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立秋,盛夏光年渐行渐远,秋风秋月,红叶寒鸦将逐渐取代暴雨骄阳,接天莲叶。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曳露为霜,敏感的画家姜子龙已有所觉,于是画出了有关秋天竹景的一幅幅佳作。
姜子龙深谙竹画之竹叶的个性与统一关系,既要张扬性情,又要聚气成龙,所以无论形象多么纵横恣肆,都以黑白灰色块归纳,用中国画的墨分五彩的意念做整体性的“明度整合”,所以我们欣赏到的画面中所有的构成和色彩,就超越了具象的定位及束缚,一致的演变为抽象而动听的形式之韵律。
站在姜子龙的竹前,遥想郑板桥的同年看郑板桥,应当也像我一样,看到一片新意,一片心中之竹,应他自己题画上说的那样,创新,也是如履薄冰的:“余始画竹不敢为桃柳叶,为竹家所忌也;近颇作桃叶、柳叶,而不失为竹意,总要以气的为先,笔墨为主。古来竹家习俗,皆成陋语矣。”
古人无此画,看画思古人,所有开拓者的画上青影,自是鉴在千载之后的。竹子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有两个真实的,一个是具象的物象,自然界的生命体,另一个就是精神的,用人性赋能的生命体,那杆竹子一定是精神追求的缩影,图象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