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年—文化与设计”系列展之“张灯结彩—春节的视觉”(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展区现场)
“中国年—文化与设计”系列展之“日用皆道—年的艺术”(浙江美术馆展区现场)
“中国年—文化与设计”系列展之“大过中国年”(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展区现场)
“科技的发达极大地遮蔽人与自然的距离,灯火辉煌的不夜城市,让我们感受不到四时的变化,传统常常要从日历中提醒才能来临,几乎所有人奔波在城乡生活的路上无暇顾及,而无人带领的年轻一代则被商业渲染的西方节日所牵引,我们与节日的关系,日益迷蒙遥远。”展览总策划、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总馆长杭间教授说。
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的支持下,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主办的“中国年——文化与设计”系列展于近日启幕,此展分三个展区:“日用皆道——年的艺术”(浙江美术馆)“张灯结彩——春节的视觉”(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大过中国年”(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结构丰富,从传统到当代,从日用到设计,从仪式到社交,从看展览到购年货,综合了年文化习俗中方方面面环节,给观众丰富的视觉感受。
这个庞大的展览项目以三个重量级的展览在杭州放了一场贯穿杭城的年文化“大炮仗”。现场,策展人金晓依代表团队对展览做了整体介绍,并表示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为传统年文化回到生活现场,为年文化重建曾经的荣耀和仪式感而努力!在这个传统重建的队伍中,我们,你们,大家,一个都不能少!”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但传统的事物需要现代的转型才能不断地发展与再生。如何将传统中丰富多彩的年俗回到当下,如何让当代的年轻人对“中国年”产生兴趣,将“中国年”过得更有意思,便是此次展览举办的初衷。
“中国年—文化与设计”系列展之“张灯结彩—春节的视觉”(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展区现场)
传统重建
浙江美术馆展区展出的“日用皆道——年的艺术”收集整理了传统“中国年”相关的一些文化样本,通过时空、仪礼、器用、娱戏、馈赠五个板块来呈现,对传统生活年俗中的衣、食、住、行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展示与解读,以便让今天年轻的一代人了解传统中的“中国年”。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展区展出的 “张灯结彩——春节的视觉”,展出了国内五所院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作品。他们从中国人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将中国传统年俗符号进行提炼创新,创作出了一系列的视觉设计、产品设计、视频影像、交互装置等作品,从年轻人对传统理解的崭新视角,搭建出多个代表中国家庭新年俗的体验场景。这个展区展示的是中国当代视觉艺术的原创力与当下高校艺术教育的知识生产力,体现着年俗文化在新时代的多样性。该展区由于校园假期管制的原因,暂时不对外开放,后续将推出线上展厅,并于年后预约开放。
“大过中国年”特展在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余杭瓶窑老街)展区。自然造物以“发现中国民艺之美,复兴中国传统民艺”为品牌理念,从商业逻辑出发,将中国传统民艺传统的部分保留,用现代设计的方法对其进行再设计。通过搭建平台合作、策划展览等方式,把具有传统手工艺基因的文创产品融入商业平台,将中国传统民艺转化为新价值。本展区以“大过中国年”为主题,展出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手工艺进行的田野考察案例与一批新年俗文化产品,反映着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在当今人们生活中的时代现场。
“中国年—文化与设计”系列展之“日用皆道—年的艺术”(浙江美术馆展区现场)
亮点纷呈
将新年的时空内涵进行了解读
“日用皆道——年的艺术”展览的特殊之处在于对于新年在宇宙时序转换过程中的重要的时间内涵进行了重新解读。这成为整个展览的基调和文化基础。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物候是决定时间观念的重要因素,这是农耕社会建立的一种生活模式,由自然,气候而形成的劳作、休养、丰收、祈福的天道逻辑。展览的文化顾问余世存认为:“春节体现了中国先民的一种时空观,春节乃是择时唤醒参赞天地化育万物的节日。”因此,在展览的第一部分便强调时空,将春节放置于特殊的时空节点中,以宇宙和气候为背景,进行解读和阐释。
