泛,以各式观音、如来、弥勒、罗汉、八仙等道释人物为主,以神化传说、历史典故、民间故事为创作素材,另有专供外销的特定题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器物谱系。恬静娴雅的观音、雄浑矫健的达摩、诙谐可人的弥勒、仪态儒雅的文昌帝君等,或坐、或立、或卧,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尤其擅长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由表及里,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意蕴。德化瓷塑讲究因材施艺,赋予瓷土以广阔的生命力与深刻的文化内涵,意蕴深远,风格隽永。
展览现场 国家博物馆提供图
随着时代发展,现当代德化匠人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中大胆创新,通过改良制瓷材料、更新烧制工艺将瓷器工艺推陈出新,塑造出变化万千的德化瓷器。在大批能工巧匠的执着追求和精益求精的推动下,以何朝宗为代表的宗教雕塑技艺逐步得到发扬,艺术题材不断拓展,人物形象愈加丰富,表现手法呈现更加多姿多彩的潮流和趋势。
展览现场 国家博物馆提供图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