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5-12 18:40
正象规范化的字体都可以泛称为“楷”一样,民间草率急救化的字体都可以泛称为“草”。但是,严格意义上的草书,则始于汉代。现在所说的“草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章草、今草等。西晋时还没有今草,当时流行的是具有一定程式化的“章草”。
关于章草之名的由来有汉章帝创始说、汉章帝爱好说、用于奏章说、由于史游《急救章》说等。其中以奏章之说较为合理。据文献记载,在西晋称并无“章草”这一名称。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东晋,是王献之对他父亲王羲之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和穷伪略之理,急草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易改体”。 大概章草这一名称从东晋开始,在当时是为了与“今草”区别而言的。
章草萌生于汉代,发展阶段的章草为“隶草”或“草隶”,这时的章草是隶书的粗率、急速、减省的书写,此正如王愔所说:“解散隶体,粗书之” ,也就是张怀瓘《书断》中所说的“存隶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连急救”。章草书产生、发展于隶书时代,堪与隶书相媲美,而独具特色。章草不仅具有象隶书那样的装饰美,波磔灵动,意趣古朴、典雅,而且章草书多使用俯仰相呼应的点和牵连的笔画,增加字形的流动活泼,这是隶书所不逮的。所以张怀瓘赞美章草书说:“史游制草,始务急救,婉若回鸾,攫如搏兽,迟回缣简,势欲飞透,敷华垂实,尺牍尤奇,并功惜日,学者为宜”。 西晋可以说是章草的完美成熟期。其标志是结构逐渐规范化,笔画已经熔铸隶书的波磔,使章草书从结构到点画更为美化。波磔的完美可以说是隶书达到成熟的标志,而章草书的发展也随隶书的演变而演变的。因为任何字体都有减省、快速的写法,这是社会的需要,这正如宋代张栻所说:“草书不必晋代有之,必自笔札以来便有之,但写得不谨,变成草书”。章草书到西晋,隶书的波磔完美地运用到草书,所以姜夔说:“章草点画波发,出于八分”。这种波磔的出现,是隶书草化的必然形式,同时也说明草书象艺术化发展,使草书更为美观。这样章草书已经发展成熟,达到完美的阶段。
西晋是章草盛行的时期,章草书家人材辈出,著名的有卫瓘、索靖、和陆机等,章草的著名作品有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和陆机的《平复帖》等。
卫瓘 顿首州民帖
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今山西夏县北),生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卒于晋惠帝永康八年(公元220-291年),享年71岁。卫瓘曾任尚书令,后官至司空。他草书学张芝,并参之以其父卫觊法,“更为草稿”。 他与索靖同在尚书台任职,皆享有书名。时人称“一台二妙”。《晋书》本传载:“汉末张芝善草书,论者谓: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他自己也说:“我得伯英之筋,恒(卫恒乃卫瓘之子,亦为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得其骨,靖得其肉。”唐张怀瓘列其章草于神品之中,并评其书曰:“天资特秀,若鸿鹄奋翼,飘飘乎清风之上,率情运用,不以为艰。时议谓,伯玉放手流便过索,而法则不如之。”卫瓘的书迹现仅存有《顿首州民帖》,其首刻于宋《淳化阁帖》。卫瓘的这件草书,有以下特点:横笔皆取斜势左低右高,捺笔都不作波势,而是向下作内敛的纵引,许多字的末笔向下牵引映带,如“度、入、欣、里”等字。他的作品在笔势上把章草书笔势由横向变为纵向,这是他的草稿书最为显著的特点,这一改变同时也导致了草书形态的变化。他的草稿书,在笔法、笔意、结体等方面都已经与今草接近,但尚有章草遗意。但由于其功力深厚,故能流便而不轻浮,华美而有深度。非一般善草者所能企及。
