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笔随心走 墨与情化 ——品王友良书艺

2019-01-02 15:44

TaFraSz0mdZSNRAJ2HxhlgvRLabXpmFLXXaraWCB.jpg

王友良作品

​王友良离开媒体行业已十多个年头。每次见他,总会想起我与他共事的场景。那时我们都在苏州日报社工作,又常常一起编辑版面,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王友良文笔行云流水,文采斐然,还经常写一些散文、杂感文字,属于记者的副产品,侧面印证的是他细腻的生活感悟能力和丰富的情感世界。记者早就改用电脑写作,轻敲键盘,难得见到手书笔墨。而王友良的字端庄典雅,文气四溢,给人惊鸿一瞥之感。

王友良老家在苏北农村,身上打着农家孩子的烙印,不过从小就写得一手好字。村里有几个老先生,喜欢舞文弄墨,毛笔字写得呱呱叫,这让王友良幼小的心灵沾了一点墨气。进入小学课堂,又碰上了有书法特长的老师,村里墙上斗大的标语皆出自老师之手,王友良近于崇拜,也偶尔去打个下手。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王友良的字写得越来越像老师,校园里的黑板报几乎被他承包下来,刻钢板试卷成了他的“专业” 。

上世纪90年代,王友良一脚踏进了大学校门,眼前展现出一个瑰丽的艺术世界。他在研读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的同时,醉心于书法艺术,并且得到了华人德、李鹤云老师的言传身教、指点辅导,对书法史也有了系统的学习了解,磨墨写字成为他最大的业余爱好,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机遇是一只随时可能传来的球,就看你有没有做好随时射门的准备。大学毕业后,王友良留校任教。学校中文系开设有书法课,那天上课老师因故不能到校,王友良临时替补上课,心怀忐忑的他竟然超常发挥,博得学生一致好评。这么一替补,他就成为了专业书法课老师。为了上好课,他开始系统、深入地对历朝历代书法理论进行研究,书艺也有了突破性的提升。楷书临习过颜体,行草临习过王羲之的《圣教序》 《十七帖》以及孙过庭的《书谱》、怀素的《圣母帖》 ,小楷临习过王献之、钟繇和王宠。他笑称自己是书法园地里的一个“不速之客” 。

厚积薄发或许是对王友良书艺之路最恰当的解释。学校图书馆是个浩瀚的书海,友良深埋其中,汲取多种知识和艺术的养分,丰富、扎实的艺术素养,在他笔墨之间逐渐显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认为,书法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汉字书法承载了数千年中国文化发展史,每个时期都对它注入了特定的时代特色以及审美意识。书法艺术中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以传统文化涵养心性,才能由“技”进“道” ,渐入佳境。

王友良对魏晋书法有深度研究,行草书创作根植于“二王”系统,同时吸收宋代写意风格,借助宋代书法技术来丰富魏晋书法的表现力,借助宋人对魏晋书法技术的解读来进一步追求纯粹。他的作品,笔法、字法、章法随着自己的构想,变化灵动,清新动人,透出庄重、润泽、典雅的古韵。他试图在“以法传情”和“以情驭法”之间找到结合点,既有精妙的笔法,又能感受到挥洒的快意和书者的激情。他的字用笔方圆并举,含而不露,墨气氤氲,于平淡之间构筑起对汉字构成的理解,富有纵横之象的美学价值和线条点画所折射出的精神气象。书法是线条和墨色的组成,王友良多写草书,线条柔和,墨色温润,不见外在的张扬,却能让人感受到内在的收敛与张力。单个字都值得细细品读,而宏观整体布局又张弛有度,浑然天成。他的作品尺幅都较大,字数众多,流畅而不阻滞,精致而不失大气,足见不一般的功力。作品和论文不断在《中国书法报》 《书法报》 《书法导报》《翰墨》等专业报刊发表,令人刮目相看。

对王友良来说,书法只是工作之余的业余爱好,但他下足了专业功夫。对于生活需求他放到了最低,但却一直严苛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在2015年就成为中国书协会员,但很少对人说起,人品与书品一样清香四溢,存有一份艺术圈难能可贵的淡定与从容。

虽然本职工作更多的是行政与公文,但他依然保持着散文、诗歌的业余爱好,散发着艺术气息和人文修养的文字是他慰藉心灵、修身养性的绿洲,一如他的书法,流淌的墨迹表露着一个文化人守望岁月的心绪情怀。

作者:刘文洪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