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回顾 | 武汉双年展展望:艺术、城市与创新的多维交汇

  “艺以通衢——2022武汉双年展”已经闭幕,新一届武汉双年展正在如火如荼地准备之中。在此时,回顾与展望无疑是必要的。2022年的武汉双年展以“艺以通衢”为主题,设立“文化样态”“城市形态”“创新动态”“绿色生态”“开放姿态”五个展览板块,展出中外285位中外艺术家及团队的446件(组)优秀艺术作品。各板块推出多个单元,全面展示绘画、雕塑、影像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科技艺术以及艺术设计等多种视觉艺术作品。

  板块与单元呈现出“大道”与“小径”之姿,从宏观上把握方向、微观上紧扣主题,用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综合视觉艺术体验,探讨艺术与科技、生态、历史、自然等多态共生的关系命题,彰显“艺以通衢”的主题价值观念。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武汉双年展的无数条小径连接成巨网,包罗进广大的人类议题,而小径通向的幽深之处,正是艺术之本质所在。

  《清史稿》中有记,胡林翼曾奏疏:“湖北为长江上游要害,武汉尤九省通衢,自来东南有事必争之地。”

  通衢,为四通八达的道路之意。近代以来,连接川、陕、黔、湘、赣、鄂、皖、豫、晋九省的武汉迅速成为国内交通、贸易枢纽;至当代,武汉仍发挥着地理优势,成为贯通城际、乃至国际的文化枢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242111880c4848017a7c89ae130938eb.png

2022武汉双年展海报

  2022年12月28日开幕的武汉双年展以“艺以通衢”为主题,不仅与武汉文化枢纽的新城市身份若合符节,同时也再一次强调当代艺术沟通、链接多重文化样态的重大功能以及当代艺术与城市更新之间互惠共生的紧密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f6c96cfdda192f15713c6a26769b1631.png

 2022武汉双年展海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8f3c1c15635c9284a7dfe72d871f8886.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82169d9ae90691f65926ee967023628e.png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武汉美术馆

  至2023年5月31日闭幕,武汉双年展已持续展出五个月,充分彰显了武汉的人文特色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在国内外艺术界皆取得了巨大成功。如果说此次双年展以“文化样态”“城市形态”“创新动态”“绿色生态”“开放姿态”五个展览板块为大道,深度探讨了世界、人类、自然、科技、文化等多态共生的关系命题,每一板块下细分的多个单元则成为小径,穿过不同文化间的壁垒,勾连出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综合视觉艺术体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eef0a1586c778e61e530c25c4efd5b22.png

 2022年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海报

  以由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策展的“文化样态”板块为例,“人文化史”“心象化境”“抗疫化情”“设计化物”四个单元通过绘画、雕塑、装置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等视觉艺术形式,立足于历史、自然、人文、科技等诸方面,多维度展示出颇具内涵的武汉文化及时代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整体呈现了武汉作为新时代英雄城市的艺术精神与担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1a3cf07183af171d76c346cf58fef396.png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武汉美术馆

  “人文化史”单元,以上古传说、中古记载、近现代风云、当代传奇等武汉独特的文化印记为展览的核心内容,用武汉的深厚历史与人文之美映射了中国故事与价值观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81ac198e9809b9843739c2ce2f2ef384.png

 彭汉钦《一勺饮》 图片来源:武汉美术馆

  彭汉钦的雕塑《一勺饮》,造型源于司南,具象中融汇了传统水墨写意观,以线造型。不仅直观展现了城市烟火气息,更寄托了艺术家对于江河儿女“共饮一勺”的期待与赞赏。可以说这件作品于传统中生发出了当代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7c5d7211a388373c368bd1124733d79a.png

燕柏彤《武汉水之见世界》 图片来源:武汉美术馆

  而燕柏彤的雷达交互装置作品《武汉之水见世界》,是与武汉产生最大互动的艺术作品。来自15个国家的5000多个孩子与艺术家们共同创作心中的长江、武汉与世界,只需点击现场屏幕的作者名,其作品便显示于屏幕之上。观展漫步将触发数字湖面涟漪感应,凌波微步中观众可以沉浸式欣赏到世界的艺术,共同探讨未来的形状。科技链接艺术,一如水链接世界,世界文化在科技与艺术的交融中贯通融汇,流动在这件作品的光影空间之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aaa6f67088acd1b9b48247a12220c806.png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武汉美术馆

