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字一木野逸,闲云阁主。1954年生人,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高级研修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高校妇女儿童委员会委员,西安文史馆研究员,陕西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陕西名人书画院名誉院长等,其作品在80年代就已在多家刊物发表,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被海内外多家博物馆和很多人物收藏并勒石,近年来他在全国各地陆续举办多场个人书法作品展览,得到业界和相关人士的赞扬及肯定。
与恩师乔玉川先生(右)
- 杨勇先生出生于颇具传奇色彩的陕西周至县,那里紫气绕梁,静水流深。著名的道家圣地楼观台 、赵公明财神庙、“江南小镇”水街等都在哪里。据说神“镇宅真君”钟馗也出生于周至,近年来周至县人才辈出,也是有一定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的。
- 杨勇自小就有文墨爱好和天赋,临名帖惟妙惟肖,后拜师乔玉川,著名书法家李成海,赵熊等,几十年书法历程锻造了他笔耕不乏,为人以专,识人以真的品性,具有清风不语,好花常开,厚积薄发,尊师重道的为人格局。
与恩师李成海(右)于台北
- 杨勇先生说:“写书法讲究天才加勤奋然后在创作中‘顿悟’”。古往今来写书法的人很多,要把书法写出自己独具一格的面目来不容易。“结字因人而异,用笔千古不易”“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杨勇的字迹藏有锋芒而不露尖,用笔的灵活和下笔的干净程度相当愉悦人心,笔墨中见气息,纸张上现神采。
- 2016年杨勇的《悟道》书法作品集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出版发行,即将在陕西美术博物馆举办个人书法展,他将再度启程一如既往的投身于书法的研习、创作和交流之中,用心的收获回报所有殷切的目光,在杨勇以书“悟道”的觉悟里看人生浮华,在悟道中得见真书。
终南秀水启灵根 ——李成海
- 没有把临帖习书当闲事、小道,专博于此,对杨勇而言的确不易。尤其是近些年,扎根传统的书家越来越少,然在书法家愈演愈多的环境下,他能群处守口,潜心于真、草、隶、篆,着实难能可贵。
- 二十多年前,去太白山采风,画家乔玉川先生,把陪同着的四十岁不到的杨勇向我引荐一番,说是他很仰慕我的为人,也崇尚我的书艺;旁边几位同道也争相介绍,说杨勇好书多年,在周至小有名气,且有“上将杨勇”之绰号。随后杨勇将几张习作拿给我看,记得有几种书体,但记忆最深的是他写的草书,线条狂放,明显是受谓之现代名家的俗气所绕,给人一种墨不入纸的感觉,与他那关中汉子的身材,却一表文静的脸,有着明显反差,我就开玩笑地撂了一句“终南水秀——文杨勇好听些”。杨勇就如何选帖、读帖、入帖、出帖,并将古人运草的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鸿飞兽骇,鸾舞蛇惊,绝岸颓峰以及何为“草乖使转,不能成字”谈了些许看法,以便解决今不逮古之现状。尽管在太白待了三日,和杨勇就书法探讨了几次,却有了后来的师生之缘。交往多了,才发现他对艺术之事有忍辱不辩、寡言不争的钻劲。2003年他为了开阔视野,方便师生间交流,跻身西安至今。其间结业于中国美院书法高级研修班。2008年7月作品入选“全国首届册页展”,同年10月作品获得“全国第二届隶书展”提名奖。2009年5月作品入选“第二届西部书法篆刻展”。2013年春节,周至县政协邀请他举办了一次回乡“问道”书法个展,一时轰动而获得众赞。
- 此次结集成册,就作品整体看,应当说杨勇是一个很有实力的书家。年龄已是耳顺,更要开卷有益,根植传统,敞启灵根,为而不争。须知“熟能生巧,只是经验;熟而能生,才会创新”。换句古话:大巧若拙,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也。(文/李成海)————乙未夏月容川于安和楼
与恩师李成海(左)先生
(李成海,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书协名誉主席、陕西省望贤书学会会长、中国书协会员、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陕西理工学院名誉教授、西安财经学院名誉教授)
道路在眼前——文 / 赵 熊
