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视觉失重——雕塑装置建筑环境共生

2017-09-04 14:09

  《变形的线—3》不锈钢丝,157x120x4cm,2017

  雕塑的常态,它的逻辑性,历来强调的是体量空间占位。除它本身的艺术语言外,同建筑在空间视觉有实质的相同。而装置也有二者的近似,装置一般而言,作者更多地使用现成物作为元素,加以创作。装置作品材料的自由是其特点。或者说作品是更多的是想表达思想,而不是在材料的物质性。自由材料的运用,有其时代的物质性,更具当代性。同时,“自由”也是其作品能在“量”上扩张,它可以表达思维,而削弱制作技巧成分,从这个角度讲,建筑雕塑是物质性的艺术,装置作品是精神性的艺术。

  同时,雕塑的常态强调的是体量,如果在建筑环境中,就是大小体量的关系,这样雕塑作品和建筑环境,可能就是一个音符(一个点),在建筑环境的乐句里,如果雕塑是“面”就会形成对建筑环境的阻碍或分割。这个雕塑面(实体雕塑)带来整体空间分配的关系。因此,对于依赖环境的雕塑而言(对于有限的建筑环境是具有收缩作用)是其创作的难度。近些年,国内雕塑常常与建筑和环境配套,(一般认为这样能达到提升文化或艺术的目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公众需求的关系)

  雕塑创作,展示,都需要空间,它所占的空间会是环境的一部分。其结果是,在整体的环境空间中,需要放松的部分留给了一个实体(指雕塑),这样往往过于紧张,在现代人的心理和视觉上,建筑环境,工业时代的重量已经让人感到压抑。实体雕塑会强调视觉的倦意。建筑本身就是线和面(面也是由线构成的),而大量的结构直线是建筑的功能要求,这些直线,是现代人最大量的视觉获得。

  《白线—8》布面丙烯,140x108cm,2017

  面对如此,我觉得在建筑环境中,就应该更多地向自然靠拢,把大量植物水面的边缘线,加以应用和延伸,使其建筑环境得到清新、舒适而放松的心理和视觉,形成直线和轻柔飘逸的对比。

  对于现在的雕塑装置的创作,我想表达有雕塑的物质性制作成分又有装置的观念。同时,让软体和透明来使环境和建筑的整体性保持一致、和谐。作品的失重和心理放松是我做雕塑装置的出发点,这样处理能够得到一种并非刻意的效果,在建筑环境中产生共鸣。

  失重感是现代人的一种心理和生理刺激,视觉的失重会引起精神上的反映和感受精神解脱的效果。这有点儿象绘画中的朦胧,带来想象的余地。它保持空间的连续和完整,它不是分割空间。同时,一种失重,本身可以和建筑环境实体形成分配上的比例关系。出现视觉节奏和心理平衡作用。另外,相对于建筑实体,我的雕塑装置大量使用线条,这种线条本身带有自然形态,在建筑环境里,视觉上也是一个对比和强调。

  《碳化的线—6》不锈钢丝、木炭,260x175x2cm,2017

  我在有些雕塑装置作品中,除了空间的感受外,我强调了某种时间的记录,如一些旧门窗作品中,留下以前的形态。如:保留火烧以后的木炭,从对一种已有形态的塑造,通过燃烧,形成一种置换,而彻底地改变原有的物质性,得到新的感受。好象是物质的消失,体会一种精神理解。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作者:师进滇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