  在江城,山川湖泊之上的古迹新居相得益彰。“心象化境”单元便集中展现了武汉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并通过对自然意境与艺术家心境的展示,演绎出中国传统美学命题的历久弥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cf28dbf3b5b3e6162fc3e198055eae90.png

 刘海勇、戴文莲、朱翰石《春回大地楚天舒》 图片来源:武汉美术馆

  由刘海勇、戴文莲、朱翰石合作完成的国画作品《春回大地楚天舒》选取了楚地文化的典型代表黄鹤楼为表现主体,聚焦于武汉生态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以烂漫的樱花喻意春风浩荡,借写意笔墨表现英雄之城生生不息的活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f5267b2470cfc35c9740d38df60067d8.png

牛克诚《云水纵横》 图片来源:武汉美术馆

  此外,也有艺术家突破了地域限制,探讨更为广大的艺术议题。牛克诚的国画作品《云水纵横》以色代墨,突破古典文人“墨主色辅”的创作观念,力图重新书写中国古代色彩日渐式微的历史发展进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25e9bcbafe5438a06c65ef1d03f80a78.png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武汉美术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503c7f49fe3245ae389b34e431454551.png

赵龙《涅槃》 图片来源:武汉美术馆

  在“抗疫化情”单元中,经历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抗疫志士,被艺术家们以大爱之心、大美之艺留下了光辉风采。他们的形象将鼓舞人心、团结群众,发挥出艺术对人类精神的慰藉与支持作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8d7e4ce80a96f256e51ba81ef4a6969b.png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武汉美术馆

  “设计化物”单元专注于展现多元化的现代生活和创新性回应多变的社会需求。艺术家们用形式多样的材料打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品,兼具审美与实用性,展现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相遇,谱写武汉作为“设计之都”的新篇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e5c16b879a9d5be477757a1fe2caced7.png

杜守帅《武汉两江四岸码头环境提升设计》 图片来源:武汉美术馆

  通过以上四个单元的呈现,“文化样态”板块将武汉精神、中国文化传递给世界观众。强调了艺术作为连接世界文化、认知的桥梁作用,深度贯彻“艺以通衢”的展览主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eef0a1586c778e61e530c25c4efd5b22.png

2022年武汉双年展“城市形态”专题海报

  除了“文化样态”板块,其余四板块同样伸展出“小径”,利用多个单元带来精彩纷呈的视觉与文化盛宴。如“城市形态”板块把“理”作为三个部分共同的落点,分为“物•理”“情•理”“数•理”三个部分,以武汉为思考的原点,以人类城市发展的历史与要素出发,从城市风景、情感世界、虚拟空间三个角度来结构,以艺术的形式回应问题——在当下的城市生活中何为最重要之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4683941d298abf0685be8d5e06bfbe55.png

卢征远《眼里尽是光》

  无数生活在城市的个体,在情感与意志的左右下做出的选择与行动,造就了一个城市的城市精神。在“情•理”单元,艺术家将无形的城市精神具象化,显示出人们心理状态向城市空间的投射。卢征远的雕塑《眼里尽是光》便将高耸的黑色毛毡作为当代人内心的具象呈现。与空间齐高的雕塑伴随着阵阵光电的闪烁形成压迫感,柔软的毛毡却带来一种温暖舒适,媒材和造型之间的冲突形成强烈的张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1d97ab363053cf80f824a5f4dce60cdb.png

王小松《虢国夫人游春》

  “数•理”单元则展示了依托各种数字技术创作的作品,通过无实体的想象与借助实体的重构来塑造城市的现实感与未来感。在“物•理”单元,艺术家用他们各自独特的创作语言重新编码人间烟火之地,让观众在辨认出熟悉的场景时找到陌生和省思的愉悦。三个单元呈现出真实的城市脉动,艺术家在感性与理性的驱使之下,以艺术之名寻找城市的价值所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eaf25aebd4a252dd0fbf51df44289049.png

2022年武汉双年展“创新动态”专题海报

  而“创新动态”板块,将艺术、科技、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内容融合,分为“感•动”“驱•动”“策•动”“联•动”四个单元,从大脑工作机制的四个维度,阐释创新之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25e00d19b29823ad6315287e2da9bbbc.png

