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18年9月26日18:00,由汉堡大学写本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Manuscript Cultures)、汉堡市中央图书馆(Staats- und Universitätsbibliothek Hamburg Carl von Ossietzky)主办,著名艺术评论家冯博一先生和著名汉学家、汉堡大学傅敏怡教授(Michael Friedrich)联合策划的“秦汉简帛书迹的现代演绎——陈松长 朱永灵书法艺术展”在德国汉堡中央图书馆一楼展厅举行。
陈松长教授执教于湖南大学,长期致力于简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著述颇丰;朱永灵先生早年以草书闻名书坛,后沉浸于汉字结构和书写方法,并杂取传统物质文化之种种,化为新体。书法对二人来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它是陈松长学术工作的外延,于朱永灵则聚集了个人的性情生活。汉堡大学写本文化研究中心是世界最重要的写本研究机构之一,主办方和策展人基于二人从学术和书法两个角度对简帛文化心摹手追的认识,并结合汉堡大学写本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定位和汉堡市中央图书馆的藏品情况,提出了“秦汉简帛书迹”的展览主题。诚如傅敏怡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所言:“汉堡大学写本文化研究中心囊括不通文化区域的写本的广义研究方法,对写本所承载的内容进行关注之外,还会关注写本的物质属性。”“现代的中国学者和书家如何通过自身的书写贴近那一段历史精神以促进对书法历史的理解,以及有学识的艺术家们又能从学者们的研究中成果中汲取的怎样的艺术灵感。”
展品由四个部分组成:陈松长、朱永灵的条幅、手卷、扇面等纸上书法作品,二人在刻壶、印章等在不同载体上呈现的“书迹”,汉堡市中央图书馆藏15-18世纪宗教写本/绘本,以及与书写有关的中国文房四宝和展出作品装裱方式材料的图文介绍。不同展品之间形成一个立体叙事关系,使观众既可以从东西方两个不同源头的写本文化之间的对比寻找异同,又能从表层的物质角度进入到对中国艺术的精神体验中去,学术结构严谨又照顾到德国观众的理解力。中方策展人冯博一在接受现场媒体采访时谈到,展览展出的书法作品和写本藏品都和“人”有关,观众可以静静地体会两位书家对艺术和欧洲中世纪抄书人对宗教共通的虔诚。汉堡市中央图书馆的负责人奥拉夫·艾根布罗特先生(Olaf Eigenbrodt)在开幕致辞中说,这个展览让他想起了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可以将研究视角从西方人所习惯的理解文字的内涵转向探究文字的表现和效果”。
展览开幕当天,两位书家和两位策展人分别接受了汉堡电视1台的专访,从各自角度向汉堡观众介绍展览的基本情况。汉堡大学亚非学院访问教授、汉学和艺术史学者劳悟达博士(Dr. Uta Lauer)做了一场专题讲座,以中国书法史为主线,向到场的一百多位听众介绍了中国古文字和书法的基本精神,并从细微处结合分析了两位书家对上述精神的传承和变革之处。在展览筹备期间,劳悟达博士还承担了展览中所涉及的大量中西方文献的整理、作品的注解工作。开幕活动吸引了诸多汉学家和爱好中国艺术的普通观众,两位书家在开幕现场以书写作为交流的中介,根据相应人的情况写团扇分赠众人,反响热烈。据悉,汉堡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博物馆希望以此展为契机,在汉堡推进有计划的中国文化交流活动。
展览将从2018年9月27日持续展出到2019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