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石之美 极致美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海涅在评论美学家莱辛的出道时曾说:他用他才气纵横的气度和极可贵的幽默网住了许多渺小的艺术家,他们象昆虫封闭在琥珀中一样,被永远地保存在莱辛的作品中。

  2006年11月,陶都宜兴举行了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颁奖仪式,景德镇陶瓷学院青年陶艺家刘颖睿荣获金银铜5项大奖,成为领奖台上一颗最耀眼的新星。此刻他的思绪在何处,优美而又激扬的乐曲和人们热烈的掌声虽然他已经感受到,但心中燃起的却是另外一种声音——陶瓷出窑时候的冰裂之音在耳边不停的萦绕。这是一种心灵的声音。

  刘颖睿于1998年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开始以自然为审美对象进行陶艺创作。他1974年生于山东泰安,山石成为一种人格精神与力量深藏在他的血液和灵魂当中。自然的柔美和山石的凝重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青年从艺者,刘颖睿走着一条独特的道路。他在艺术学院里授业于设计,掌握了一定的造型法则和表达技巧,在转习陶艺的开始,他未曾想走任何捷径,老老实实学习拉坯、修坯、配釉、烧窑等工艺,广泛观赏研习中外传统陶瓷艺术精品佳作,加之他对国画的热爱,这一切为他的陶瓷艺术创作打下了基础。刘颖睿没有被几千年的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成就所吞没,也没有被八五思潮以来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向西方全盘转型所诱惑,他从一开始就寻找属于他自己的陶艺道路。

  刘颖睿是在宏观上汲取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精神的实质,而没有生硬照搬某个名家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所以他的陶艺作品从一开始就和传统拉开距离。我们感觉他的作品,很难直接读出某个现代大师的痕迹,并且他对自然的感受亦没有把某种具体的陶瓷艺术形式特征作为创作的题材,而是从宏观上变化无痕,吸纳百川自然之形态,创作思维属于宏观抽象式的概括思维方式。对中国自然审美精神的宏观领悟以及对审美对象的全盘把握,二者的合而为一必然产生出他陶艺作品形式和风格的独特面貌。

  克莱夫·贝尔提出了“造型艺术都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家对客观对象包括自然世界的感知和创作过程,并非一个简单的模拟和复制拼合,而是再造的视觉表达的创造。在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感悟中,自然一方面成为表达的主体对象,另外一面也成为艺术形式构成的内在因素。对于刘颖睿而言,自然中的山石和花卉就是他欲表达的对象,更是构成他作品视觉张力的主要表达手段。面对如何将自然状态转化为艺术样式就成为创作中主要矛盾,他从自然对象中蜕化出来,不以具象写实外状来传达内心观念,这样他显得超然而自由,驾御自然,裁剪花卉。同时,刘颖睿在寻找适合画面结构的方式,探索一种艺术样式来生发他的审美经验,表达自我的创作意象,确立了自己的一套理性形式法则来组建他的陶艺语言。

  细细品读刘颖睿的作品,他放弃了传统陶瓷中的以平面的彩绘手法来营造模拟、二维和三维的视觉感受。而是从家具设计中的空间构成和雕塑中三维空间的真实感染力中得到启示,进而借鉴西方现代抽象表现艺术中的肌理效果,再将中国传统艺术中内在的审美观念用来构建艺术表现力,采用开光构图,用浅浮雕的刻花来映衬类似石质肌理的陶艺造型,在整体釉面处理上用类似玉色的青釉组成作品视觉色彩大感受,给人以山石的凝重体积感,其造型气象古朴自然,洒脱豪放,且透出一种刚强之感,整体性强。

  他的陶艺作品系列,如《石的印痕》、《青砖的记忆》等作品已经开始形成了他的风格特征,这些作品另一面也表达了对景德镇等江南地域的感受,对平静自然的柔性造型美学的体悟,心灵情绪和审美对象的统一。在他<石之花语》系列作品中,他采用陶瓷刻花方法与现代造型样式结合来开拓新意,这也是他专心汲取传统刻花瓷器艺术的丰富表现手段和思索民族内在精神蕴涵的收获所在。在他作品形象传达的张力态度上,可以看出他对中华民族审美品质的判断。这类作品造型主要采用自然仿石质形态,而取玉之魁色,造成一种宛如天成,妙手云开的艺术境地。在画面的处理上,用多色喷花的方法来刻画海棠、水仙、春桃等人们所喜爱的花卉。还借用中国画对窗花的表达形式和印章的特质来丰富图象的感染力。瓷玉一直以来被赋予民族力量的象征图象,龙泉处州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都是鲜明的代表,并为千百年来为历史所爱并成为艺术经典。刘颖睿的作品基于如此的审美取舍,熔合民族的审美心理常态用自己的感受和艺术语言表达出来,雅而不俗,尤在外形轮廓中,又不乏精到之地。情感的大写意下包容着对大千世界的写实之态,变化而富有情调。

  当《石之花语》系列现代陶艺作品的刚柔并济的风格形成后,下一步他将如何发展和完善其风格呢?在此,他给我们展示的是永不息的艺术探索和创造生命力。他不断对已有作品和装饰手段进一步的锤炼,使其内涵得到更加丰富。比如在陶艺的外在形态上给予不同的演化,造型形式有圆形、孔状、半圆形等异型状态;在作品的展示处理上侧重陶艺与环境的组合,借用家具的陈列方式有强化作品的观赏性;甚至还用装置艺术的手段与不锈钢管零件的并置,造成视觉上的冲击,都使人耳目一新。

  他对现代陶艺的探索另一方面成就,还在于他坚守对泥条成型的方式进行极限性技术的挑战,在拼、贴、烧制的过程、泥料的配方进行一定的改良,从而使得他的另一系列灯具作品在技术上和工艺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造就了一种新型的成形技术,演化成巨大的创作空间。作品《筛光》泥条厚度不到1mm,高度却达到40-50cm,这种极限另人不可思议,这也是对陶瓷烧造工艺是极大的突破,利用这点在创作上充分发挥,具有高超工艺的特殊性和艺术表现力。灯具系列作品极有很强的生活实用性,同时兼有别样的艺术现代观赏感。这系列作品创作过程中,使我感到的是刘颖睿创作生命内驱力的自然而然的走向,在引发他作品趋向于对技术和观念极限性的表达。他运用泥条成型的超薄技术特征组合成了他《点线之韵》《黑纸白字》等作品,运用无光黑和无光白造成单纯的黑白数字等视觉符号的确立,给人一种在流动的形态之后呈现静态的观感思索。此外,他最近人物系列作品,其中在《她的状态之一、之二》、《救世主》等作品中在外观形态上除保持青釉的色泽,手法仍采用泥条泥片成型的方式,同时将材料的可塑性与陶瓷工艺的偶然性结合起来。与之前作品最大不同,更多的呈现了作者的心理轨迹,以愉悦和欢快之情尝试着个体语言的实验,同时不乏展露出作者的兴奋之感。这使人感到艺术家蕴藏的创作激情和冲动的生命意志,在与陶瓷艺术的浪漫精神传统一旦相撞击后,就会产生新的火花。

  在刘颖睿陶艺作品当中既展露出他智性所在,又显现出他不断在寻求风格的突破和自我的超越。这种内心激越的情感与陶艺动态形式感又自然地呈现了一定的法度和秩序。正像刘颖睿的人生态度一样,是积极的、入世的,是一种现代青年的进取人生态度和陶瓷艺术自然平静审美观念的谐和。刘颖睿将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精神和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从而打开了一条从传统到现代的通道!

作者:张甘霖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