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 | 董小明:创新是艺术家的宿命

“深圳这块创新的土地汇聚了来自全国的艺术家,也包括我,我们在这个土地上拓荒、播种、耕耘。作为艺术家,选择了深圳,就选择了创新。”在“半亩方塘——董小明水墨综合媒介作品收藏捐赠展”的展览现场,艺术家董小明这样告诉雅昌艺术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f8f2ffdc63198e83037544018f7b76b2.jpg

自从20世纪80年代来到深圳以后,董小明就深度参与到传统水墨艺术当代革新的工作中,同时也开启了他自己的艺术探索和实践,其中就包括水墨作品《半亩方塘》系列。董小明形容这批在深圳产生的作品为传统水墨当代革新进程中的产物和深圳文化艺术发展和创新的成果。他的艺术创作伴随着这片土地的生长,也伴随着这个城市的社会革新和艺术革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08461aaf42a995deeead95516c60a1b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71ba02f15597b53a2864fcc9a8a29ac6.jpg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深圳大学访问教授、博导尚辉担纲策划,“半亩方塘——董小明水墨综合媒介作品收藏捐赠展”以“半亩方塘”和“墨荷习作”两个部分呈现。其中,《半亩方塘》系列是董小明20世纪90年代来深之后创作的重要作品,另外的“墨荷习作”则呈现了他对《半亩方塘》课题持续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c4b8eda6080aa59083952e23c017768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3166cbd4f43284d07b1335d16d3b2f50.jpg

在与雅昌艺术网的对话中,董小明介绍了自己对于荷这一题材钟爱多年、持续进行创新性表达的由来,同时基于多年的工作和创作实践表达了对于水墨的深刻理解。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在给深圳文化建设带来助力的同时,也让董小明体会到创新之于继承传统的重要性。他表示,将继续传统水墨艺术的探索和实践,随着新时代中华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历史使命继续前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c2c98a38298ca71d75b00783024c8cd5.jpg

艺术家董小明

对话董小明

雅昌艺术网:本次展览展出的140余件作品,包括绢本水墨和纸本水墨综合媒介、水墨铜版蚀刻、金属雕塑和水墨书法声像等多种类型,都围绕着“荷塘”这个母题展开。您最早对于荷的印象由何而来?

董小明:可以追溯到杭州时期。当时我在美院附中学习,生活在西湖边,周围有很多荷塘。后来到了深圳,深圳的公园里,荷塘也随处可见。

雅昌艺术网:荷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为常见的题材,画荷的历史也相当久远。我们在展览中发现,关于荷花的表达很少,反而更多的是荷叶和荷秆,尤其是残荷。这反映了您对于荷这个题材的表达,有哪些偏好?

董小明:关于荷的题材,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名家名作,我借鉴了很多。但是,与留下了很多经典作品的荷花相比,我更喜欢荷叶和枝干。我觉得这才是荷的精神所在,也是荷最美的地方。所以,我的展览中往往只有一两朵荷花,而是有很多荷叶和荷秆。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萧瑟的秋天,直到冬天到来,荷叶和荷杆从碧绿青翠到成为残荷,一直展示着荷的风骨和荷的精神。这是我对荷的认识和偏见,也成为我独有的个人风格。

我没有感觉到残荷的残。传统的中国画也讲残缺美。但是我画荷,包括残荷有一种饱经风霜的美感。就像用钢筋铁骨做成的荷杆,他们没有衰败,仍旧有力和苍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35af11b2f899e6f1325edae81eedabd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21247fb697bdbf3452720951fa592039.jpg

雅昌艺术网:从最初的纸本创作到最近的综合材料,您在表现“荷塘”这个主题时,在形式和媒介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如何产生?能否描述一下您是如何一步步进行拓展和推进的?

董小明:这个过程很难清楚描述。一旦具有了创新的理念,就会很多新的思考生发出来。我最新的习作中,有一件水泥浮雕是在展览开幕前几天才做的。是把荷花的形态创造性地浇筑在水泥当中,一半被水泥覆盖,还有一半荷秆露在外面。我原创的设想是将露在外面的荷秆烧掉,而留下类似水墨绘画的痕迹,经过烧制的水泥则会呈现出一种像出土石刻的效果。将水墨艺术的传统与古代雕塑艺术的传统融合一体,产生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但是由于我尝试使用的是一种轻质水泥,经不起火烧,所以,这件作品仅是一件未完成的实验,在媒材和方法上的实验还要继续进行。如果成功了,将可能是我在艺术语言探索上的一项突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2/f4a34eb3044514418eb8d7bbca439075.png

浮雕《雪荷》细节图

雅昌艺术网:围绕同一个主题不断去探索和发现的动力由何而来?

