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从2009年夏伊始至今年年初,中国书画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让中国艺术市场内几乎所有关注的目光都瞩目到自己身上来,于是,一个水墨的时代到来了。
而这种局面对当今活跃在画坛上的诸多当代水墨艺术家们而言,是幸也不是不幸的:幸的是,而今伴随市场飞速发展的是各方面参与者自身不断提高的专业化、理性化程度,所以“市场会越加真实地反映出艺术家真正的艺术水准”是大势所趋;而不幸的则是,聚焦的结果往往是显微镜下的生存状态和愈加挑剔的眼光。所以在今天,艺术艰辛都有可能换来最甘甜的市场奖励;但也是在今天,一切的笔墨与意境的造就都要在聚光灯下优胜劣汰——我们众多的当代水墨艺术家们,正处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博弈的风口浪尖。
然而,就在如此汹涌澎湃的浪头上,我却结识了一位在一叶轻舟上悠然品茗的艺术家。
直到去年《艺术市场》组织的青海采风,我第一次见到久闻的李呈修本人,那次的高原之行一路青天碧水却云滚风冽,李呈修也是一路泼墨重彩,大开大合——用毫不掩饰的大气将青海的大美无疆演绎得淋漓尽致。然而真正让我诧异的却是,每每在动魄的创作之后,李呈修马上可以轻烟袅袅、品茗沉思,让我一时间恍惚起刚刚的喷张是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究竟在那深邃目光里内敛了怎样刚毅的水墨灵魂。
抱着这样的心境我少有的强烈提出要求去他画室参观,但李呈修一直对我“直言相拒”——“在我对自己的作品没有取得阶段性满意的时候,我不会拿出任何探索性的东西示人,这是一个艺术家最起码的责任。”
直到2010年6月8日,初入盛夏的京城酷热且阴闷,在人最难清醒的午后,一个简洁却厚重的声音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李呈修邀我去他的画室一叙。
一方水土育一方言辞
李呈修很少在小幅纸张上挥洒他的心境。
走进画室,入眼的全是满墙八尺大画,加之题材多为高原厚土,一时间整个画室内一派气动山河的架势。甚至即便是写生,李呈修也非要弄出个八联屏的“大动静”来。但为了验证其在技法上不会有篇幅上的局限性,我向他提出要观赏小幅画作,于是一套10张的扇面作品呈现在我眼前:笔墨勾勒上细致入微,展现得却仍旧是大漠远山、高原厚土,就如同一张张超广角镜头拍摄的全景照片。更难得的是他竟只用设色浓淡处理就呈现出了油画般的明暗与空间的效果,使得画面精致而不失磅礴,真实而不乏意境,一派“小扇面却别有大洞天”的景象。
李呈修每年都要专门拿出几个月采风,然后再拿出几个月潜心创作,但这不是他的作品系列很好区别的原因,而是因为技法上的变化——李呈修对于不同的地域的风貌有着不同技法的绘画语言,即“一方水土育一方言辞”。“我在创作上反对技法上的一成不变,形成‘形式化’甚至是‘套路化’的东西,对于山水画而言更是如此。祖国地大物博,各地风景迥异,如果在我们的笔下出现不一样的地域却是千篇一律的作品,画家的创造性何在呢?所以每一处不同的风貌都会有一种不同的且最能恰如其分表现其神韵的艺术语言。然而去发现的这个过程是痛苦不堪的,它常常会启发于痛苦却也归属于痛苦,考验的是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执着的韧性。饶是如此,艺术家还需要些以点带面式的悟性,因为灵感的火花往往转瞬即逝,但技法的创新却不是情绪的宣泄,它需要很实际的绘画功底的支撑——什么样的风貌需要先墨后色,什么样的景致需要先色后墨,什么样的场面需要先铺后勾,什么样的画面需要先勾后铺,都需要你一次次、一笔笔地去尝试,才能有些许的心得。就拿如何画土,如何表现黄土的厚重来说,我就经历了泼墨、色墨交融、勾与填色等一系列的长年的不断尝试,最终才找到了较为满意的表现手法。”
然而“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难道情感的宣泄在李呈修的创作中真的无的放矢吗?那呈现在我眼前的挥毫泼墨时的意气风发又如何解释呢?
