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艺术人物】谭平:中国当代艺术不再固化于风格、流派

“Duet 双重奏”谭平回顾展

“Duet 双重奏”谭平回顾展

8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已结束 7.0万+

  面对当代艺术的生发,我选择做一个边缘地带的守望者,远近皆由自控。——谭平

  【编者按】艺术家谭平35年的创作历程,不仅仅是个人的,同时又可以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群体正在发生、演变的参照。自70年代的写实绘画始,转向抽象艺术的探索,进而从抽象逐渐走向观念的空间关系,不仅和展览空间有关,同时也指向心理空间,以及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多重杂糅的关系,也恰恰投射着中国社会转型中,日益混杂、多元的碎片化现实。

umuiAad5sKZ3rWa4CcyRVAbmU6cLdazv9BRCtVu1.jpg

艺术家 谭平

  “现在艺术家每个阶段都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变化。因此,现在风格面貌越多,艺术家也就更有生命力,不再固化风格。”谭平从个人的创作体验有感而言。

  “一个艺术家一直不太成功,其实也挺好的,远离市场的左右,艺术的独立性就变的比较强。”在谭平看来每位艺术家在某个阶段获得成功后,都希望能够有所突破,风格固化的原因常常会有市场的因素。

  “无论是西方的当代艺术还是设计艺术,都和自身的文化传统,以及现实的生存环境等问题相互结合。我们就是生存在非常混杂的社会现实中,所以创作出的作品也是如此。” 1989年到1994年谭平去德国学习的那段时间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格外的关注,使作品更具文化身份的属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东西方艺术相互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谭平看来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受书法和禅宗的影响,如同中国当代艺术深受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转化为观众自己的文化。

6ApOh3PQLjr30blTAtky37KNXy7pyo9eJMt1pMBQ.jpg

谭平 “山外有山”展览现场

  我试图让自己的作品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与我能够一直保持密切的关联。——谭平

  2014年开始,谭平的创作刻意融合空间、时间、行动和在场等要素,“场域绘画”成为其重要的创作形式。他将画室未完成的“作品”有计划地置入特定的展示空间,艺术家在现场佐以身体律动,将画面中的色块和线条向画外的白墙蔓延,画面与白墙之间有缝合,有渗透,有对空间尺度的考量,也有预谋的失控。消解画面边缘逐步成为谭平创作的核心。

  由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巫鸿担任策展人,余德耀美术馆将于2019年6月15日推出艺术家谭平的回顾展“双重奏”,展览将呈现的40余件绘画、版画、场域绘画及视频,是对其35年创作生涯基于当下的一次回溯和梳理。作品追溯艺术家的成长、生活和思考历程,经由个体生命的经验和视角观察其个人艺术的演变。

TiJ9wrEV5jSP1qkyb4BTYBxh682y5oe9obUknht1.jpg

  谭平与雅昌艺术网谈及此次回顾展时说:“回顾展并不是线性时间的回顾,而是整体看作品背后一致的关系。”“双重奏”不以时间性的单向逻辑呈现,而是以艺术家特有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切近对语言和现实的理解。

  如策展人巫鸿在前言中所阐述的:“一刀刻出的40米简洁白线,纷纭图像交织成的时空叠层:这是本展第一展厅呈现给观众的两个突兀意象,也是策展核心理念的视觉概括。既对立又互补,这两个意象凝聚了谭平30余年的艺术探索一一个充满线条和色彩.形象和旋律、行动和思考、‘顿悟’ 和‘渐悟’的互动与深化的历程。而在这一历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则是油画和版画之间连绵不断的‘双重奏’。”


RBH2dQmJAifhdTAEYvRQMs0kgEABeS2O9GHPw3ti.jpg

谭平版画作品“+40m"