董小明:这些年,我一直断断续续地、不定期进行这一课题的探索。因为水墨画的当代形态不会通过突变形成,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水墨画传统,正是历代前人不断创新成果的积淀。唯有创新,我们今天的成果才有可能成为传统的组成部分。不创新,定将一事无成。

所谓传统,就是历代画家创新成果的总和。将传统和创新相对立,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传统之所以能延绵不断,正是因为创新的存在。所以,传统和创新的关系是对立而统一的。传统的精神其实就是创新。历代画家正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伟大而丰厚的传统。今天的我们也唯有创新,才能继承和发展传统,从而成为传统的组成部分。

而且,对于生活和工作在深圳的艺术家来说,因为历史积淀薄弱,就更加应该以创新作为自己的根本。我跟很多同行都说过,一旦选择了深圳,创新就是你艺术的宿命。深圳给了我们一个创新的空间,创新是我们在这块土地上的价值体现。创新是深圳艺术家的宿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7f77dc660760f298bfe0c247cbb83400.jpg

雅昌艺术网:您对深圳充满了感情。您是在20世纪80年代来到深圳。请您介绍一下您来深圳之前的经历。

董小明:我其实是黑龙江人,但是出生在香港。当时我爸爸在香港中国银行工作。但是我父亲和母亲一直希望能够调回到中国内地。在我4岁的时候,我母亲带我回到了上海,父亲在两年后也回到上海跟我们团聚。我在上海念了小学和中学,16岁到杭州进入美院附中学习。

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在杭州先后经历了学业的中断、在县文化馆就职以及调回杭州边工作边在美院继续学习等等。那里有我专业学习的全部过程,也有很多相处多年的朋友。

在浙江美术创作办公室工作时正是80年代初,全国美术家协会开始恢复工作,我被从杭州调任到北京参加了全国美协的临时领导小组,在1985年第四届全国美代会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任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当时工作很忙,画画的机会很少。我一直盼望早日从行政工作中解脱,可以回到杭州,回到创作中。

雅昌艺术网:从您的介绍中可以感受到,您的个人经历非常丰富。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深圳?

董小明:到深圳考察的经历改变了我的想法。在北京时,因工作关系,我和深圳 有了很多接触,对深圳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八十年代末,深圳的改革开放已经如火如荼。当时为第七届全国美展的组织工作我到了深圳考察。那次考察让我深刻感受到,年轻的深圳不但经济发展很快,地方对于文化建设也非常重视,对文化的发展有很多规划。新建的深圳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给我十分良好的印象,因此深圳成为全国美展的一个展区。年轻的深圳需要文化,而文艺家们在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选择深圳就是选择了与时代同步,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e8c94820cac4b3a1d75f74061a39c5f5.jpg

董小明 《墨荷绢本05035-1》  65×95cm

雅昌艺术网:这些年您在深圳参与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发起和组织了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当时为什么会发起这个展览?

董小明:深圳的经济发展了,同时发展的还有人民对文化的需求。虽然它的历史积淀薄弱,但是它是一个新的文化生长发展的土壤。举办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的想法,是希望让传统的中国艺术,特别是中国水墨艺术走进当代、走向世界。

在这20多年里,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几十个国家和民族的近2000位艺术家参与到水墨艺术的创作中来,将历届双年展的画册放在一起,就是新时期中国画传统发展的一个时代画卷;同时,还有200多位美术史家和美术批评家深度参与到传统中国画如何在当代进行发展的理论课题研究中。这些丰富的理论成果都来自历届艺术家们的实践积累。

雅昌艺术网: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面向全球。在向世界推广水墨艺术时,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经验?

