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陈一峰作品《醉东坡》
宋陆京作品《茶阳即景》
陈一峰作品《春消息》
宋陆京作品《饶平三百门水乡》
近年来,青年画家在艺术市场崭露头角,固然引起不少社会关注。但与此同时,也有一批“大器晚成”的写意派画家正在成为画坛的“生力军”,甚至被录入画院体制内。
到底体制内外对于艺术家来讲是否也有区别?作为职业画家究竟应该身在何处?大龄职业画家进入画院,该如何逾越年龄的门槛?作为研究机构的画院为何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本期,名家话收藏栏目特别邀请了广州画院院长方土以及两位“超龄”进入画院的画家宋陆京、陈一峰,一起来探讨职业画家进入画院前后的艺术之路。
1、 画院选人,不在年龄而在“握得住笔”
主持人:在很多人看来,画院作为公立性质的艺术机构,进入必须有严格的门槛,很少破格去吸收社会上的艺术家。广州画院为什么能够做出很多与体制内其他机构不一样的地方?尤其是为什么要吸纳一些“超龄”画家?
方土:随着绘画的发展,年轻化是必然的。但是对于中国画来讲,也有一个现象就是年轻人重工笔而轻写意。
在宋陆京和陈一峰进入画院以前,从整个画院的人才结构来看,年轻有活力,大赛能拿奖,但是也慢慢偏离了中国传统的一些精髓,包括写意画。
写意画的耕耘季节很长,收获季节来得晚,导致很多年轻人在“耕耘期”熬不住,以获奖为导向而走向工笔,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画家坚持写意画的所剩无几。
画院很想吸引一些偏重写意的人才,但是小有名气的人都超龄了。一些社会画家想进入画院的话,从以往的老观念来看确实年龄偏大,比如今天提到的二位都面临这个问题。
宋陆京本人经历了很多社会实践,做过艺术品经营再到北漂考上艺术研究生,等到有意引进他进入画院的时候,他本人已经超龄了,在政策上原本是不允许的。
同样,陈一峰早些年已经多次获得广州美展的金奖、银奖,他本人也是惠州学院的教授,一直坚持写意风格,但是想引进画院也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
成就摆在那里,年龄成了障碍到底怎么办?最终还是在画院的坚持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层层审批,最终破格将他们纳入画院体制内,现在来看他们已经成为广州画院的主将,引起了画坛的广泛关注。
相对于中国画的特性,以他们的年龄来说都还是中青年画家,未来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但是他们毕竟到了四五十岁的人生阶段,依据我的经验,他们想要在艺术上挑战的东西,和一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已经截然不同了。
年轻的画家有活力,但为了拿奖也有顾虑和局限,但是到了现在四十朝后的人生阶段,他们对艺术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回到了艺术本位的阶段。
我希望他们能够为广州画院的画家们立一个标杆,即脱离竞技场之后,依然能够拿得住笔、握得住笔,依然能够让画作有生命力。这是广州画院邀请他们加盟的初衷。
2、创作路径,画中都是个人经历
主持人:你们应是属于“大器晚成”的艺术家,能否谈谈自己进入画院前主要的创作路径?进入画院之后,会不会觉得艺术的追求有了不同?
