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上海玻璃博物馆执行总裁张琳谈郑闻卿作品:玻璃奏响心之乐章

2017-03-29 14:52

“如是我闻”郑闻卿个展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接到了来自郑闻卿的电话,她表示要和我预约一个档期,想要举办自己的首个个展,言语之中不乏兴奋。闻卿是博物馆多年以来的挚友之一,虽然消息有些突然,但我还是非常替她感到高兴。在初春的一个明媚之日,我带上了博物馆的展览团队,就个展事宜第一次拜访了闻卿的工作室。当时,我们的注意力都被一件放置在工作室一隅的“奇异”作品给吸引了:它像是一个有着很多“玻璃琴弦”的奇特乐器,对此,闻卿很神秘地表示,这是她的一个全新实验,而我们虽然感到好奇和有趣,却怎么都没料想到,这真的就是闻卿往后一年多时间的创作重心,并构成了她首场个展的主旋律。

“如是我闻”郑闻卿个展

  中国的玻璃艺术发展起步甚晚,至今未满二十载,且限于技术、设备、师资等主客观原因,“大而厚重”的浇铸玻璃一直是国内十多年以来的主流。当然,对于任何一名渴望突破的艺术家而言,这样的现状都是让他们心有不甘的,并促使他们寻求改变。作为国内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玻璃艺术院校之一,中国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有着一支极其可贵的教师队伍,他们各具天赋,热爱玻璃艺术;他们视推广玻璃艺术,培养其在国内发展的土壤为己任;更难得的是,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勤奋上进,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中,求索着个人创作和教育事业的突破,闻卿便是其中的榜样之一。

  六年前,在和中国美院合作的第一次展览中,闻卿的两件作品让我印象深刻,而这并非是因为作品本身的所谓颜值,而是植根在作品深处的那种不满足,不甘心,想要改变和超越的精神。在其中一件作品的描述中,她写道:“要将每一步行动化作超越自我的力量”(《空中之城》,2008),而在另一件作品中,她则坦言自己“在时刻准备着的状态下,一种莫名的喜悦和忧伤并存”,更表示要“酝酿一种突破,一种对现实的突破,于是表达的欲望油然而生”(《状态-Ⅰ》,2007)。也正是因为这种扎根在内心的倔强和纠结,那时的我们所能看到的闻卿,是矛盾的、刚硬的,由铸造而成的作品,看似稳健厚重,实则不安而脆弱。

  如果一名创作者在遭遇困惑甚至痛苦的时候选择了回避,选择躲入安逸,结果将是不可避免的可悲重复和自我消耗。值得庆幸的是,闻卿既能同玻璃艺术相伴,又能在对自己内心的直面和审视中坚持了下来,在自己所坦言的“莫名的喜悦和忧伤并存”的心情下,她不懈酝酿着“突破”,一酝酿便是整整十年,其中或欣喜或酸楚的无数个瞬间只有她自己知道。无论如何,她实现了,作为一名艺术家,我们祝贺她完成了对一个阶段的自己的彻底超越和突破,而这值得我们庆贺的成果,便是上海玻璃博物馆在2017年为大家带来的首个展览,同时也是闻卿自己的首场个展《如是我闻—郑闻卿个展》。用闻卿自己的话来形容,这场展览是一个顿悟——在历经长时间和自己内心的对话之后,她终于从玻璃,这一同她的羁绊越来越紧密的材料中寻得了一种最契合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透明的声音-I 玻璃 钢 装置 综合 90×60×85 cm 2016

