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宝松:一路修行一路画

  “用心走路行大自在,以画修行求上菩提。”这是最新出版的《宝松画集》扉页上的一行小字。

  将艺术作为人生路上的修行,不论顺境或逆境,不论幸福或苦痛,一直在艺术追求之路上砥砺前行,这是画家宝松最真实的写照。

qZdbzqcEGE2PtUOk6zIcFG8IOlm5rErFxkSojx9V.jpg

▲画家 宝松

  中国艺术拥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宝松绘画工作室位于北京朝阳区高碑店乡一座小楼内,一路之隔,便是千里大运河最北段-通惠河,距此数千米,更有古代漕运码头平津闸。

  宝松出生在北京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就喜爱画画,爱画马,立志要成为一个杰出的画家。为此,他经历了许多磨难,但始终没有停下奋进的脚步。

  小学四年级,宝松拜近代着名画家马晋为师。虽然不久后马晋先生便去世了,但他留给宝松一个让他思考终生的问题:“把画画好,好的作品要表现什么?”

  有人说,宝松是个奇人,奇在哪儿?宝松的人生经历很不平凡,他下过乡,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摸爬滚打;当过工人,在简陋的工厂里艰苦锤炼,还做过编辑、当过老师。

  1993年,因工作需要宝松前往美国,后决定留下探索东西方艺术的差异。

  当时宝松不会说英语,他凭借画作申请绿卡,移民局挑选的4位艺术家一致给出较高评价。就这样,宝松拿到了特殊人才优先签证。

  最初,在美国举办画展时,宝松颇为自信的油画没有引起轰动,但当他拿出中国画作品时,美国专家如见珍宝。这让宝松意识到,中国艺术拥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东方的线是提炼到最简单、最美好的艺术,这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强大。”宝松说,中国艺术强调意象,往往能突破现实标准的束缚,带来别样的美感。“艺术重在联想,而东方的线具有最高的自由度,能让人产生最强的联想。”

  然而,国内许多院校都学习西方的光影、透视、素描,却很少教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这让宝松十分痛心。他举例,在用线上达到极致的十八描,包括铁线描、钉头鼠尾描等,“现在任何一个老师都教不了,因为不会”。

  宝松的儿子张灏,年幼时就展现出很高的绘画天赋。1993年3月,他和另外12名孩子组成的特殊才艺儿童代表团访台,在台湾引起轰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张灏放弃了绘画,转投他行,“他不学了,我心里特难受。”宝松遗憾地说。

  2019年,宝松回国,致力于宣传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他经常在互联网上回答有关艺术的问题,与网友互动,宝松希望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好的艺术作品要传达内心情感

  2019年10月26日,宝松画室启馆,当天也是他70岁生日。

  “宝松老师一直在不断探索,追求突破,他的画做到了传统与现代潮流的结合。”史磊高度评价岳父宝松的作品。史磊毕业于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有很深的艺术造诣,擅长油画。

  说起《法海寺壁画》的摹画过程,宝松记忆犹新:“从1978年到1982年,我用了4年工作之余的全部时间完成了这幅作品。”甚至在完成《法海寺壁画》后,因过度用眼,32岁的宝松就戴上了老花镜。

  “法海寺壁画是明代先人为中国留下的辉煌作品,他们是用心在画,所以我也要用心去画。”

  这幅作品,标志着宝松达到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的高峰。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王任重题记:宝松倾注全部心血,用四年时间,完成这幅艺术水平很高的画卷,我虽外行,也认为堪称国宝。

  面对赞誉,宝松未有丝毫满足,他始终觉得画中缺了些活力。

  中国传统工笔重彩是在熟宣纸或绢上作画,且必须按照底稿下笔描绘,因此线条僵硬,缺少活力。为了让作品活起来,宝松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大胆选用极易渗墨的生宣纸,放弃底稿,信手绘画。

  近40年孜孜不倦的探索后,宝松成功了,《观世音鬼域度厄》《观世音灵界说法》和正在创作的《观世音天境论道》,是他在生宣纸上画工笔重彩的巅峰之作,他也由此将中国工笔重彩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这3幅画皆是宝松最得意的作品,也是他艺术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均没有底稿,在生宣纸上用炭条勾勒出人物大致位置后,直接起笔作画,每幅都创作了一年左右,有近150个人物。

  《观世音天境论道》是姊妹篇中画幅尺寸最大的,高2米,宽3米多。宝松认为,好的艺术作品要传达内心情感,这幅作品的立意是世界和平。

  宝松想告诉人们:和平是脆弱的,永久和平更是艰难的。只有人们共同本着热爱和平的理念,齐心合力,才可能实现长久和平。

  大写意,是宝松的另一个成就。1988年,宝松创作了《弥勒云游图》,确立了他大写意的风格,即“人物形象活、用笔活、墨色活、气势活”。着名国画家何海霞赞赏道:“宝松的大写意人物画,将在中国无人可比。”

  一次偶然的机遇,宝松创造了平面分割法,这种画法类似光透过碎玻璃产生的折射,从而将线条割裂,使画面显现不同的层次,观看时,目光会随着线不断移动,极富动感。

  “看宝松的画,感觉有生命在动。”这是一位美国艺术家对宝松平面分割法画作的评价。

Wzq41yH2rPMCqv15HXRRNoFWilZsSaiBSOvhTwCU.jpg

▲宝松在创作中。

  建一座艺术馆

  因辛苦创作,宝松的视力每况愈下,去了几家医院都不见好,担心自己以后无法画画,1982年,苦闷的宝松产生了皈依佛门的想法。

  “你的眼睛和精力转移到了你的作品上,所以你的画才能这么好!”明哲法师的一句话让宝松醍醐灌顶。他告诉宝松:“肉体上的损坏没什么,能留下传世的作品,那就是一直活着的你。”

  明哲法师给他起了一个法号-净静,取“心净尘不染,神静夜无声”之意。“净静,就是心中干净、安静,只有舍弃名利等俗世欲望,才能创作出好作品。”宝松说。

  宝松衣着朴素,生活过得简单,从不轻易卖画。早些年,他通过画连环画、设计动画补贴家用,《列那狐的故事》《森林里的金月亮》都是他的作品。在美国期间,他通过打工、授课赚钱,闲暇时间都一心扑在创作上。

  宝松最大的心愿是建一座艺术馆,让人们都能看到自己的画,有心人可以学习其中的绘画技巧。但由于资金问题,他的这一梦想始终没有实现。

  其实,只要卖一幅画,梦想就能实现。但宝松觉得,如果卖掉一幅画,日后便再无同样的作品,自己画展的风貌就会不完整。作品已经像儿女一样,令他无法割舍。

  1993年,一个韩国人愿以200万美元购买《法海寺长卷》,被宝松当场拒绝。2017年,十八罗汉组图完工后,有人出高价购买,他也毫不动心。

  “艺术是将内心的激情、冲动、爱、苦痛和对人生的思考,以被别人认可的方式表现出来。我希望用画传递美好,让人们懂得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宝松说。

(《民生周刊》记者:张兵   薛邦熠)

来源:民生周刊

作者:张兵 薛邦熠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