宋陆京:对我来说,绘画之路较为坎坷。按照我的个人理解,这种坎坷恰恰是我作画的过程,因为画家到最后,画的其实是自己悟到的东西。画作代表的是个人想法感悟而并非书本上的东西。我感觉这才是我理解的作画之路。
我从1981年开始练习书法,84年就获得全国书法一等奖,可以说我是从学习书法入门的。但是到了大学,我学习的是工艺美术,并不属于国画范畴。后来之所以选择画国画,还是出于自己的本心拿起了毛笔。
整个90年代我都在写书法、画国画,想追求自己的艺术路。这段时间内没有任何人对我有艺术上、学术上的要求,我本人也没有参加任何的展览或者评选,完全是凭着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的热爱,是比较纯粹的选择自己的喜好。
我跟方土院长结缘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那个时候他开始关注我的画作,引导我往正规的美术创作路上发展,给了我很多帮助。所以后来为了更好地追求中国画创作,我考取了中央美院成为一名研究生。
来到画院后,我个人感觉确实有所不同。这里的不同,主要是出于内心的一种责任。画画不再是一种为了个人喜好随意泼墨,画院作为研究机构,让我的创作由“小我”发展到和一种同行之间切磋、艺术上共同追求的一种“大我”状态。
进入画院后,我个人也有一定的压力,作为专业的画家,对于自己出品的作品有个更严格的要求,保证自己的作品要能担当得起一定的“分量”。
陈一峰:我十岁开始习画,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当画家。但是对于画家这个身份以及它涵盖的意义,可以说是很懵懂的。
我大学刚毕业那会儿,对艺术的认知,于我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时值八五美术新思潮期间,令我对艺术之道更充满了迷茫。我要画什么?又怎么画?什么才是我心灵的需要和生命的归宿?带着许多疑问,我做出了一个让大家比较吃惊的决定:于1987年至1989年两年半的时间周游全国,考察风土人情,画了大量的速写,最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不断地体悟和思考,让我渐渐明了中国地理和人文环境产生了中国独特绘画形式和语言的必然性,对中国画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之前我学的是油画专业,从事油画创造,要从西往东转身难度是很大的,我于1992年赴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正式开始学习中国画。
我是有了一些阅历才去学中国画的,从一进美院就开始临摹大师的作品,从临摹大师的过程中,我就想自己能否从人物画去突破。在画人物的过程中我又想要画写意人物才行,因为我发现画写意人物的特别少,我也有心理预设觉得这条路会比较艰辛。
大学接受现代美术教育的结果是,对于人物结构、特点等方面比前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但是我一开始是没有中国画的基础的,所以只能通过不断地临摹,想着到了一定的量才能有效果。
1998年,我在中国美术馆办了一次展览,主要作品是《战争》与《和平》,题材大,画幅也很大,虽然是水墨作品,但造型和语言还有许多西方表现主义的东西,这使我进一步总结和反思:路在何方?慢慢开始确定自己的创作方向,调整好探索实践的步伐,坚定自己对中国画人物大写意的目标和信心。
但是画大写意的人物画的创作路确实比较难,一是当时我个人还没有成熟起来,画画速度跟不上,二是当时展览或者评选很少接受大写意人物画。
但是我比较执着,我并不是想去迎合展览而画,我只是单纯想画自己喜欢的画,去展现自己的内心,所以我的很多画作都是有关于西藏、陕北这些区域的环境、人物风貌,这也与我内心想要表达的密切相关,我喜欢将我的内心与我的笔墨语言相联系。
彼时我在高校工作,业余创作时间比较自由,所以渐渐有了满意作品也开始送去参加展览,没想到居然一而再、再而三的获奖。
3、市场价值,艺术才是市场的根
主持人:你们还没进画院之前,应该还不算专业画家。你们会卖画吗?怎么看待自己的市场价值?进入画院后有没有新的体验?
