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立秋:人间一叶动秋声 天上双星如期会

2019-08-09 08:54


h8c1Hh498csFNKJZ5j5VkgWheT2lWBQ3jlTGPC5D.jpg

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局部)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南宋诗人刘翰曾作《立秋》一诗,描绘这个节气之景。立秋是秋季第一个节气,“立”有开始、协调、启动之意义,立秋一般在每年8月7日-9日,标志着四季流转进入秋季,此时天气由热转凉。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是立秋的空间之度,夜晚观天时能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天干“申”(西南)的方向,是阴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秋物候有三:“初候,凉风至。”立秋前后往往伴随一场大雨,雨后空气温度明显降低,冷空气从西面吹来,暑气消退,凉风习习,古人有“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一诗,说的就是立秋天高云淡的感受,暑气蒸腾的气象被收敛,逐渐秋高气爽,此时,尤其在北方,茂盛整个夏天的树叶开始飘落,因此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和“一叶知秋”的说法。

6vftQrJBGpRii45Y4o62c6GOiRfFqAjHotjbtyIo.jpg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

萧瑟、丰富的秋天一直是古代文人墨客最热衷表达的季节,元代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便是秋景绘画的经典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从济南路职位南返后,为友人周密描绘其祖籍的地貌景色之作。画家采取平远法,铺开画面,辽阔的江水沼泽地上,极目远处,地平在线,矗立着两座山,右方双峰突起,尖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长汀层叠,渔舟出没,林木村舍互为掩映,平原上两山造形朴拙,遥遥相对。

z6RbbdGEufohNeJt1PY1qIRj9t6TQJRXaROgjLpy.jpg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

整幅画面设色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表现出既有文人山水画的内涵和手段,又有华北平原秋季旷达放逸的风情,柔中带刚,让人在视觉欣赏的愉悦中感受秋季的哀愁,这样的意境,是山水画之外的文人气质。赵孟頫在《鹊华秋色图》中用深湛的笔墨功力初步确立了元代山水画坛清远自然的整体风格和蕴藉典雅的审美格调,为后世的中国山水画奠定了基础。

立秋二候:白露降。立秋后,清晨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古人将物象归入五行,秋为金,金为白,与秋有关的物候常以白属。“素”“霜”与“白”相近之意也常出现。比如,秋天的木为霜林,秋风为素风,草为白草。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月之白亦是秋天特有的文学表达。

Xabse15A8u8K4MX63owP3BdAgWsocGk52OJl1lp3.jpg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

三候,寒蝉鸣。立秋开始,寒蝉叫得响亮,蟋蟀产卵,鸣叫不已。“秋”字的甲骨文,自身就与虫子密不可分,字形为蟋蟀形,蟋蟀又名秋虫。秋没有具体形象,那有什么能够代表秋天的独特呢?一到秋天,白天的寒蝉,夜晚的蟋蟀,就是格外惹人注意的存在吧;夜凉如水,虫声唧唧,心情多有寂寥和惆怅,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述的就是初秋的景象。后来籀文的“秋”在蟋蟀形左边又添“禾”旁,本义是收成,表示成熟的庄稼;籀文的另一种写法“秋”,右边是蟋蟀形,左边为禾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如火如荼,让人想起金秋的丰收色彩。

2RoHAnKc2Jofdi12wsQsL53wtGeRzjnBbWWRY0Hy.jpg

秋字变体

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在立秋日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夏天也被称为 “苦夏”,人们在炎热的天气里大多没有胃口吃油腻、丰厚的食物,到了立秋这一天,以食为天的中国人在各地按“贴秋膘”的餐饮习惯,吃上一顿丰盛的美食,以肉食为主,弥补夏天胃口的虚空,同时为迎接逐渐寒凉的季节进补。立秋也是瓜果成熟的季节,民间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立秋也是各种瓜果梨枣上市的时候,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立秋”条说,立秋那天,满街都有卖揪树叶子的,“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毫州枣……鸡头上市……中贵戚里,取索供卖”。人们欢乐地吃着水果,为夏天演奏最后的奏鸣曲,也有迎接秋天丰收到来之意。

立秋前后的习俗中,还往往与人们钟爱的七夕节密不可分。立秋在农历七月,所以立秋与七夕重合概率非常大。此时的夜空中,东北方向的是织女星,亮度0等,放射着银白色的光辉,是夏夜星空里最耀眼的星星,俗称“夏夜的女王”;织女星的下方有四颗较暗的星,它们就是神话传说中织女编织美丽云霞和彩虹的梭子。东南方向的是牛郎星,亮度1等,呈微黄色;在它的两旁各有一颗小星,相传是“牛郎”和“织女”的一对儿女。历史上很多诗人在七夕逢立秋这个特别的日子留下经典诗篇,热衷“牛郎织女”传说的宋代词人秦观除了写过“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度”,还曾专门写《渔家傲·七夕立秋》:

七夕湖头闲眺望。风烟做出秋模样。不见云屏月帐。天滉漾。龙軿暗渡银河浪。

二十年前今日况。玄蟾乌鹊高楼上。回首西风犹未忘。追得丧。人间万事成惆怅。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我国古代妇女为祈求能拥有如天上“织女”的巧手,会在七月初七传说牛郎织女相会的这一天,在庭院中摆设有瓜果、鲜花、酒和针线等物的香案祭拜。趁着月光,妇女用彩线穿过七孔针,最快者即意为“得巧”,被视为拥有与织女相同的好手艺;宋代在乞巧节还会摆一种手捏泥人“磨喝乐”,供奉神灵以乞巧和祈求多子多福。

最早过“七夕节”的乞巧民俗,相传始于汉,流于后世。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有云:“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P1al856SuZYeP3buQviv0V94jwVC4fBmo3EnK9q8.jpg

SS0k6JIKbi5GY9BIH9tFdxHFl2XSGbH6gkRh6rLe.jpg

明 仇英(传)《乞巧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有一幅落款“明四家”仇英的《乞巧图》,但不少人认为这幅画作和仇英的风格不符,更接近明代画家尤求一派的白描风格。画中精致描绘了宫廷中妃嫔宫女共同在七夕节乞巧的活动。画面中,上弦月和北斗星高悬天空,宫中灯火通明,妃嫔宫女纷纷忙着布置和准备乞巧仪式,有的搬着桌子茶水供品,桌上供奉 “磨喝乐”;有的嫔妃在宫女簇拥下缓缓前行,有的在读书、鉴赏古玩、下棋消遣;不少人则纷纷拿起藏在袖子里的针线,对着星空穿针引线,衷心祈望自己能像织女般工巧。宫中妇女三五成群,笑语盈盈,画面热闹活泼,画家更精心表现人物衣饰及家具摆设的图样,这幅白描也成为现今人们考据七夕习俗和家具、风物等有利的史证,可谓趣味横生。这幅画作充满历史空间、时间、民俗交汇的韵味,观众仿佛可以透过画面穿越到那个时空,与女孩子们一起体会节庆的欢乐。

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曾有“天上双星应有约,人间一叶似知时。彩楼香满凉生早,银汉桥横夜度迟”的诗句,穿越几百年,依然是我们当下的感受:遇到七夕,立秋这个转向寒凉的节气反而显得有些热闹和浪漫——天上银河相会,人间女儿乞巧。立秋一叶知秋,众人企首盼丰收。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