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9月的北京细雨绵绵,穿过市区外河边的林荫路,大片的绿草坪和白房子似乎蒙上了一层柔和的滤镜,松美术馆便坐落于此。
“它补充了城市的文化形态,像是一个城乡交界处的小‘乌托邦’。”策展人欧阳昆仑说道,当观者过滤掉城市内大量的复杂信息,来到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中,这种空间的转换也伴随着与现实的强反差。“一次一次地与外界剥离,可能最后观者会意识到自己的真实的进入到了一个展览中间,而不只是进入了白盒子中的某一个。”
松美术馆外景
9月24日,松美术馆新展“丰盛即美”的开幕当天,策展人欧阳昆仑这样说到。作为一名以空间设计师出身的策展人,他对空间的考量在展览中无处不在。
展览现场
展厅内鲜明的红黄蓝三色铺满整个空间,由不同颜色区分开作品的展示空间,形成巧妙的对应关系。几个独立的空间内,大面积单色的运用让视觉效果更为强烈,如果细心留意,每个展厅交界的门框处,颜色从中轴线的位置切割,也为观者提供了一种观看的视觉索引。
空间设计师、策展人欧阳昆仑在现场导览
展览由1层“丰盛单元”和B1层“特别单元”两部分构成,约一百件艺术作品、七十余件生活用品构成。值得一提的是,展览涵盖艺术大师克里斯托夫妇、罗伊·利希滕斯坦的特别作品,还首次与阿里云人工智能实验室、阿里云设计中心合作呈现了AR增强现实作品。
如何呈现数量庞杂,形态、质感、意图各异的物件?毫无疑问,展览可以通过多条线索共同拓展,包括艺术空间本身,艺术作品的材料物质性、视觉性,生活艺术品的工艺和时代……
里特维尔德 红蓝椅 1917
面对如此多的线索,策展人给出了两个提示:第一,这是非艺术展,非生活展,非艺术介入生活或生活融入艺术的展览。这是一个无差别的展览,没有艺术品和生活用品之分,都是人造物。也是一个去中心的展览,物无主次,在几个隐含关系中融合,均质。空间排布顺应美术馆原格局,无疏密节奏,无造景无高潮。但有意识的令其时时处于复杂性、随机性和不可控、不可预知的连续性中。
第二,这是致敬风格派的展览。展览中有一件在艺术史、设计史中都非常有意义的作品:“红蓝椅”。由风格派设计师里特维尔德1917年设计,在风格派“新造型主义”原则确立后,1923年最终定型。百年来,风格派、新造型主义持续作用于艺术和设计,也影响至“丰盛即美”。
艾敬 《爱、珍珠和蓝》 布面丙烯 300x300cm 2012年
在物均质的前提下,展览空间亦均质:一层展厅平面作等大均分的“正交”网格;“矩形”格中分别填充“红黄蓝三原色”,形成无差别的三维新造型主义空间盒。
高伟刚《预言》 铸造青铜、24K金箔 直径195cm 2018
展厅不再是中性的,墙面、地面不再消隐或仅仅成为界面;它们是人造物的呈托面,被物化,是精确加工后的人造物。当空间真实地介入展览,它就成为和所有人造物发生关系的最大存在。但它的连续性,三原色的无差别亦无规律也消弥它。于是展览的统一性和物的独立性,物间局部关系都同时存在,被感知。
鞠婷《无题071618》 木板丙烯 195x235cm 2018
刘思麟《Andy Warhol & Céline Liu I》 艺术微喷 150x150cm 2014
史国威《路旁景色》 摄影绘画 150x294cm 2019
在弥散的整体中,观者是真实的进入展览,进入到物的关系中,会融入,被物化,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现实世界中,人和物之间的相互依附已渐淡薄。技术速度加快了物更新的速度。时间空间的碎片化、信息化,持续减弱人与物长久关系的建立。
王中军《温哥华院子里的无名花》 布面油画 120x90cm 2017
基于这一切,“丰盛即美”这个展览秉持着逆潮流的重新回到物的态度。直接呈现人造物,直接制造物和物、物和人的关系。也制造这个空间物,制造这个展览物。
武子杨+马克·拉莫斯《互联生态系统》 实时模拟网络环境,AR增强现实,无限时长 2021年
进入展览即是进入物的现实。这个現实,利于我们意识到身体,以及身体和环境的关系,打开感知。由物与身体的依附,到感知的启发,也是获取人存在的现实意义的一条路径。
展览将持续至11月2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