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荣格在《现代人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现代人的精神缺失以及对信仰的崩溃,致使他们的生活变得虚伪、孤独、寂寞甚至冷酷。伴随着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人们被越来越多的物质享受冲刷,与此同时,却带来了个人难以驾驭的欲望需求。欲望的膨胀,使人变得功力而难以被满足,文明越向前发展,人类就背负越多的压抑,性格的分崩离析在所难免,人性也就不再完整。而刘颖悟却让我们从那些直率面带醇俗欢笑、矫健肥硕的农民身上看到简单的快乐与不可摧毁的生命力。他们的行为是平淡无奇的例如杀猪、喝酒、闲聊,但他们心理是完整的。艺术家的作品透露着刻真诚淳朴、热情感叹的人文主义关怀。从而让我们更加清醒的意识到飞速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物质上的享受同时,但并不一定会带来心灵品格的高尚。在更加富足的当下社会人们似乎更不容易满足与快乐,当下的现状便是,在乐观与希望的背后隐藏梦魇般的贫穷与不平等和危险。[1]
刘颖悟目睹了六十年代至今可以说中国最为迅速发展的年代,他所经历的生活与社会变迁构成了其艺术创作的内在批判性。在艺术家的创作中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用不加粉饰的写实技法,将健康、阔达与温情的乡土味呈现在我们面前。作品刻画的大多是自己熟悉的农民生活与底层的草根文化,近乎于古典大师深沉与凝练的艺术手法,与朴实幽默中带有一丝滑稽的人物形象,将观者引入到对最初生活状态的怀念之中。无需赘言,刘颖悟在绘画技法上受到古典绘画的影响,具有无可厚非的传统油画写实功底,对场景情绪渲染能力也极强。画风带有杜米埃、米勒、俄罗斯巡回画派等大家的韵味。但不同于米勒绘画的宗教意味与抒情感,刘颖悟的作品充满了狂欢与喜悦,那些坦诚不加掩饰的人物场景充满了艺术家对人文主义的关怀与对当下社会的深刻反思。
从素描到油画,刘颖悟的作品都有抹不掉的淳朴感,人物形象透露着粗粝的生命意识流。其笔下的农民纯粹而快乐,真实而自由,这正是当下人们正在不断被磨灭的特质。他留恋于对普通农民的日常描绘,拒绝崇高与优雅,痴迷于对乡村的记忆与乡土的回归,这些平淡无奇的场景,隐藏着刘颖悟深刻的生活体验,从而有感而发的刻画出具有很强质感的形象,彰显出非戏剧性的世俗情怀。从早期创作的《月子酒》到2004年的《厨娘》,再到之后的2009年《暖冬》和而后的《女青年》等,其创作在不断的变化。但在我看来《暖冬》、《瞬间永恒》、《杀猪过年》、《冬酒》等作品是他创作风格最集中鲜明的体现。画面中农民那满布沧桑的脸却因为简单的小事而不加隐藏的开怀大笑,朴实敦厚的个性生动鲜明。就表现方式而言,采用了略带变形的写实手法,通过压低人物的高度来强化人物的健硕感。在光线的处理上往往将投射点安置在画面的中心,使画面主体与深沉的主色调相区别而又相协调。画面色彩并不艳丽,黄褐色为主,艺术家善用强有力的笔触与稳重的色调去塑造形象,人物受光部位往往以暖色调铺排,笔触过度柔和。平涂、厚涂与素描结构微妙结合,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雅典式”的剧幕感。不难看出艺术家早已把对社会的思考转换为对人文思想的反省。
毋庸质疑,刘颖悟这种有感而发的象外之旨,将当下的现实与濒临消失的乡村草根文化状态呈现在观者面前。在土俗的笑脸下蕴涵着对社会变迁和当代文化现状的批判意识。继佛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之后》,许多学者将研究的关注点转到对人类本性分析上。虽然中国的文化中心已经转向城市,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不断的受到消费文化、流行文化、功力主义与投机主义的骚扰,在众多欲望倾袭之下,人们习惯了带着面具做人,喜怒不形于色,从而来掩盖内心的分裂,随之就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在诸多的诱惑与压抑下,人性是否可以健康完整?基于此,刘颖悟所追求的质朴的世俗情怀与对底层生命的赞美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与意义。
[1]《20世纪思想史》彼得沃森 文:加尔布雷的《富裕社会》p513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罗一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