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时光过得真快,与自默兄相识,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当时,我还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做社长,自默作为社里的特约编辑,参与策划和主持编辑22卷本860万字的《王朝闻集》。这套卷帙浩繁的文集,编校任务繁重,所以他常常往来于北京、石家庄之间。
记得那一年的正月十五,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欢快之中,他还冒着寒风,专门从北京赶到石家庄校稿。能为他人做嫁衣,个中得失甘苦,不难理解。这套书后来获得图书的最高奖“国家图书奖”,里面有自默的汗水和功劳。在我的印象里,自默是一块天生当编辑的料,他是一个勤奋的编辑、一个学者型编辑,还是一个很有人缘的编辑,如果他在编辑这个行当里走下去,他编书的成就,也一定是引人注目的。
崔自默的本科和硕士是学理工的,与文科不沾边。但我知道,自默文艺学、美学上下了很大功夫,且有不同寻常的见解。正因为他有如此丰厚的美学、文艺学理论的积淀,2000年考取了南开大学,攻读艺术史学的博士学位,成为范曾教授的第一个博士生。范先生选弟子是极严格的,自默能成为范先生的学生,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艺术与科学一体
以前,崔自默还是有一些闲暇的时间,时常到我的办公室聊天。他的话题除了书以外,就是他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的想法。从和自默的聊天中,我感到他学习很用心,他善于利用自己的学业特长,融合艺术与科学于一体,利用一般人不懂的数理逻辑方法进行美学研究与探讨,的确是在美学研究领域另辟了一条蹊径。他还善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内容,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线路,他的作品不断地以新的面目出现,时常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最早看到自默的作品是他的篆刻,有力度,下刀稳、准、狠,布局、篆法、刀法都自然、爽快、一点不做作,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漾溢着属于他自己的气息和风神。在《崔自默篆刻集》中,周汝昌先生做序言给以很高的评价,把自默的篆刻意境与清初石涛的绘画精神联系在一起,从一个侧面可见自默的艺术造诣。时间不久,我看到崔自默的书法,是章草一路。现在没有多少人搞得懂章草,他却把章草写活了,他的章草融合了篆书和隶书,下笔大气淋漓,注重的也是风神。他不仅能写,而且还有《章草》专著出版,没料到几年的光景过去,自默真的“成精”了。
自默篆刻、书法已有所成就,他又有了新的追求。在一次聊天的时候,他说出绘画的想法。因为出于对自默的了解,我想只要他想做得事情,就一定能成功的。自默一猛子扎下去几年没有露头,去年当我看到崔自默的绘画、看到他的水墨作品时,果然不同凡响。自默研究八大山人日深,有专著《为道日损》问世,在其国画系列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为道日损”的精神,笔墨简淡、净远、清脱,不落俗套。随后,又有《心鉴》、《心裁》以及《艺文十说》、《我非我集》、《得过且过集》等著作问世,学者搞学术尚且不易,何况艺术家,其中甘苦自知。
“艺术之精神,科学之思想”,是崔自默的文化主张。文化艺术史上杰出的艺术大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精神,也只有达到如此高度,才能留下时代经典。
自默是有着理、工、文三科学业背景的唯一画家。在自默的作品里,常常是三个声音,或者是多个声音的合唱。如博尔赫斯所说:“到底是谁梦见了谁?我知道我梦见了你,可是不知道你是否梦见了我?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是一个人做梦,还是两个人做梦。”与其他画家不一样,自默绘画创作的时候,似乎有意要使读者迷失方向,于是他成为了迷宫的创造者,包括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并且乐此不疲。自默很自信地要给我们无限多的内容,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飞翔,经常使我们感觉一下子欣赏不尽。然而,他似乎又并不希望给予我们那么多,或者说并不比其他优秀同行更多些什么,事实上所差异的是他的作品叙述性。他的“叙述”好似要停下来,“等一等”欣赏的观众,可是快要到站就又要起程了。我们耐心地阅读他的绘画,终于读到期待已久的“答案”时,接踵而至的又是“否定”,于是我们又要重新开始。我们仿佛身处“迷宫”之中,在里面找不到出口,焦急地满头大汗,这好像正是自默所希望看到的。
融通多种风格
有意思的是,崔自默很快又不满足于已有的收获,他开始全面尝试,这可以在他的荷花系列中见出端倪。他以中国传统水墨画为基调,借鉴西方绘画的色彩、技法和效果,融会贯通后所展露的情怀,依然是中国式的、依然是中国自默式的。有的荷花作品,竟然把山水、花鸟、人物融合在一起,给人异样的感受,似乎潜藏着一种奥秘等待读者去探索。自默是一个画中诗人,他用自己的画笔,再现自己的“诗境”。自默作古诗、通禅诗,这些都是他绘画之所以别开生面的缘由。