- 杨勇说他六十岁了,要出个作品集,我有点吃惊,不是吃惊他要出集子,而是吃惊他竟然年届花甲。这“白驹过隙”也未免太匆忙了些。
- 关中王道教化甚早,文化底蕴丰厚。漫说是旧京西安,周遭四邻八县、千村万户,胸藏诗书、手写好字的人也大有所在。杨勇老家在周至县,离西安不过数十公里,其和户县毗连,一直以来被关中人誉为“金周至、银户县”,其富足可知。杨勇学习书法得益于山肥水美、胜迹如林、生我养我的家乡,得益于祖上留下的毛笔和砚台。可见一个地方的富足不仅在于物质,在于自然环境,更在于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这大约也就是前人所谓“陶冶性灵”的根基所在了。
- 生于农,受于学,事于工,这既是杨勇的大半生经历,也是这一代大多数人相同的人生轨迹。当三十多年前杨勇开始舞笔弄墨之后,无论环境有着怎样的变化,书法都一直伴随着他的生活。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书法愈来愈在他的生命中添加着分量。五十多岁时,凭借在全国展览中的几次入展,杨勇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这无疑是对他多年努力学习创作的一个肯定和回报。
- 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虽然现时资讯发达、交流便捷,地球几乎成“一村”之势,但是这因地理而风俗,因风俗而性格,毕竟还未必能笼而统之。杨勇的字里行间,一眼看去是有些关中人的朴实与豪放。魏碑体态中流露着汉隶的气息,大篆中也不失两周金文中的那种“官书”模样。至于其临摹的晋人尺牍手札,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点画笔墨之间竟少了些南方之秀媚,多了些北方的厚拙。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觉今是而昨非”的名言,足以发人深省。当代书法之兴,肇始改革开放,不过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缘于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文化、对艺术的漠视与破坏,当下的复兴岂能一蹴而就。褪去“家、名家、大家”的名号,胴体里的文化“菜色”显而易见。倘若能『觉今是而昨非』,便有进补的可能;如果“老子天下第一”了,相信这“菜色”只会入腠理。前人于结集一事甚为谨严,今风大变,大小集子司空见惯,我辈自不能免俗。一味效仿古人倒也不必,若把一本集子看作前行的驿站,觉今日之是,明昨日之非,再将今日翻过当昨日看,道路便在眼前。
- 啰嗦了!且与杨勇共勉。(文/赵熊)————乙未新正老墙赵熊于风过耳堂
与恩师赵熊先生
(赵熊,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研究员、陕西省书协名誉主席、西泠印社理事。)
为省博美术物馆捐赠作品
牌匾艺术:
汉中万寿寺题匾
汉中万寿寺题匾
暖泉寺题匾
暖泉寺题对联
暖泉寺题对联
为安康东药王庙题写对联
书法艺术大家杨勇作品鉴赏:
只有创造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待出来的辉煌——杨 勇
花甲一轮过去,弹指一挥间。
生活丰富了书法,书法来源于生活。我今天举办自己人生的第一次书法展,是向家乡的父老做一个汇报。当大家的目光毫不吝啬地、慷慨地投入拙作,我如沐冬日的阳光。又因自己的不揣浅陋而深感不安。
我的书法能走到今天,得益于祖先留下的毛笔和砚台,让我从小喜欢写字;得益于山肥水美、胜迹林立的周至古迹和诸多老师同道,让我把书法作为一生的事业;得益于恩师乔玉川先生、李成海先生、赵熊先生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了为人、为学、为书之道,并日渐跻身于书坛;得益于我的妻子和家人,让我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书法创作;更得益于我身边的好友鼎力相助,为《悟道》作品集斥资付梓,及省市各位书法前辈、同道大力支持。成全了这次书法展,我不胜荣幸、不胜感激!
当我收起卷轴,也收藏了大家的关注。只有创造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待出来的辉煌。我将再度启程,一如既往地投身于书法的研习、创作和交流之中,用新的收获回报所有殷切的目光。————甲午秋杨勇于闲云阁晴窗
青年画家岑道伟为杨勇先生速写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