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想必你对电视剧《红楼梦》里史太君、王夫人、邢夫人、李纨、王熙凤额头上戴着的一条漂亮的“绣花布”还有印象吧?这条“绣花布”不是富人的专利,刘姥姥也戴;这条“绣花布”好像也不是女人的专利,贾宝玉也戴。
最近,整理我收集的红妆“小绣品”,发现了几条这样的"绣花布"。不知何物,伙伴说叫:抹额,宫斗戏里说的。看来什么地方也有知识可学。
清末民初的抹额
“抹额”这个名字我第一次听。印象中,好像电视剧《红楼梦》里的一些演员们戴过。
据学者考证:抹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是北方少数民族所创的避寒之物。抹额,是一条绑在额头上的带子,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是中国传统妇女重要的装饰物。作为束于额前的巾饰,抹额一般还装饰有刺绣或珠玉。《续汉书.舆服志》注,胡广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此即抹额之滥觞。”
最早的抹额却是男子的专属。据古书记载,早在大禹时期就有人使用抹额作为军戎服饰之一,《中华古今注》卷上“军容抹额”条:“秦始皇巡狩至海滨,亦有海神来朝,皆戴抹额绯衫大口袴,以为军容礼,至今不易其制。”
汉承秦制,军将武士及卤簿仪卫也都用抹额作为额饰,这并非为了装饰,是用作部队的标识,为了方便军事管理,而不同的部队,其抹额的颜色也有所不同。陕西咸阳汉景帝阳陵葬坑出土的数百尊西汉陶俑,它们的头部全部戴有棕红色纱质武弁,额部则横扎着一条用朱砂染就的宽阔丝帛。内蒙古和林格尔墓出土的东汉《乐舞百戏图》,一群头戴红色抹额的武士围坐在一起观看杂伎表演。
民国时间的抹额
有文介绍:唐宋时期,抹额成为男子幞头内所衬的头饰。唐墓壁画中也出现了佩戴抹额的女子形象,韦贵妃墓《束抹额男装女侍图》中,一身穿胡袍的侍女头戴一条白色细长抹额;安元寿墓《提壶男装女侍图》中,女侍头部系着一条宽窄相同的红色抹额;长安县少陵塬无名唐墓之《乐舞图》中,跳胡旋舞的男伎和旁边的六乐伎均头戴黄抹额,其中一人黄抹额上还镶有宝饰;在陕西礼泉新城长公主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系着抹额的女子形象。
宋代的武士仪卫在用布帛抹额之前,会先系裹幞头或戴一小帽,这与之前单独用布带扎额有所不同。抹额的颜色也不仅局限于红色,出现了其它颜色,如宋代教官多用红绣抹额,招箭班则为紫绣抹额。山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北宋壁画及芮城永乐宫三清殿元代壁画上,不少武士既裹有黑色幞头,又系有红色、黄色、绿色、紫色或蓝色抹额,可以说是当时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渐渐的,抹额不再是一种男性的装饰物,而是作为女性的头饰被广泛使用。这一时期的男子更崇尚系裹头巾,女子则更偏爱抹额,所以在抹额的制作上也比先前更讲究,通常将五色锦缎裁制成各种特定的形状,并施以彩绣;有的还装缀珍珠宝石,渐渐向首饰靠拢。
文中还说:元代贵妇用抹额者不多,只有士庶之家的女子才喜欢作这样装束。估计在额间系扎着这么一道布帛,可防止鬓发的松散和发髻的垂落,有便于劳作。但也不能忽视贵妇对民间抹额装饰的影响,《元世祖后像》中,裹于额头上的红色帽沿与抹额极为类似,既美观又能起到保暖的作用。
明清是抹额的盛行时期,这一时期抹额已完全失去标识作用,男女老少不分尊卑,不论主仆,额间都可系有这种饰物。装饰上较之前也开始花哨起来,面料越来越精细,装饰的珍珠宝石也越来越名贵;另外还出现了用非布料材质制作的抹额,点翠法、镏金法、掐丝法的使用也让这一时期的抹额越来越贵重,渐渐成为富贵人士彰显个人财力的标志。
清代镶嵌金银珠宝的抹额
“抹额”最初的功能是御寒护额束发,也被称之为:暖额。富贵人家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常用水獭、狐狸、貂鼠等之皮制作抹额。也有以金银雕花、镶珠嵌玉点翠的。
抹额所裹挟的美好愿望,也使百姓对其极为钟爱。作为红妆的一种,人们常常在抹额上绣制吉祥图案,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有些抹额的图案题材为龙凤呈祥、狮子绣球、松鼠葡萄、蝶恋花、比翼鸟、喜鹊登梅等等。也有绣梅兰竹菊的,代表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淡雅脱俗的品格、高昂傲骨的气节、高尚坚贞的情操。也有绣福、禄、寿、禧等吉祥纹饰的。
从现存的实物中看,“抹额”的造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中间宽,两头窄的;有中间窄,两头宽的;也有可以将两耳遮盖的。
到了清代民国,无论贵族妇女,还是百姓都流行这种“抹额”。最典型的就是咱们在前面提到的电视剧《红楼梦》。听说近些年的一些宫斗戏里也经常出现,可惜咱很少看这些电视剧。
至于,什么人戴什么“抹额”?什么情况下戴什么“抹额”?有什么讲究?还有什么意义?什么功能? 咱也说不清楚。
上述内容,也是我听的见的,东拼西凑弄出来的。也不知道正确与否,也不知道合适与否。
那就等待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同好来拍砖吧!
2018.11.24日 5.30 于问书斋
本文作者与冯骥才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