展览围绕着春节前后的天地阴阳逐渐转换来叙述,冬至是一年至阴转阳的起点,夏至顺时一阴生,冬至顺时一阳生。“时空”展区制作了一个日晷太极投影装置,《周髀算经》等典籍中记载了古代人在正午利用高八尺的杆测量日影的长短,从数据的长短看,从夏至到冬至,每一个节气的晷影长度增加一尺左右,从冬至到夏至,每一个节气的晷影长度减少一尺左右,以此数据画下来便形成了一个太极图的形状。装置使一年的阴阳消长变化变得可视化。
同时展览可分为“日”“夜”两个区域,这也是对于展览强调的阴阳关系的一种回应。日区包括了“时空”“仪礼”“器用”三个板块,这三个板块内容体现了一种秩序、庄严和中正。而“夜”区域则包括了“娱戏”“馈赠”两个板块,这个内容相对活泼,展示了宫灯、泥木布等各类玩具,当代伴手礼等内容,还设立了儿童嬉戏区。
春节前后是中国一年中相对较寒冷的日子。围绕着春节体现的时空阴阳转换,传统中国人在春节举行了各种仪式、礼仪,吃各种温热食物,以确定身体对于天地阴冷的适应。寒在中医中被认为“阴邪”,因此在春节的饮食中多强调饮食养生,譬如一些温热食物来补益身体,抵御寒冷气候对于人体的侵袭。展览通过温习春节文化生活中的节序常识,重申春节的仪式、信仰、禁忌、民俗事象,挖掘其中在现代的生活方式中不断被稀释,淡忘的根源,重申中国年的仪、情、礼、乐,生活情境,促进传统的节俗文化在当代的再生。
“中国年—文化与设计”系列展之“大过中国年”(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展区现场)
对于年俗进行了知识性的梳理
春节在当代的适应性发展,是本展览最重要的话题:春节在当代有何种形式?对于春节的顶层设计如何继承和扬弃传统?新时代的视觉语言是否有超越传统年画、剪纸的力量?伴手礼如何能融入拜年的习俗?仪礼消失后,价值共同体如何建构?春节色彩的发展和突破可能性?围绕着一系列的问题,“张灯结彩:春节的设计”就在传统的基础上,在全国东南西北五个设计院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设计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的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譬如四川美术学院的答案中,充分结合地区的文化,设计了“长桌宴”“杀年猪”“腊肉灯”等内容,将民间工艺和高校的教学进行了结合和再创作。
“日用皆道——年的艺术”展览针对当下中国传统年俗礼仪逐渐被遗忘的情况,对于中国传统年俗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过年相关诗词、过年的传统习俗、过年的食单等内容,为观众提供了一份过年手册,可以参考。春节的习俗背后是对于天地时序变换的反应,是在特殊的时空阶段,获取生命能量的一种方式。譬如“冬至”,从冬至开始的一段时间是节气中的大寒日子,古代人为了消磨寒冷的时光,就有数九的习俗,画“九九消寒图”记载天地和跟农历的岁末时间重合,有农谚说,“大寒大寒,杀猪过年”,因此“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在这除旧迎新的时段,中国人会形成一些生活习惯,比如插芝麻秸杆,希望 “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踩岁”等。春节期间,避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鞭炮呼应天地变换之际的雷声,请客祭祖、祭拜天地等。
线上线下同步推出
据展览总策划之一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介绍,“中国年”在线下基本构架的展览之外,同时也结合了文旅部2021年的“欢乐春节”推出了线上对外展览项目。这个线上展览不仅包含图片或者视频的输出,更是多元的、互动的、参与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基于多渠道新角度与观者进行沟通从而进行研究策划的。展览展品的内容也极具“文旅融合”的特点。美术馆作为“文旅融合”的有效模板,提供一个文创的聚集点,调动全国重要的文创类设计师和五大艺术院校的师生设计以“年”为主题的作品,在浙江美术馆线上展示;而另一端,也希望能够调动“旅游”这个系统来进行观摩和文创的开发,让他们进行链接与推进,把创意落地生产。美术馆作为“文旅融合”中“文”的一个有效点,把“创意”和“展览”作为样品在这个基地和中转站进行汇聚,与“旅”产生有效链接,呈现真正的“文旅融合”。
“中国年——文化与设计”系列展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浙江美术馆
承办: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自然造物
协办(按首字笔画排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设计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支持: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总策划:杭 间、应金飞、吴光荣
文化顾问:余世存
策展人:金晓依、张书雁
展区统筹:金磊、吴佳钰、李计亮、杨景淞、林晶滢、仲文
视觉设计:吴炜晨
空间场景设计:王欣
展览执行:李计亮、黄艳、任晓炜、雪润枝、何柳映、马群、毛徐升、罗骏亮
展品管理:黄艳、马群
文字撰写:金晓依、任晓炜、李计亮、黄艳、杨景淞
公共教育及推广:徐元、雪润枝、刘杨、廖垣、洪子又
策展助理:邹露群、孙磊、叶知一、周舒泓、石京艳、石秀文
公教助理:贾毓秀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