宋陆京:我作为职业画家,以前主要靠画为生,说白了也是生活所迫。作为艺术创作者,如果有了上顿没下顿,也是无法保证自己的创作。如果能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又为生活锦上添花,那就更好了。
我早期主要是创作花鸟,在北京那个地方大部分的状态是养养花草提个鸟笼逛逛古玩市场,感觉很老北京。后来我偶然拿出来一张自己的山水画作,大家都很惊奇,觉得为什么你有山水画却很少见到。
其实我一直都在追求画山水画,因为花鸟我有书法基础上手快,又突出我的性情,而我又画大写意,大写意的做法又是越画越简,而我的年纪轻,如果这么画下去,就会显得内容空洞。
我后来就想去挑战更大的创作可能,选择了主攻山水。在2009年到2010年我开始创作了大量山水画,逐渐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在我读研究生期间,有些收藏家就看中了我的山水画,进行收藏购买。我当时很感激他们,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有人出钱买自己的画,能够让自己解决生计又练习了功力,我乐在其中。
那个阶段我一直处于“补课”阶段,对比其他国画的山水画家,我当时自认为属于出道晚、笔头弱之类,所以我每年要画四五百张的山水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现在自信能够做到毛笔随便画到哪里就是哪里,根据现有的情况千变万化。
现在想来还是要感谢那时候收藏家能够购买、收藏我的作品,给我资金继续创作。现在进了画院,我就不用追求数量,而是重在质量,是从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现在的我更多是以学术方面为主,慢慢地就把收益给淡化掉,因为我毕竟是个艺术学者,所以我希望自己未来能够给大家留下一些学术性的作品、树立独树一帜的风格。
画家的作品本身与画家相连,画如其人。画家应该考虑的是作品,而不是考虑市场。市场这个东西不是我们考虑的,我们也不应该去迎合市场。首先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画画,去解决绘画中的矛盾,从而达到自己的一些追求。所以我们只要随心所欲地去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好了,只有我们自己真正喜欢,别人才会喜欢。
陈一峰:艺术想要有进展是很难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很长时间去探索和实践。艺术首先是艺术、其次才是商品。一路走来,我都是不迎合市场去画画,所以就需要伯乐。我自认为买我的画的人都是真喜欢的。
反观发现,现在我的获奖的作品,都是我自己真心喜欢的,这就证明我跟着内心走并没有错。
虽然我来到画院时间比较短,但是脚步不能停止,在这里会和很多专业的画家一起学习探索,对自己的艺术方面是很大的促进。
广东是艺术创作的热土,很有很好的文化创作氛围,但也存在于太过于市场化的问题,这也需要一些改变,我觉得画院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方土:画院的导向作用很关键,对于想在画画创作方面有所作为的年轻人来讲,影响深远。如果画院做不好导向作用,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中国画就不会再往前更进一步。艺术的尊重应该从价值上体现,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利益,市场价值只是艺术品与市场的一种交流。
中国画的产生跟百姓的情感需求息息相关,但艺术才是市场的根。很多时候百姓喜闻乐见的,确实会引起市场上价格的上涨,但是往往会忽视了其中最本质的还是艺术。
确实很多时候,对于艺术的尊重都会体现在市场价值上,但是作为画家,很多时候并不是冲着钱去的,而是一种艺术品与市场的互动、艺术与百姓的互动中互相催生的效果。
如果一个画家急功近利,即使市场上有人追捧,但是缺乏专业研究,那他的艺术价值、市场价值都不会持久,老百姓最终也会觉得乏味。
4、大龄与否,艺术比的是综合修养
主持人:画院当初吸收两位大龄画家的考量的标准是什么?
方土:作为画院这种研究机构,最大特点是社会属性。所以以前也有一些现象,就是一些画家一旦走出专业机构会无所适从。我认为,真正的优秀画家,是靠笔头功夫去提现和表现个人艺术价值的,即使走出去也会被社会认可。
至于中国画画家的成熟程度,有一句话是:早晚会熟。意思是大家都会有一个经历和过程。
确实,很多大家都具备一种天赋,这种天赋是从小就可以显山露水。不过很多大师在创作过程中都经历了“要”与“不要”的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大家。如果缺乏了这个过程,只是名家名师,离大家还有距离。
很多西方国家的画家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很出名,很有成就,但是反观中国画,更看重个人的修养、境界,这需要时间去积累和沉淀,这也许就是大家认为的中国画的画家大器晚成。
宋陆京:对于大器晚成,我的理解“大器”为什么要“晚成”。因为要成大器,必须是艺术家个人的修养、阅历和才能的综合体现。能不能在艺术之路上走得远,关键取决于自身悟性加勤奋。
中国画讲究的是线条,灵魂在于画家的笔墨功夫上,但就是这一点需要画家毕生去学习研究。所以有句话说:“绘画不是画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真正的画家不仅需要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修养的自然流露,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就要不断地去磨炼,随着年轮、经历的增加功到自然成,到了晚年回忆起来,本身的故事都会增加他的艺术性。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