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4-28 17:11
能称之为“匠”,必定要具备某种熟练的“技术”或“技能”,而“技”就是指一种才能;所以能拥有某种“才能”并达到纯熟的境地,就可称为匠人。但“匠人”在我看来只是一种浅层、通俗的说法,因为匠人拥有的是“熟练的技艺”,时间即可累之,但似乎还欠缺某种精神或内涵。
蔡仕伟
独立出版人,平面设计师,副教授。连续两年获得芝加哥雅典神殿博物馆的GOOD DESIGN年奖、德国红点概念设计奖等,是全球第一位获得纽约ONE SHOW设计奖之金铅笔奖的华人设计师。
蔡仕伟对民间艺术的喜欢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时期,现在他是一名设计师,也是民间艺术的忠实记录者。每到一座城市,他都喜欢打听那里有旧货市场,哪里的老街老巷保留最完整。面对日渐凋零的民间艺术,蔡仕伟觉得自己有责任去记录民艺传承堪忧的现状,所以他选择成为独立出版人,自筹资金出版《首抄本》《守艺人》《集物志》。
中华手工:您觉得怎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匠人?
蔡:能称之为“匠”,必定要具备某种熟练的“技术”或“技能”,而“技”就是指一种才能;所以能拥有某种“才能”并达到纯熟的境地,就可称为匠人。但“匠人”在我看来只是一种浅层、通俗的说法,因为匠人拥有的是“熟练的技艺”,时间即可累之,但似乎还欠缺某种精神或内涵。
中:成为匠人得有匠心,请谈一谈你对匠心的理解。
蔡:成为匠人不难,具有匠心就不易,这让我想起成语“匠心独运”。
首先,“匠心”意指巧妙的心思,能用巧妙的心思创造出来的器物,已不仅是熟练的技术层面,还要灌注匠人的全部精神,换个说法,就是“修为”。虽然这二字通常与习武或修道之人相联系,但广义是可以涵盖一切的。修养、素质、涵养、道德、造诣,这些都可包容于“修为”层面的内里要素,它们甚至存在进阶关系,最后达到“匠心独运”的境界。我甚至认为“匠心”其实也并非只有过去的手艺人才有,现代工业里也一样存在,并不因时代推进或技术变革而消失,比如不起眼的修车师傅,他们一样可以拥有匠心。
中:您接触过印象深刻的匠人有哪些?他们哪些地方打动了您?
蔡:我经常说手艺人是用双手将物件“从无到有”创造出来,这不神奇吗?真的很神奇!当一个物件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你的眼睛会觉得美,你的手能感受到质感,而这些是他们耗费半生甚至一生才有的积累。所以能打动我的,就是我们容易忽略的,那些我们看不到的付出,我们无法亲身体会的日夜投入。
( 我采访经历里遇见的每一位老师傅都令我印象深刻。他们虽然做着截然不同的事,使用着完全不同的工具,却都有着相同的态度——执着与专注。如果,对自身从事的工作若不怀有敬意,就不可能入心,既入不了心,也就不可能执着地钻研并专注地从事工作。)
中:现在绝大多数的民艺物品已经脱离了时代的审美,但年轻的设计师却开始创新,您怎样看这样的态势?
蔡:其实并不是民艺品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它非常符合,而且人们也渐渐发现它的美。只是时代的发展,造成对制造技术、使用方式、生产数量的改变,让每一种物品在使用于生活中的时候,需要不断重新学习与应用,这种演变直至21世纪的现在仍是如此。
我很赞同创新传统,但究竟如何创新?现在,大部份新品是是经过设计师的创造,重新造型或与传统技术和材料结合而成。这很好,可以让一些手艺人得以继续生存,或让手艺不至失传。但我觉得有个问题非常值得关注,也就是真正生产劳动的手艺人和创造这些新商品的设计师或制造商,双方获利不能较好的平衡,这会让手艺人在劳动与获利不能匹配的情况下,造成从业人数的衰微;另一方面,这些新商品通常价格较高而让人们望而却步,这些情况其实也对民艺的推广或普及带来影响。
中:过去,乡村是手工技艺孕育的母体,可是城镇化建设几乎抽空了乡村的
力量,您觉得应该如何延续手艺?
蔡:我认为要延续手工艺首先要进行“适应性”梳理,包括对工艺技术、生产条件、材料资源等方面的确切探究,让手工艺的项目、技术形成一个可被查询与研究的体系、档案,才有被延续的可能。再者,采取记录的手段保存下来,毕竟手艺技术消亡就不复存在,何来复原或传承呢?但这种记录是需要极细致的。最后,教育普及与推广是非常重要的,严格来说就是培养意识,这也是我们一直较为缺乏的部分。
中:很多手艺人缺乏对自己职业的敬畏感,如何才能找到手艺人或是匠人的灵魂呢?
蔡:如今已然是一个追求经济效益、生产效率的时代,许多手艺人在这样的洪流当中必然会受到冲击,年轻的学艺人更是如此。所以我仍然觉得教育特别重要,尤其在现今存在“文化断层”的时代里,或许一方面让已有意识的人群能竭尽地去保留、保护和应用,而另一方面从教育抓起,培养年轻一代对文化的认知,在未来才会有再接续的那一天;那么,所谓的精神、灵魂也自然随之而来。
中:若是您成为了一位匠人,您觉得需要的元素有哪些?
蔡:“刻苦钻研、坚持执著、传替承续、怡美生活”,这四句话是我开始从事民艺工作及独立出版之后最深刻的体会,这些精神来自于我所感受到的每一位老艺人,愿与读者们共享。
来源:艺术中国-观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