董小明:1999年,我受邀去联合国总部做一个关于中国美术的演讲,他们希望多多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美术。我的讲座内容包含了在深圳展开的水墨画的现代化进程。我发现,他们非常关心,而且对水墨非常感兴趣。由此我受到启发,我们应该走出去,而且水墨画也是完全可以走出去的。当时,联合国总部就发出了展览邀请。两年后,我把一个水墨画的展览带了过去。跟传统的水墨画不一样,这批以荷为题材的作品是画在油画布上,然后按照西方惯常的欣赏方式进行装裱——取代了以往的卷轴模式,而是绷在画框上、再套上油画的镜框。很多当地的观众们向我反馈,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画,而且很有诗意。在联合国总部展出结束之后,我陆续接到许多国家的邀请,在欧洲、亚洲等多个国家举办了展览。同时也持续进行这一课题探索和实践。

我后来想了想,这并不只是因为我的画有诗意,而是跟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的绘画就是有诗意。他们读懂了其中的诗意。而用今天的观念,创新的语言方法阐释传统, 可以让对方更快、更准确地进入中国文化的意境之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8fb265494432cf59b2130d23c4d193f0.jpg

董小明《ZB006》 80×120cm 纸本水墨

雅昌艺术网:在您看来,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大家对于水墨的认识有哪些变化?

董小明:双年展展示了新时期中国艺术革新的时代画卷,对当代中国美术创造性转换和这座年轻城市的文化积淀和建设都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此外,双年展的作品还到世界各地展出过, 起到了与世界各国文明互鉴的功能。传统水墨画革新作为新的课题也被全世界关注。

从今天来看,水墨画的面貌与跟传统的水墨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一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一条传统中国艺术向当代转型的实验之路,会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产生更加成熟的、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

雅昌艺术网:结合多年的工作和创作,您个人如何看待水墨?

董小明:在我看来,中国画的鲜明特征就是水墨,水墨这种媒材决定了中国画的独特品格以及文化形象。在世界的艺术之林中,中国画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水墨是最能够让中国艺术显得独树一帜的形态。当然,也有人说,水墨画只是中国画的一部分,因为还有工笔画、重彩画等等。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去拘泥于某一种说法。

在深圳开始筹备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时,也跟几位老先生就“水墨画”这个概念展开过讨论。经过讨论后,老先生们也一致同意,与“国际中国画双年展”相比,“国际水墨双年展”会更适合。后来用“水墨”表达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墨画”的概念,说明人们对中国画的理解更加宽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3f73174b0ad0d859c79442a3ddaec4a4.jpg

董小明《半亩方塘》水墨书法声像 尺寸可变 2019

雅昌艺术网:作为一名多年深耕深圳文化艺术事业的艺术家,您将包括水墨铜版蚀刻、金属雕塑和水墨书法声像等多种媒材在内的《半亩方塘》系列予以深圳美术馆典藏,并慷慨捐赠绢本水墨和纸本水墨综合媒介两类作品。在您看来,深圳目前的文化建设发展如何?

董小明:深圳这几年新建了很多漂亮的美术馆,这些都是深圳文化建设的成果。很多从国外来的朋友看到了美术馆,都非常惊艳。因为国外很少有城市能有这么多大规模的、现代化的美术馆设施建成,他们的很多著名美术馆都是历史遗留建筑,新建的现代美术馆体量也不大。但是,我们看美术馆不是看房子,就像大学之大不在于校园的面积。硬件条件好了,我们的软件,也就是美术馆的藏品和展览也要跟上。这是我们的短板,也是我们的即将面临的重要课题,任务依然很艰巨。

以前大家说起深圳都说是一片文化沙漠,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文化创造,深圳已经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绿洲。只是,这片绿洲上目前还只有草地和小树,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成长为参天大树。到那时,深圳才能成为文化的强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521c94ad082f1159289fa5e30114e6b8.jpg

 董小明《TB006》 100cm×150cm 铜版蚀刻 

雅昌艺术网:请介绍一下您最近的创作状态。

董小明:虽然我离开了工作岗位很多年,但是因为此前的工作经历,加上我是中国国家画院的研究员,还需要参与一些创作和工作任务。而在几年疫情中,很多工作和活动停摆,我也因此去掉了很多应酬和活动,拥有了更多时间研究自己的创作和问题。做该做的事情,学该学习的内容,画自己该画的话,大概就是我的最近几年的新常态。

现在大家都很羡慕那些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但是我觉得,实现了时间自由的人更幸福。钱只要好好积攒、开源节流,就会变得越来越多;而时间不能积攒,而要抓紧用。再节省,一天过去了就真的再也回不来了。我目前唯一的愿望,便是珍惜每一分钟。

雅昌艺术网:谢谢!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