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汉画总录·邹城卷》编辑笔记:三维扫描和虚拟成像工作报告

2017-12-06 11:09

  目前,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汉画总录》的工作除了书籍的编辑出版和数据库的建设之外,还包含了进一步探索利用新技术来推进汉画的数字信息采集、研究以及展示等方面。这方面的工作我一直参与其中,并且在邹城卷发布会上代表3D工作小组介绍了我们的最新成果。现将一些工作体会记录于此,希望能对进一步的研究有所裨益。

  在《汉画总录》工作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拓片及原石摄影在汉画的数据采集和储存方面的局限性,同时也看到目前已经基本成熟的三维扫描及虚拟成像技术对汉画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朱青生教授的主持下,我研究所不断推进相关实验性的工作。如2012年前后,我们曾对山东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进行了三维扫描与数字化模拟;对已拆散的河南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墓进行了模拟复原与重建。今年在与邹城地区合作的《汉画总录·邹城卷》的工作中,我们继续推进三维技术在这个领域的实验,并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发布会上做了部分展示。

  一、设备与技术

  此次在邹城的扫描工作中采用了Creaform公司的两款设备:Go!scan50和HandyScan700。两者的工作原理不同,Go!scan50主要根据光学原理进行扫描,而HandyScan700是一台激光扫描仪。两者均为国际尖端水平的高精度手持式智能三维扫描仪,最高精度可达0.3mm,基本达到高清记录画像石三维信息的要求。此次制作后期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来处理扫描的数据,比如多光影技术等。这些最新的设备和技术的开发大幅度提升了我们在汉画数字化信息采集与模拟方面的能力与效率。

图1 设备Go!scan 50

图2 设备HandyScan 700

  二、工作及成果

  我们此次工作选择卧虎山石椁M2(SD-ZC-001)、汉安元年文通祠堂题记石(SD-ZC-106)等作为实验对象,主要针对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试验。

  1. 画像石画面及结构的高精度展示。这主要指目前的扫描设备的精度和数据量对画像石的展示和研究是否足够,后期的设备、技术是否能处理这样的数据,以及目前博物馆的展示设备是否能将最好的效果呈现出来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三维扫描设备和技术本身很容易处理凹凸起伏比较大的对象,而刻痕较浅的对象则非常考验设备的精细程度。精细程度越高,数据量就越庞大,后期处理的难度就越高。我们所选择的卧虎山石椁的画像石属于阴线刻,且刻痕较浅,与其他类型的画像石如浅浮雕、圆雕等相比,工作难度较大。但是从实验的结果看,我们目前的扫描设备和基础能够很好地处理卧虎山石椁的细节。从图4中能看到,在展示过程中,其细部的凿痕和细纹都非常清楚,因此处理其他类型的画像石效果会更好。

图3 整体模型

图4 画面细节

  此外,三维扫描与照片和拓片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可以记录画像石的结构信息,比如卧虎山石椁M2中侧板两端刻凿凹型槽,槽内中间微起凸棱,两端挡板则刻成沟槽状暗榫,可以扣合得相对严密,不易散开。这样的细节可以在三维的模型中直观地展现出来。

图5 侧椁板内侧两端凹槽,中间微起凸棱

  2.画像石墓及其所属墓葬整体情况的复原。汉画实际上是墓葬、石祠或碑阙等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因而只有在整体结构中才能把握汉画的完整意义。这部分工作包括对画像石墓考古信息和整体的复原,也包含了在对现场遗留信息做出的科学推断的基础上对发掘时已经缺失的部分的实验性复原。

  卧虎山石椁是1995年10月在邹城市郭里镇西卧虎山西北侧山坡上发现的一座多室石椁墓,编号为ZGM2。墓圹内东西向排列四座单体石椁,其中北侧三座椁板均为素面,不见画像图案,目前已散遗;南侧石椁保存较好,四石内外均有画像,保存完整。我们此次扫描工作的对象就是M2的南椁的四块侧椁板。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考虑到考古发掘时墓葬所见的整体情况、所用材质和真实度的不同,有意区分了实际扫描的部分和其他模型制作的部分,使观者既能把握原有的现场信息,又可直观地认识到真实的部分和后期模拟的部分,不会造成事实的混淆(见图3)。

  经考证,当时石椁发掘时,内部可见板灰,意味着原先内部的空间是放置木棺的,只是由于并不完全密封,保存条件不好,未能留存至今,且其尺寸大小已不可知。我们工作小组参考了人体的尺寸以及其他地区出土的内棺的尺度予以推测。尸骨头朝东,椁的西侧有四个陶罐,由此可推测丧葬时的石椁的画像与墓主人的空间关系。(见图7)

图6 石椁复原的结构及空间

图7 石椁内部情况的实验性推测

  3.新技术在汉画中的应用。以多光影技术为例,它主要收集在不同环境、角度下的画像石的信息,在后期处理中利用不同效果进行叠加处理,一方面可以去除冗余信息,加强画面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模拟画像石在不同光源环境下的状态。这一部分实验,我们主要以东汉汉安元年祠堂题记刻石为对象展开。这块刻石题记字浅,不易辨认,目前的成果都是很多专家在原石前持手电,通过不同光影的变化来识别的。但是目前做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并不能随时都接触到原石,比如遇到一些问题想要复查的时候就会有困难。那么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出石刻在不同光源的环境下的状态则会给研究者提供很多便利。

  此外,画像石的图像、文字在时间的流逝中可能会遭受各种自然的侵蚀、人为的损害,所以即时对画像石进行三维数据的保存显得十分地必要。而目前三维扫描技术的应用可以完整保存当下的画像石的状态,比拓片、照片的真实度、还原度都要高很多,这对以后的复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郑亚萌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