一棵参天大树,其根系一定无比庞大,以便吸收丰赡的营养。自默读书不拘一家,儒道释都在研习之列,积极修为与融通;他多次深入敦煌,亲临洞窟临摹壁画;他走路时总带照相机,偶有发现即时拍摄,去美国一次就拍摄了几百张类似“面孔”的东西,有灯具、门环、椅子等等,体现一种“对称设计”的图式,极富情趣,也足见他的细心。所有这些,不仅仅有益于他的人生体悟,更助于他的艺术精进。在家时,他能耐得住寂寞,足不出户,除了写文章就是画画。文人画的弊端,就是缺乏专业画家的功力和技巧,以至于心中所感所悟甚多,但表现手段不足从而使作品显得粗率。自默有感于此,便夜以继日、笔耕不辍,每年要创作大批的作品,熟练自己的创作技巧、完善自己的创作风格,掌控自己的艺术语言符号。
自默的画室很大,超过了我的想象。在他宽敞的画室,他讲自己的产业化和国际化想法,讲在新经济背景下要弘扬民族艺术要有文化战略眼光等等,这些思路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由于有了这些思路,他的创作不滞凝于一点,他注重国际间的交流,融合中西,再造经典。水墨之外,他还从事油画、瓷器、雕塑、装置、粘贴、摄影等创作,力图打破以往的视觉规范,使绘画语言在审美层面上具有世界性。
“默纸”是崔自默的创造,是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的结合,是艺术寓言,也是文明启示,这或许与他长期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有关,因之有了更深层次的思想寄托。崔自默的小写意花鸟可谓雅俗共赏,在传统“没骨”画法基础上,将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王雪涛等人柔和一起,别开生面。自默总是不断地给人以惊喜,以他这样的天赋和勤勉,我不知道几年以后他又是什么样子?
与其他画家不同,崔自默通过笔墨让观者“远离”了他的现实,而不是接近。同时,他也似乎认为自己创作了笔墨的迷宫,认为他的读者找不到“出口”,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自默有着深厚的数理逻辑的基础,他绘画的现实性比任何一个画家都要多。他画了三倍的现实,可又极其聪明地将这三倍的基数秘而不宣。在这不可知里,他似乎希望观者认为他的“现实”是无法计算的,并且想象他的“现实”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疆域也是无限辽阔的。
视觉感悟人生
崔自默的“思维画派”借助现代设计理念,把人物、山水、花鸟三种题材展现在一幅上,这不仅仅是技法技巧的,更是审美心理和哲学思维层面的。视觉的不完整通过读者思维的积极参与来整合,扩展了画面的视觉空间。
自默这样的绘画叙述,与他的三栖身份相吻合。拥有很好的理科、工科以及文科学业的他,有理由把自己的创作建立在这三栖之上,也以此呈显了他拥有着与其他所有画家完全不同的风格,从而让我们从他的画面中,感受到宇宙、无限、混沌,童话与定律,人性与神性,时间与永恒,理想主义与非现实的其他形式。这种感受应该是正确的。他的绘画语言,很难让人猜度:是一段真实的事实还是虚构?是深不可测的学问还是和蔼可亲的语言?是活生生的自然美景还是非现实的虚幻?表现上的似是而非,这一切都变得真假难辨。由此可见,自默绘画的最大特点,即对非现实的表现,得到了很好的处理。
记得在《视觉场》著作中,崔自默的绘画语言充满了神秘,充满了幻觉,时空无限地被拉长了。现实总是转瞬间即逝,然而当他的笔墨传达感受时,立刻让我们有切肤般的现实感。就像他在告诉我们,在人们看待世界的时候,鱼和鸟、花们是如何看待宇宙的。自默洞察现实的能力超凡脱俗,他温和的外表下,隐藏着尖锐和深刻。在《视觉场》里每一幅作品,以“迷宫”似的笔墨,使自默有了另外的形象。正如自默所言:“现在,我则领略到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一种宛如混沌的存在。这种存在,并非完全的无序,也非彻底的变化无常,而是‘如如不动’”。事实上,他如烟雾般飘起的呈现,是用明晰、深邃和直率的方式来完成的,于是,最为变幻莫测的笔墨恰恰是用最为“简洁”的方式创造的。因此,我的看法是:自默的笔墨回答了当代绘画一种深刻的需要——对技巧的事实加以承认的需要。
思维画派和视觉场,是自默艺术创作行为过程中的一次次探险之旅。自默的慧海潋滟已可略见津涯,也在他美丽的“视觉场”之下,表白了他的一片苦口婆心。他需要我们深思多疑而自得之,“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我们怎能说了解崔自默呢?然而换一个不平常的角度投影过去,便觉得景色分外美丽,也别有一番收获,只是不知道崔自默先生以为如何?
佛学的语言中有所谓的“方便妄语”,西方的文本中有所谓的“白的谎言”,我猜想,这些很可能和自默先生所说的“视觉场”相类似。我们要在等等要紧处,下一点参究体认的功夫——在“谎言”之下,洞见他的“婆心”;在“婆心”之下,领悟他的真意。一旦得之,还有什么话说呢?你已经是崔自默的知音了。
王亚民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故宫出版社社长、《紫禁城》杂志主编
作者:王亚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