“我一直认为艺术家的心态应该是纯净的甚至是原生态的,‘触景生情’的道理不应该是‘景融于情’而应是‘情融于景’,艺术家被景色本质的神韵所感染而迸发出相应情志——因博大而磅礴,因无垠而致远。这需要的是艺术家全身心体验,如果你在落日余辉下和着西风、啃着土豆,再收尽满眼的高原黄土,你会带着细腻的心境将眼前的一切用秀润江南式的笔触演绎到宣纸上吗?所以原生态的风貌往往是需要艺术家用原生态的心境去物象的。”
出于净土而赢于喧嚣
对于当下艺术市场内书画板块的迅速蹿红,李呈修显得较为坦然:“近现代大师作品天价频出其实是中国艺术市场专业化、正规化发展的必然,也是国家经济的发展的在艺术领域的一种表现。中国艺术市场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真正体会到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精髓所在,即可以代表精髓的作品一定是经得起历史沉淀的造就。所以那些被艺术大师们抱着严谨的态度创作出来的艺术精品在市场繁荣的时期被捧上巅峰,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同理,那些被一些艺术家随便为之的作品也注定会被市场所淘汰。”
对于目前拥有者大批参与者的中国当代水墨画坛,李呈修认为其中大部分的创作是严谨而饱含艺术家创作心血的,但对于我提出的目前当代水墨画坛中个别作品“跟风多而个性少,且易受市场影响甚至摆布”的状况,李呈修认为和艺术家的心态有关,“再如何迥异的画风都需要严谨的作风,这是艺术大师们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艺术家需要走向市场,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经之路之一,但是问题在于准备的程度是否足够——很多艺术家误解了所谓‘市场的历练’不是随着市场的喜好和流行的审美取向而改变自己的画风,而是指作品成熟的程度和市场接受度是成正比的。”
所以李呈修认为,“艺术家急于进入市场并期望在市场中获得艺术灵感的心态是有失偏颇的,而往往是艺术家在自己心中那块辟壤出的远离市场喧嚣的净土中的创作,才真正能在市场上立足。不仅仅是因为真金不怕火炼的道理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无论市场如何起伏变动,其最本质的目的在于反映艺术家真正的艺术价值。”
墨是五色土 心是明镜台
李呈修是一位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很有规划性的艺术家,从1985年以来就一直不断采风探索,直到现在形成了独到的“黄土”表现语言,其实在他心中,这只是刚刚开始,“‘描绘五色土系列’是我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系列之一,所谓‘五土社稷’,五种土壤的代表风貌几乎囊括了华夏大地的景致精华,用画笔来展现它就是我的艺术理想之一。它包括黄土的高原,青土的水乡,红土的云贵,白土的藏巅,黑土的塞北。这些都是需要不同的艺术语言和心境去一一完成。而今年推出的黄土系列,是经过我反复探索之后目前较为满意的系列之一。”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因为技法的不断变换而导致某一类作品在市场存量不足,进而影响大众接受的问题时,李呈修回答说:“艺术家需要拥有不同系列不同题材的作品,而且是越丰富越好,这样反而有利于无论是在受众审美接受上还是在市场上形成艺术家‘固定’的风格——独到的艺术语言。所以我一直坚持‘性格决定风格,题材决定形式’的说法,所以只要是在严谨的态度下创作出来的质量上乘的作品,就不会出现风格和存量之间的矛盾。”
而在谈到是否有被市场低估的作品时候,李呈修认为市场内没有所谓长久被“低估”的说法,“我一直坚信具备了一定创作水准的艺术家们精心打造的艺术作品最终都会在市场内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这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认为对艺术家而言,在此之前与其将精力投入到不受自己掌控的市场内,绝不会比投入到受自己掌控的创作中效果明显。”
李呈修目前的市场价位大概是在2万元左右,主要集中在四尺整张且主题性明显的作品上,而其代表性的八平尺大幅的山水作品由于其个人的原因很少被“流放”到市场上,原因还是那句“在阶段性满意之前不会拿出来”。尽管比照2008年的5000元每平尺,2009年的1万元每平尺,其目前的市场价格也算得上是一路飙升,但不能不说其这种“控制”的做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客观上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其价格的自由增进。而在李呈修对自己的作品终于达到阶段性的满意之后,相信市场上无论是在尺寸、篇幅、题材和存量上都会有一定的改观,这是其最为主要升值点所在。然而严谨的艺术态度,净土式的创作心境,独到的表现技法等等都是其点睛式的个体优势,这种优势会在不久李呈修的系列画展和画册的推出之后,大放异彩。
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在当代水墨画坛中,很多艺术家们都在努力寻找甚至创造不同以示区别,因为区别就意味着不同样式的噱头,而噱头的意义就在于吸引关注的目光到自己身上,只不过这种噱头的真金程度有待考量罢了。然而在观摩了李呈修的绘画作品之后,我开始相信庄子的那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实噱头吸引的不是真正的关注,而只是一种观看,而真正的关注,一定要在真正的艺术水准绽放之后。
作者:张天羽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