索靖,字有幼安,敦煌人,三国蜀汉后主延熙二年生,晋惠帝太安二年卒(公元239-303年),享年64岁。他是草圣张芝之姊孙,少有逸群之量,博通经史,曾撰《索子》、《晋诗》各二十卷,又作《草书状》。深受名士傅玄、张华器重。曾官尚书郎、酒泉太守,又因为做过征西司马,故人称“索征西”。索靖擅长章草,王僧虔称其:“传张芝草而形异,甚矜其书,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晋书.索靖传》谓“瓘笔胜靖,然有楷法远不及靖”。梁武帝评索靖的字说:“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张怀瓘在《书断》中将他的字列为神品,又说:“靖善章草及草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山行中裂,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或云楷法则过于瓘,然穷兵极势,扬威耀武,观其雄勇欲陵于张,何但于卫。”宋黄庭坚说:“索征西笔短意长,诚不可及。”黄伯思说:“索将军章草下笔妙古今。”也有人认为他的书法在有些方面已经超过了草圣张芝,谓“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现在所能看到题为索靖的书迹有《出师颂》、《月仪帖》和收入《淳化阁帖》的《载妖帖》、《七月帖》。
索靖 出师颂
《出师颂》的文字内容为汉史孝山所撰,书写者虽异议颇多,但似乎都本于索靖。传为索靖所书的章草《出师颂》,十四行,一百九十四字,是北宋宣和年间始见于著录的书迹。这件传为索靖所书的《出师颂》影响久远,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幼安《出师颂》是退笔之尤者,结构奇伟可爱。昔人谓能书不择笔,殆非浪说耳。”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云:“索靖《出师颂》横平竖直,钩点挑剔,一丝不走。吾等学书以此为圭皋,则无失矣。右军《十七帖》亦此法。”又云:“索靖《出师颂》草书沉着峭劲,古厚谨严,欧书多脱胎于此。又当拖开处拖开当收紧处仍自收紧,不令松懈。”此帖笔画浑厚,笔致活脱,姿态奇崛,与章草名迹《急救篇》颇有不同,难怪文彭说:“平生所阅晋唐法书,不下数百卷,惟孙过庭《书谱》,怀素绢本《千文》、《梦游天姥吟》,颜鲁公《刘中使帖》,更无遗恨。然枉自许可,或积习专攻,庶几万一。此帖之不可摹,不可刻,不可学,不知其从何而起,从何而止,真可谓太古法书第一也”。又说此帖“有侧笔,有扁笔,有浑厚笔,有露锋笔。一点之内有三折。如茅土阶,而气象自别;如污樽杯,而意陶于太和之内。乍观不能,愈观愈可爱,仙哉!” 由此可见,后人对传为索靖所书之《出师颂》评价均极高。
索靖 月仪帖
《月仪帖》可以说是归在索靖名下的最为著名的作品。它不是尺牍,而是抄写一篇供认写信时参考的范文。《月仪帖》是索靖的代表作,章草,现存九章,可谓长篇巨制。此作简练流贯,刚劲爽利,与索靖的《七月帖》风格相近。只是《七月帖》已经具有今草迹象,而此作纯为章草。其字字独立,字法森严,字势险峻,波磔锐利而骨力坚劲。可以印证其书法度过瓘,有“银钩虿尾”之势的评述。如其中“发”字,每笔都出锋,锋芒尖锐,但都无纤弱之感,。可见其功力非凡。近人高二适先生称此帖为“索靖章草,真迹无双”。又云其“气体高妙,清俊婉媚,章草中之第一”。我们现在所见的《月仪帖》只有刻本,其底本并不是索靖的真迹。尽管学者、书论家、书家对《月仪帖》颇有怀疑,却没有从根本上否认此帖源自索靖,而且对此评价极高。后世书家大多根据此帖遥想索靖书法的风采。此帖尽管不一定是索靖所书,但仍为章草范本佳帖。
索靖 七月帖
《七月帖》,此帖流传有序,北宋时墨本尚在人间,为宋《宣和书谱》所载御府收藏索靖四件之一。宋以后,墨本不见踪迹,只有刻本传世。最早的刻本是《淳化阁帖》本(附图,见《中国书法全集》魏晋南北朝名家之150页),后还刻入《绛帖》、《明宝贤堂集古法帖》等。此帖是尺牍,信笔而书,不像《月仪帖》抄书那样经意。从章草书法的体格看来,《七月帖》缺少了几分古厚的气息,不如《出师颂》古朴典雅。此帖略带纵引的笔势,但上挑或平出的笔势仍然明确,一些驻笔的“点”是顿而不引,字势横张而不内敛。与卫瓘的《顿首州民帖》合观,《七月帖》的体势明显横斜一些。
现在能见到的署名索靖的章草书迹除了以上三帖之外,在《淳化阁帖》中还有《载妖帖》有。此帖文辞古雅,颇类晋人,但书法风格与索靖其他书迹相去甚远,故后人对此存疑颇多。笔者认为作为一个书家,写出几种不同面貌的作品并不算难事,只要作品的艺术水平高,在没有十分确凿的明证情况下,我宁愿信其是真的,因为存在自有存在的理由。
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人。三国吴景帝永安四年生,西晋惠帝太安二年卒(公元261-303年)。陆机“少有异材,文章冠世。”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吴亡后入晋,曾官太子洗马、著作郎、平原内使等。陆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所著文章凡三百余篇,有集四十七卷,现仅存十卷,补遗三卷传世。其中《文赋》是古代重要文学论著。陆机擅长行草书,唐韦续《墨薮》列其书为下之上品。王僧虔称:“陆机书吴士书也,无以较其多少。”《宣和书谱》卷十四云:“陆机能章草,以才长见掩耳。”
晋 陆机 平复帖 故宫博物院藏 001