  “双重奏”:一种观察方法

  “从至少两个角度去看一件事,就能很快分析清楚。艺术创作也一样,尽量能融到关系当中,作品仅仅作为连接点的角色。作品能否让大家感受到好,要看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是否想过不同的观众如何看。所以我那些与空间发生关系的作品,会考虑观众进来后怎么看,站在哪个角度看,远看怎么样,近看怎么样。考虑整个展览的作品和观者的关系,才会去布展。”这种观察方法对于谭平而言也是“双重奏”。

  在谭平的作品中图像变得越来越少,画面也越来越具有未完成感,其中最重要的是作品与空间的关系。“绘画的完成感已经被解体了,一块黑,或者是几根线。但是这些永远是开放的。只有挂在那个空间里和另外的作品产生了关系,才算完成。也就是作品与空间产生关系的时候才能完成。如果还不够,我就在墙上再画一画。”

  在他看来这种开放性和未完成性,使作品变得特别有活力,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作品在工作室,它就是未完成的。只有进入一个空间,布完展,再重新挂上墙,才变成新的作品,在原来展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同样一件作品在工作室内与在不同的展厅里是完全不同的。这些在工作室里出来的作品像零件一样,被谭平在新的空间里与其他作品重新并置、组合产生新的关系。

cXNL9reTcMlxsUA8HfuYuHWGHf1UJb81aOPNy2Op.jpg

相距10年的两件作品并置 产生新的关系和意义

  双重性格:一种工作方法

  每个观念的形成都是个人化的,在艺术家解决问题的行动中逐渐形成的。也就是“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最终作品还是和人的特性有关系。我算是双重性格的人,所谓双重既有绘画和版画的语言上;还有创作中既有感性,又要有理性。” 谭平作品的感性包括下一笔的状态,色彩变化,把生活中的种种情绪体验,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理性部分有特别程序化的工作方法,一些像“彳亍”系列的观念性作品。但现在工作的方法和情绪的变化也都慢慢交织在一起,越来越不想分离开。

  2016年元旦,谭平在燕郊的画室画了一张抽象作品,当时觉得挺好。2018年又拿出看的时候,感觉好像是不太够,又开始画,最初体现覆盖的概念,能感受到不同时间段的心理状态,还是很强烈的,形成了《覆盖》系列。“现在不再强调“覆盖”的概念了,就是感觉由于有了两种东西合在一起作品比原来的张力要强得多。”两个不同时间段产生的心理情绪,留在了同一件作品上。对谭平而言是产生了一个新的心理空间的对照,是另一种心理的“双重奏”。


wtdNyJXGU3mFMvEpqaV1SdDKlSXEijNzEiMwpXSm.jpg

两个不同时间段产生的心理情绪,留在了同一件作品上

  空间与时间之于我,前者是创作的外在场域,后者则是内在能量的载体。——谭平

  此次展览整体呈现的两条线索也是“双重奏”。一条线是抽象绘画;另一条是版画。对于谭平这两种语言方式,同样重要,不分主次,展览的主题之所以是“双重奏”,有两条线共同交替行进的因素,展览的呈现也是绘画和版画交替出现。

vjSo0N5uhgGVbWRcEIw5BJKVnidfH0XelGwb86vk.jpg

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以前的作品,第一张版画(1974年)

4rWqy3iqoxZZbXp0ukM55gD7rjEthicKOCtlWmNI.JPG

第一张水彩《无题》(1972年)描绘了艺术家的家乡承德避暑山庄。(图)

32Tsbafjg4rADSHDhK4R5qgKu8kdBBKR9ccxLEJg.jpg

展览现场

    第一个空间,整个建筑空间是55米长,9米多宽,是一个长廊式的展厅。一面墙以不同时期的绘画为主,对面的作品“+40m"是2012年谭平在中国美术馆举办“1劃”(ALine) 展览时为圆厅40延米空间特别创作的作品。面对圆厅这样一个具有经典与权威象征的空间,选择顽童般破坏式的“一划”,既是艺术观念的呈现,也是极具挑战的行动。作品采用了单纯而原始的木刻版画形式刻制,一把圆口木刻刀,历时6小时,全神贯注,一气呵成。刻刀与木板接触的瞬间如同划开弹性的皮肤,徐徐行刀,不断前行,刀我合一,在沉入生命的“时刻”留下无数令人欣喜的节点与瞬间。

