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流动艺术的采访-中式表现

  1.您近几年一直潜心于创作,一直把自己囚禁于艺术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市场的诱惑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您是怎样摒弃世俗的观念而一直坚守于您的艺术领地?谈谈您的艺术经历。

  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材料表现的时候我已开始思考如何用一种材料把灰山表现出来,因为我从小以大山为伴,山石能否作为一种材料和表现媒介这个问题我一直在反复试验,如果不把自己“囚禁起来”就无法静心思考和探索。

  对于生活的压力和市场的诱惑我一直持有旁观者的态度,尽管也会有世俗的软弱,但忠实于艺术的性格会让我在每个困难时期都会带着信心走出来,反而觉得自己身处这个世界之外是一种别样的快乐。

  我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我对自然的迷恋,这种迷恋有一种思念家乡的感觉,我常常回忆儿时的我与山石为伴,在我心中万物都是有灵气,画面中出现的裂痕就是我想用裂变来传达生命的蜕变与重生。我心中的那些已经灰了的和将要变成灰色的山是永远画不尽的,在我脑海里它们由混沌变得清晰,又由清晰变得混沌。

  所谓风景渲染、山水写意,古人通常以舒情叙述的方式表达,但我在这种基础上找到另一种表达方式:所谓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树,在我的绘画中没有全盘托出,是因为我想慢慢品味、审视、体会那些失去的和将要出现的想象与追忆。

  其实,我的画面就是我们依附着深厚感情的地方。

  2.在您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您潜心研究过国画,这对您的艺术生涯有何帮助?

  父亲早年从事国画创作,我从小耳濡目染颇受影响,中国画作品当中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无意识的写意、泼墨给了我自由的想象空间,从岩画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装饰纹样图案,漫长的演变过程正如《易经。系辞》所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理解的“穷”“变”“通”“久”是从虚无到混沌,从起始到通达的一个过程,当然这是一个为好的愿望,然而,《系辞》云:“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以此,我们看到了周易的思维、认知方式无法脱离具体的物质。

  所以,意象的表达方式更适合我的创作思路,从思想和视觉上脱离了物质的限制更能表达我对自然的疑惑,这也许是一个很多人都关注的问题,我用灰色感受着这个孕育着万物的深沉的颜色。

  3.“灰山”系列作品,如梦如幻,这种“灰”的色度是否更能表达出您艺术的命脉?

  我身处于我的创作当中,灰色是我的主色调,我的山多数没有画树,是因为我只想用土石来表现山与地的灵通。看到我的画的朋友不自觉的就会想象,甚至一边屏住呼吸一边读画,这跟我的创作也是有共鸣的,灰色表现,忧郁而高贵,清净而有力。灰色的神密让我留恋、让我陶醉……我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山体的动摇与分裂,这种开阔和强大的冲击感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蜕变的激情,也可以说是一切有形质的物质毁灭之后的重生。

  4.选择“山”为主体,这部分题材取自于哪儿呢?

  在我的眼里,远山的苍劲和深远,带有一种刚劲中的忧伤。这和我从小生长环境有关。

  我不断的创作灰山系列,某些时候我却担忧起来,突然会想起灰山的本意。我一直自问,在这个球体上生存的灵生难道不能和协共存吗?我也深信一定能找到共存的法则——力所能及的呵护。没有绿色是很可怕的,丰富的物质生活驱使着开发者的行动,然而对自然的破坏又是那么令人感伤心痛。我深知从青绿到灰山,山欲空,绿无踪,比冬天还要寒冷。什么时候我们爱护山河林木,如同爱护自己的生命一般?我的画所要表达的正是自然被人们略夺的迹象,我用最美的色系——灰色来表达我对大自然的热爱。

  5.用书法的方法画山水,您的作品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又涵盖着您的个人元素,对自然、光线,您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得游刃有余,您这种绘画的表现手法是出自您的个人感觉,还是出自您对古典大师绘画的研究?

  在学习中借鉴大师是一个必然的经过,受西方文化创作的影响并且生长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再加上中国本土文化身后的积淀,这恰恰给了我充足的养分,让我从一个很好的起点出发去探索新的突破,我的作品当中融合的东西很多很多,但最终的表现简洁有力,这也是我想达到的一个境界,因为我不想一一赘述。每个人都有或有过崇高的理想,我认为这个基础足够我们去积极的认知、审视、参悟。我对生活、对自然、对艺术都怀着一份忠诚,在我的作品当中我不想去控制什么,带有设计感和计划性反而会让我觉得受限制,所以你看到我的作品会豁然开朗,甚至有朋友跟我说他好像身处其中。

  在我的个人创作中需要的是耐心和坚持,因为从小时候到现在的积累更需要选择性的梳理,我的个性表现所传达的思想才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生活需要追求,艺术需要用心探究。

  6.您对西方表现主义绘画有什么看法?您认为它与中国的表现主义油画有哪些关联?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也可以说是两种观察世界的方法,西方表现主义通过对人或事物的本质表现达到对普通事物再现一种释放,表现主义画家所关心的是内在情感及内在精神的表达,他们认为艺术是心灵的表现或者表达某种感受。在梵高的画中,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些柏树则宛如一团团巨大的黑色火舌翻卷缭绕,直上云端;再比如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的挪威画家蒙克,以其极度夸张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类的极端孤独与苦闷。根据弗洛依德的观点,梦是无意识、潜意识的一种最直接表现形式,是本能在完全不受理性控制下的一种发泄,所以在某个特定的时代它以非普通甚至扭曲的形式剥露了人的灵魂深处秘而不宣的本质。而艺术创作也如同梦幻一般,是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我个人认为西方表现是出与生活的真实表现与理性思维的再现,无论是梦境还是澘意思,它都是来自于生活中。

  中国的表现主义油画通常是通过对物或场景的描述和渲染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并且中国表现主义油画一直承担着社会的政治的重担,而对艺术表达本身没有过多的要求,这也是因审查环境的因素所致。但在近三十年的一个时期,中国表现主义打破文化封闭的界限,把西方表现主义的观念、现代和后现代以及符号、图形、色彩表达一起出现在作品里面。而中国表现主义的文化心理背景和中国艺术家受到“书画同源”的影响,协同对意境和气韵的追求,我认为是带有一定的向往和憧憬。

  7.所谓“中式表现”,我们认为这类作品中即具备表现主义风格又融合了中国的本土精神意识,能否结合一部您的上刊作品谈论一下在您的作品中对于这一观点的诠释?

  在这里意象就是表现的一种形式,即意中之象和象中之意。我的作品以中国传统的水墨表现呈现画面,用这种表现能更好的传达出我的心意。或谓为意念化之形象,它囊括了物象与思维,具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及其对立统一规律所显示的美学现象与原理。从具象到抽象也就是一个思想的升华过程,表现主义者内心意象的理解与诠释包含了西方表现主义(印象画派)的感性冲动又囊括了东西儒学古典的理性哲思与禅玄之道。是东西方文化高度结合,深度开拓的结果。

  比如《灰山》系列,在作品当中有具象的山体,但又不是你见过的山,我用灰色在表达一种刚劲中的忧伤,并通过一种特殊的材质作为媒介以中式表现为基础,融入中西文化日益趋同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对人文、对世界、对自然提出一些问题。也可以说是我借大山用中式表现来传达出我对自然、人文、世界的一种心态,一种动机。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