陆机的《平复帖》为现存文人书家最早的而且最为可靠的真迹墨迹。此帖九行,写在麻纸上。墨色微绿,好像是用松烟墨书写。此帖为章草书,点画简率,用笔劲健,似乎是用挺健的秃笔写成,时出贼毫,浑朴自然,不激不历;横向的笔画短促,有俯仰之势;纵向的笔画长,是向左背右的弧形;扁长的字形,上窄下宽,呈左高右低的欹斜状,但斜而能稳,颇有奇趣;虽然字字独立,但相互间多见锋势相应的连贯形态;点画很少用波势,而波势及挑画常常表现为欲纵还敛,已向今草过渡。陆机此帖,向为世人所宝。明董其昌跋曰:“蓋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明张丑云:“云间陈仲醇谓其书极似索靖笔诗。” 又云:“《平复帖》最奇古,与索幼安《出师颂》齐。惜剥蚀太甚,不入俗子眼。然笔法圆浑,正如太羹玄酒,断非中古人所能下手” ,其复在《真迹日录》中云:“为西晋明贤手迹,且章草奇伟,远胜索幼安、谢安石辈乎。……翩翩自姿,真有毕世临摹未能得其仿佛者。”杨守敬说《平复帖》“系秃颖劲毫所书,无一笔姿媚气,亦无一笔粗犷气,所以为高”。 陆机的这副草书,写得比较随意,有不少是习惯写法,让后世书家难以释读,平添了几分神秘感。今人启功先生说:“《平复帖》字作章草点画奇古,校以西陲所出汉晋简牍,若合符契。可证其非六朝以后人所能为”。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出土的大量西晋简牍和残纸文书,其书法风格多与此《平复帖》相仿佛。北宋《宣和书谱》称此帖为章草书,这与传为索靖、卫瓘的章草书相比,陆机的草书虽然草法伪略不甚规范,但却比较古朴,它的真实性则自然要远远胜过刻帖中其他西晋名家的草书。
楼兰残纸
西晋章草盛行,在上层社会中不仅章草名家辈出,在民间也十分流行,在艺术上达到尽善尽美的阶段。在晋代简牍、残纸和砖刻出土以前,后人对章草书的流传多凭辗转摹写和摹勒刻帖来认识。但要了解西晋章草书的真面目,了解这一时期的章草书的整体风格,就必须要依靠近代出土的晋代简牍书、残纸和一些砖**草。在近代不断出土的晋代简牍、残纸中,有许多是章草书。这些西晋人直接书写的墨迹,其价值远比传世辗转相摹的摹本和刻本要高,是我们研究西晋章草真貌的极为宝贵的资料。西晋的草书,仍以章草为正宗,是习草的规范,但是章草的俗写体更为常见。这些出土的晋代草书书迹大致可以分为尺牍草稿、书迹抄本、简牍簿记、习字残纸等四类。简牍草书大都逸笔草草,结构散漫,多与敦煌汉简上的草书相似。如《书不得等字简》、《从胡当等字简》、《计沃简》、《何将简》等。残纸文书上的草书字,笔体各异:《楼兰残纸》、《何必》,笔画浑厚凝重,不但有粗重的波磔,而且有尖锐的挑笔,行笔一丝不苟,结体取横势,横向的笔画平直,大体上是遵循章草的书写法则的;《济白守残纸》、《复意》,行笔流畅,笔画粗细变化丰富,结体已经有今草的意味;《五月二日》残纸,共四行,第一行字形较大,后三行字形较小,首行结体横向、用笔浑厚,是章草法式,后三行笔画婉转流便,结体已多有下引的映带,近似卫瓘的“草稿”之体;《急奇觚》残纸,是晋代儿童启蒙的字书,前四行为隶楷过渡时的字体,后四行为章草书。此残纸为民间学习所用,从这里可见章草书在民间的流行情况;《华玄残纸》,横画平直,笔势流转,纵引的笔势在末行的“莫使”处达到极致,二字是一笔连属而下,是西晋草书中极少见到的现象。
咸宁四年吕氏砖文
现在能见到的出土西晋砖**草书迹,著名的有《晋咸宁四年吕省砖》、《独良良砖》、《宋鸭子砖》、《周伯孙砖》、《嘉峪关晋墓砖刻》以及《郭永思书简残磁片》等。如《咸宁四年吕省砖》和《周伯孙砖》同时同地出土,上面的文字是在湿软的砖坯上刻写后烧制而成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古代的硬笔书法作品。“咸宁四年七月”几个字,笔画变化虽然不大,但笔法熟练,结字法度比较严谨。“咸”,“四”、“月”等字的笔画出入,字势的倾斜,掌握得都恰到好处。“是为”二字之“是”字末笔上挑,“为”字左撇露锋,显示出笔法上亦有变化。这些刻上去的草书带有今草的笔势,点画飞动,风格古朴,但从其体势来看仍然属于章草的范畴。
通过以上对存世的西晋草书书迹的考察,对西晋的章草书的风格可以作以下概括。第一,西晋章草书,字字区别,即字与字之间不像今草或狂草那样上下牵连引带;第二,笔断意连,即笔画之间互相照应,不必实连。虽然在一字之中也有连笔,但不像隶书那样笔笔相断而不连;第三,注重用点,常常变画为点。点的灵活运用,化静为动,增加了流动之美;第四,每字或强调波磔,或突出分势,或延长横画偃波,或张扬上钩之态势。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由母体——隶书带来的分别向背之势、翩翩向上翻飞之意;第五,具有古拙之趣与流美之风。西晋章草既有隶书的古朴浑厚,又有今草的婉转流动,可以说是章草书的完美成熟期。
来源:书画纵横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