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雨余花》他说(之八)

时间:二零二四年一月二十七日星期六

      下午两点三十分,展至三月二十五日

地点:长沙美术馆三楼展厅

犹记最高花,攀摘无力。

一山春色,是处都香了。

人间功业,都恼人怀。

朝暮宴,杯浅深。

贪自乐,荷风吹。

无名氏

古人云:“水深水浅东西涧,云来云去远近山。”看山水,近观远眺,我们不会仅仅只定睛一山、一树、一涧,而是合众为一入眼入心。杨福音老师的山水画正是如此,画中,山似山非山,水似水非水,树似树非树,山是一片树的山,树是一片山的树。浓墨重彩、生动有力的笔触在纸上肆意跳跃、挥洒、凝伸,呈现出一种古拙、运动、气势之美。上下中间或宽、或窄,或蜿蜒、或顿堵的留白,是云与水的浮想,是沉静悠长的轻叹。

唐诗重实,宋词贵虚。中国山水画,如果从黄宾虹先生往前是实的话,那我想,当代杨福音老师的山水画则进入到了虚的境界。

杨福音老师在册页上写道“本同末异”,正是其本人艺术的最好诠释。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到今天,能看到杨老师充满异彩的作品,是我们的幸运,也是中国绘画的幸运。

册页又写道“离开对象多一点,离开传统笔墨多一点,离开自己熟悉的多一点。”离开过去多一点,我们才能离未来更近一点。

这是此次观杨福音老师“雨余花”画展的一点感受。祝杨老师健康长寿,艺术之路走得更远,为中国绘画带来更多的异彩,也为我们后进之人带来更多的提点与启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4/7300ca7131481deabae8de9ac55ca4c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4/2c110382b84036b65942216761b8f0e3.jpg

郭宇剑

由于自己的无知,初次看到杨福音的画时并没有将它与杨福音本人联系在一 起。那些在大尺寸宣纸上的富有弹性的饱满线条,基于自己的视觉经验,我自 然地觉得这可能是某个一百年前的混迹于巴黎酒馆的⻛流画家的人体水彩画。彼时在仅仅数张的人体画中,我无法悉知杨老先生的创作本体,但笔墨之纯熟 便可见一斑。

有关艺术家创作的本意,与大众误解之间的讨论,杜尚有一个有趣的言论,其 大意是“绝非人人都是艺术家,但人人至少都是批评家。” 不幸的是,在现如今中国的文艺语境下,每当一提及中国画似乎就难免和传统 守旧这类标签相分隔。

这就意味着一位成名已久的画家其作品自然会被放置在 一个更加苛刻的目光下被对待。这实际上是一种现代性的傲慢,在这种傲慢的驱使下,当人进入由其他人所创造的视觉世界,被动地成为观众时,就像一个不熟水性的人初入一片水域后,立马手脚并用不断地拍水,借此行为来进行自救。其意为每一个观众起先看到不熟悉的艺术品时,往往都会第一时间习惯性 地在自己的记忆中寻找某个熟悉的坐标⸻令人沮丧的是,这便是名为偏见或成见的起因⸻尔后有些人则会停留在那个坐标里,随着了解的深入并不停地注入更多旧时的经验,如此一来艺术家的作品就只成了一张张投射出观众 过往经验的镜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4/1949a780502c01905d26dee0a350231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4/d174cf81e8ff96d5b60b5d128b802d5e.jpg

可是,如果我们忽视了自己的感受,仅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艺术作品时,就彻底失去了看艺术作品的意义。毫无疑问,杨福音的作品是让我着迷的。我无意赘述那些空洞的理论,因为我始终认为杨福音的作品让我入迷的原因绝非那些诸如师前人之法,着现今之墨这类的理论。若一个艺术创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能让其作品始终有一种鲜活饱满的生命力,其背后动因绝非纸上谈兵式的旧时方法论可以概括。若用轻飘飘的“创新”二字来总结如杨福音这类艺术家的成就,我始终觉得是不够。在此只谈作品本身⸻无论艺术家有何其恢宏的精神世界和深刻的理论见解⸻谈及物理绘画本身,它始终就是一些呈现在纸本上的矿物颜料和墨还有 水或其他少数几种媒介剂,画家需要在咫尺之间做到尽精微致广大,笔墨所现便是全部,此外言语尽是赘述,在这个标准里杨福音的作品好得无以复加。

《山水集》在杨福音的一众佳作中是最吸引我的,我觉得它们对于杨福音的创作而言,就像年轮之于苍木一般。正是这些看似妙手偶得的作品⸻在同一题材同一色调的作品中所产生的微妙的区别⸻给我们留下了一探杨福音创作生命的线索。

相较大尺幅花鸟鱼虫调度自如的《花鸟集》和得心应手的《美人集》,《山水集》中有隐隐透漏出了一种运笔犹疑的“拙”,关于这种“拙”的体会,我想大家可以对照一下梵高在阿尔勒画的那些作品。它绝不是一种技术生熟意义上的,而是一种纯粹出于对画画喜欢得不得了,想画得更好的心境。当进入那种一心只想着画画的心境时,就浑然顾不得理论经验。这恰好也是每一位成熟的画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调和自己⻓久的美学经验和本能的创作冲动。

我很难想象一位年岁如此之大的创作者,至今作品依然会留存着这种痕迹。那些随心所欲搭配的颜色,和肆意错落的笔触,竟意外地呈现出别样于传统中国画美感,我不知这该归功于杨福音多年的艺术修养还是其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或只是一股长久不愈地真诚对待画画的信念? 我想当我们谈及杨福音的作品时,比起构图或传承等理论,那些丝毫不以技术掩盖的性情底色、溢出作品的鲜活生命力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

杨福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4/ca9eea4429d060e170c4d3ddd48a6a2e.jpg

​194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广州书画研究院副院长、艺委会主任,现任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杨福音艺术馆馆长。

2006年长沙在烈士公园年嘉湖畔设立杨福音艺术馆。    

200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杨福音》。

2012年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播放了杨福音的纪录片《远方的寻找》。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中国国家画院、广州、长沙等地多次主办个人画展。

近年展览有:

2018年9月在湖南博物院举办《欢无极》杨福音绘画艺术展。

2020年9月在长沙美术馆举办齐白石、何绍基、《君不见》杨福音书画展。

2021年12月在长沙美术馆举办《原上草》杨燕来、杨雪来、杨福音书画篆刻展。

著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杨福音》、《杨福音画集》、《杨福音中国画精品》、《福音书话》、《长岭上》、《金枝玉叶》、《由红菜薹想起》、《日子》、《良苗怀新—访谈杨福音》、《关于福音》、《吾喜吾爱》等画集和散文集十余部。  

美术界认为,杨福音在中国画上数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反线描画法,不但继承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同时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领域,对人物画作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从而诞生了一种新的中国画的美学风范。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