PwXzBIZxWfKzsVJOi1P7S5PBuqa5MflLId7yTZ9R.jpg

“+40m"是2012年谭平在中国美术馆举办“1劃”(ALine) 展览时为圆厅40延米空间特别创作的作品。

rTVhW8wansoLAkluJnjuXvLf3bNwVXtIdvYtPI6H.jpg

谭平“+40m"作品局部

aykpCFSCKbB2u3SjlxgDZ1NMlcXGr5L98H4i7qD8.jpg

谭平用一把圆口木刻刀,历时6小时,全神贯注,一气呵成“+40m"

  7年后的今天,“+40m"在长达55米通道般的空间再次完整呈现,必将有一场不同于圆形空间的观展体验。观者必须从笔直的通道空间a端,跟随谭平的身心。律动与作品同行径直走向作品深处与遥远的b端重合,体验特定时空中生命的在场。

  “曾在中国美术馆圆厅展出的‘一划’,这根线与圆的任何一点是可以保持同等的距离。但是这次的空间是一个长通道,永远都是从一头看向另外一头,观看的方式,概念的理解和中国美术馆的圆厅展示完全不同。现在‘一划’已经作为一个档案来展示了,都是展其中的10米,但用不同的空间重新表现。”谭平又赋予这件作品一次新的生命。为此专门做了个艺术项目,强化刻的过程,强调同步的效果。

  在我的主观意志中,画面的被“覆盖”是一个自我清理的过程。藉由色彩对线条的繁复“覆盖”,促使我逐渐远离对生命微观状态的关注,转而面对宏观世界的持续生成与不断变化。——谭平

  第二个空间是楼下的现场绘画。作品在工作室完成一部分,进入空间布展之后再继续画到墙上,和这个空间产生非常紧密的关系,与整体空间成为一件作品。

f4wwqJVdWMexPUqtzKETjQVT54dQUz4ji5ewzRJp.jpg

谭平《覆盖-黄色》丙烯 160cmx200cm 2013

  在谭平看来“只强调覆盖和‘画’这个行动的过程。感觉绘画更没有目的性,这个比较有意思。”

  之前在苏黎士Helmhaus美术馆,香港狮语画廊,以及丹麦霍森斯现代美术馆,谭平也都这样创作过。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的“东方抽象与西方具象”谭平与卡斯特利对话展-上海站,同样的现场绘画,谭平与瑞士艺术家卡斯特利把展览空间画完之后又覆盖掉。

Pscv5vxAyINk7T4UwXqGCPfox92dEfoCKmn8fF5Q.jpg

展览现场“线”

  之后覆盖本身就成为了一个观念。现在“覆盖”和“画什么”都已经不再重要,概念变得模糊了。曾经有意义的,现在对谭平仅仅是一个过程。

  边缘的消解是谭平创作的核心命题之一。从2014年开始,谭平的创作开始越来越关注空间、时间、行动和在场,“场域绘画” 成为艺术家重要的创作形式,从他曾在上海实施“白墙计划”之后,又于香港、苏黎世及丹麦等地的艺术机构展出“场域绘画”。艺术家将画室未完成的“作品”,有计划地置入特定的展示空间,继而在特指的“现场”,将两面中的色块和线条向画外的白墙蔓延,画面与白墙之间有缝合,也有渗透;有对空间尺度的考量,也有预谋的失控。一切皆为了开放而存在。