  顿悟是电光石火之后的灵感迸发,但它绝非一蹴而就,更非一劳永逸,它需要付出隐忍的艰辛去不断发展、深化和完善,其最直观的的体现便是《透明的声音》系列作品的三段式进化。《透明的声音-Ⅰ》是内心的渴望触碰玻璃之弦后的最初产物,它的首次亮相是在去年的天元玻璃艺术节,而闻卿当时的确就像是护送一个新生儿般,亲自驱车将这件作品从杭州送到了河北。它带着新生的纯粹和希望,如同一个孩子,以一种稚拙但最直击内心的方式让人动容。其后,在美院十周年活动中展出的《透明的声音-Ⅱ》,则是这个孩子的“成长体”,它开始亭亭玉立,有了自己的表情,还能用灵气满满的声音去讲述故事。应该说,这件作品本是一个安静的孩子,但当我们都以为艺术家会在新的展厅继续延续它安静的一面时,闻卿却再次用自己的行动颠覆了这一认识——她重新解构了这组作品,并让作品在动与静的结合中得以新生,而这新生之作,便是重新命名的《透明的声音-Ⅳ》。此外,该系列最新作《透明的声音-Ⅲ》,则是同一理念延续革新之下的“究极体”。这是一组细腻到极致的作品,不过闻卿自己却笑称它为“狂野之作”。的确,这组作品像是一片生命怒放的原野,又像是一条暗流涌动的河流,展现了狂野、不羁、充满能量的一面,它能让人沉浸其中,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及,无一不深受触动。《透明的声音》系列以外,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闻卿还用另外三组同样首次披露的作品,探讨了两个对人生而言抽象但至关重要的存在:生命和爱情。它们虚幻缥缈,沉浮不定,但又让人耗尽一生去追逐;它们往往残缺一角,甚至乖戾张狂,但是依旧如此美丽。《曼陀罗-Ⅰ》、《曼陀罗-Ⅱ》、《芒》,便是如此三件轻盈中不掩饰沉重,内敛但不吝展现光华的作品,也是艺术家在同内心对话的过程中,对人生更深层次思考和映射。

芒 玻璃 木 LED 综合 300×400×155 cm 2017

  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疏离、冰冷的固化面貌,秉持“分享玻璃的无限可能”的理念,上海玻璃博物馆始终致力于拉近博物馆与城市居民的距离,以互动体验型社区化博物馆的方式,多方位呈现玻璃的美学和艺术,在这其中,纷呈而优质的展览项目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除定期更新的常设展之外,我们还累计举办了30余场不同类别的玻璃艺术特展,使玻璃尚未被广大公众所认识的,多变、精彩、美丽的一面得以呈现在更多的人面前。这一切不仅仅得到了来自社会的极大认可,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玻璃爱好者们投入这个舞台,共同推动玻璃艺术事业的前进。但就如同艺术家不能故步自封,作为博物馆,我们同样非常迫切地需要超越和突破自己,以焕然一新的、更加能够深入人心的方式,为玻璃艺术在国内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从国际创意玻璃设计展,到天才玻璃梦想家,乃至玻璃跨界当代艺术的“退火”项目,这几年来,我们尝试了不少超前的探索,而这次同闻卿的合作,更是同一理念和愿景之下的典范呈现,玻璃,在此时此刻无疑成为了新的乐符,奏响了新的乐章。

  玻璃丝线本是纤细而微弱的存在,它们弱不禁风,颤颤巍巍,让人视而不见。但闻卿却用这些平凡的存在奏响了全新的乐章,让它们变得坚韧、从容、风度翩翩,并且充满了力量感,这或许也是当下闻卿自己内心世界的缩影。看着闻卿的作品,能让人在不经意间觉得自己的内心也开始变得柔韧,而那份柔韧同时又会转化为一种力量,一种能够让我们迈出的步伐更加坚毅的力量。作为一直致力于分享玻璃无限可能的我们,上海玻璃博物馆很高兴能有机会同如此优秀的艺术家合作,将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呈现给大家。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事实上,我们最初为展览设定的场地并非是它最终展出的地方,但为了响应艺术家的需求,也为了展览更完美的呈现,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调整了很多既定的计划,让它绽放在最适合自己的空间。

郑闻卿工作照

  这是一场直面内心的展览,相信每一位观众都能拥有不一样的解读,并收获只属于自己的感动。艺术是非凡的,是高于生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理解的,但它同时也是艺术家从自己内心世中所汲取的,赠予这个世界的最棒礼物。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展览,让步入展厅的观众由衷心生一种感慨:

  “艺术真是一个美好的存在!”

  最后,我发自内心地感谢闻卿给我们带来了如此的惊喜;感谢闻卿的丈夫,郑靖先生在展览筹备期间对闻卿的鼓励、帮助和陪伴;感谢学术支持杨振宇先生,策展人刘潇女士对这个展览的鼎力支持;还有闻卿最得力的助手们,清静工作室的孩子们日日夜夜的刻苦工作。我也感谢上海玻璃博物馆展览、工程和物业团队,感谢你们在极其紧张的时间中,在事无巨细中让展览得以完满呈现;还有我们的设计公司协调亚洲,谢谢你们出色的平面设计工作!让我们共同聆听这玻璃奏响的心之乐章!

  张琳

  上海玻璃博物馆执行总裁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张琳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