唐晖《CYBERBOBO》 展于“策•动”单元 图片来源:武汉美术馆

  “感•动”探讨感知,参展作品融合现代感知技术如热成像、断层扫描、激光雷达等,实现了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延伸与改革;“驱•动”探讨计算和思考,通过算法和模型处理数据、驱动感知形成认知,实现了视觉艺术与当代数字科技的紧密结合;“策•动”探讨游戏与行动,构建新的审美传播方式和社会传导策略;“联•动”探讨生态,通过反映生态、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关系,强调了生态系统在创新环境中的重要角色。四个单元从四个不同的侧重点出发,彰显了“艺以通衢”的核心价值观,鼓励艺术家们通过创新变革发展,建立与世界同频共振的美学理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2d3831f97c97e0a282c8acbedb1e62ca.png

 2022年武汉双年展“绿色生态”专题海报

  “绿色生态”版块,则以中国古人体认宇宙的传统哲学观念五行学说为依据,分为“金/创造”“木/生长”“水/滋养”“火/赋能”“土/孕育”五个单元,分别探讨了创造力、植物、水资源、能量、土壤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与价值,引导观众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在城市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的可行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b55c1eb478443c980e5b88ecf1a3b248.png

 徐累《节度使》 图片来源:武汉美术馆

  在“木/生长”单元,徐累的绘画装置作品《节度使》,演化中国长卷画的“引首”“隔水”“拖尾”等装裱形式,结合西方式木雕刻成帘幔(“木帘幔”),将画分为三节,描绘了“马”在行进中的三种形态——依次是唐代“照夜白”的骨架、麦布里奇式的影像、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浮雕。三种不同的图像使时间的维度变化可以被直观地感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29c3a4483fd8f9b99ee5960c96f1b93f.png

 黄于纲《黑色之辉煌•我的父老乡亲》

  而在“土/孕育”单元,黄于纲的装置雕塑《黑色之辉煌•我的父老乡亲》,由艺术家在金竹山的生活经历为依托,以“现实主义”述说中国当下乡村和城镇的变化。土地孕育出为人感动的人与事,也孕育出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占地颇大的装置作品迫使观众思考环境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d79a2e276f4084e4266c3740e56875c9.png

2022年武汉双年展“开放姿态”专题海报

  “开放姿态”板块恰如其名,充分展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作品,体现出全球艺术家对于世界不同的观看和理解方式。由“多维景观”“共时的世界”“未来花园”三大单元组成。“多维景观”单元从空间维度体现出开放的愿景,呈现出艺术家不同形态的跨越媒介的创作思考;“共时的世界”单元,体现出在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启迪共同命运思考的创作行动,展现艺术家融合、兼容、转换的艺术思维;“未来花园”单元,着重展现青年艺术家创作中的多样形态和新趋势的初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420d9e2a400797c8cdd06fb0558c8d47.png

彭薇《梦中人》

  在“共时的世界”单元,彭薇的装置作品《梦中人》系列将表现了文学中一系列女鬼形象的书画册页放置于金属谱架之上,是与专事研究文学女鬼形象的学者蔡九迪(Judith Zeitlin)的互换写作。画的内容来源于古典文学,但画作的名字却使用了西方女作家的姓名,如苏珊•桑塔格、伍尔芙、勃朗宁等。这种并置方式,直接切和了“共时”的概念,体现出艺术家对古代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绘画与文学、男性与女性诸范畴的“开放姿态”。同时,也由此暗示出艺术能够深刻介入社会议题、时代议题的潜力,深度践行“艺以通衢”的主题思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f7c8c520d7b80bdcc705fc1a25612eb3.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9869c0f3d1dd1d5fc237eec1719aa3fc.png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武汉美术馆

  此次武汉双年展为世界文化交流搭建桥梁,来自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用作品碰撞出火花,点燃武汉市民对艺术的向往,同时点亮武汉这座城市蕴藏的艺术发展潜力。武汉双年展通过五个展览板块与多个特色单元,不仅在宏观层面把握了艺术与人类文明各大议题间的紧密关系,也在微观上将艺术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与思考之中,用“大道”与“小径”行之有效地践行并弘扬了“艺以通衢”的主题观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fc462a5f97248312a6fcd67a0c13e535.png

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外部空间

  这一次策划全面、影响广大的武汉双年展,是对做出兼顾本土性、融合城市文脉的优秀国际双年展品牌的一次尝试,相信将有效促进双年展品牌价值与国际交流、经济融通的良性循环。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