1jL1G7EsKfTh126euzRGWplySkxAfreZ03lA5Wtx.JPG

谭平《无题》 布⾯丙烯 80×100cm 2018

  第三个展厅是2014年关于素描的影像《彳亍》的记录视频。

  《彳亍》影像是2014-2015年间艺术家创作素描作品《彳亍》的记录。该系列炭笔素描是谭平利用工作间隙或琐碎时间完成的。他规定自己完成每张索描的时间不超过两分钟。这些作品如同时间碎片,记录艺术家内心诸多微妙变化的瞬间。“没有预设指向,任其自由生长,直至画笔游走至一个脆弱的瞬间与我相遇。在崩裂的涂绘声中,线条,猝不及防的抵达,与我的内心坦诚相见。一种令人振奋的内在体验。”谭平质疑瞬间的真实性,更信赖对时间片段的持续叠加所能成就的一种具有丰富质感的现实。而这种现实又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他相信这种不确定性,恰恰可以激发艺术家无限的生机与创造力。

9dzOvnstqqRhdu84EN4nB7DWuVA3v4NhJkSRoHP5.jpg

《彳亍》的影像现场

  此次展览中绘画性的比重已经很少了。绘画、版画之外,不仅有装置,更多的是影像。在通道的空间有很多影像,这些影像中有独立的作品,也有一些是之前项目重新剪辑的影像,有较多动态的因素。

  谭平希望以影像的方式传达自己的观念,与以交互为目的的多媒体影像作品又有差异性。


QhKdg06Ckrie9C1hXqvLetrqDoEqsV6cLymSlSgl.png

谭平《彳亍》 素描 78.7x109.2cm 纸上炭笔 2014

  “我是谁”&“我与世界的关系”

  我在艺术研究院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繁杂的事务透支了我大量时间与精力,在日经月久的磨砺中,渐渐体悟到“道即日常”,于是心平气和地去做一个“业余画家”。——谭平

  谭平一直在学院从事教育与管理工作,很多艺术家深受他的观念及工作方法的影响,并受益匪浅。

  在谭平看来艺术创作最终是通过种种的媒介,认识自己,探寻“我是谁”,之后才是“我与世界的关系”。这两件事明白了,无论使用哪种媒介从事艺术创作,方向就基本对了,不会陷入过度的“技术化”。

  “德国的学院教育以艺术家个人为中心,根据你自己的需要去学习,基本上是建构这样的一个结构。包括你选课,选什么东西都要和你研究的东西有关,一直是围绕这样的一件事。在入校简章里的第一句话是‘你进入学校,你已经是一个艺术家,我们只为你提供更长远发展的基础。’”谭平在柏林艺术大学学习期间,学校并不规定必须读某个课程,认为共同课对很多人来讲是没有意义的,他围绕自己的创作方向,选修了博伊斯、贾科梅蒂的多门课程。

  德国的大学之间也是联合选课,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课程学习条件,让每个人真正能够围绕自己的问题、建构起来自己的知识结构。谭平接触到的很多外国学生,“艺术创作的后劲特足,研究越来有越深度,自己的艺术建构也越来越完整。这就和他们学院教育的研究方法有关系。”

  在谭平看来目前国内的学院教育还比较简单化,总体看无论任何模式都一定是要和学生的自身发展有关系才行。

  结语

  在中国社会不断激荡变化的背景下,艺术创作也在不断产生新的可能性,变化是常态。

  从抽象艺术在中国何为,如何判断中国抽象艺术价值的角度,谭平讲道:“对于艺术家来讲能否非常敏感的去感受今天社会的变化,他的作品是不是真正的表达了变化?从抽象艺术来看,是否能够表达中国此时此刻的状态,就像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我们现在的艺术作品也同样,无论是有形还是没有形象,都从是否能够把这个的时代气息表达出来作为判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裴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手机用户2718926

      我是谁→我与世界的关系→避免技术化→表达时代气息 其实每个阶段都很难理解 谭平做了他能做的。
      01年前 0
    • machielart

      摹仿franz kline,就像洋人摹仿齐百石,值得夸耀吗?
      01年前 0
    • machielart

      不要局限一种样式的复制,可以摹仿多样化点,标题是这意思吗?
      01年前 0
    • 涤浪迹天涯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