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演化”一词在生物学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其变化是没有方向的,可以由简单到复杂,也可以由复杂到简单,可以如万花筒般千变万化,也可以一成不变。疫情发生以来,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这样的演化。11月27日,“演化——公共的未来”展览在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内的央美廊坊馆举办开幕仪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的总策划张子康认为,从2020年到2021年,演化出了“公共-个体-重回公共”这样一个进程,这既是给予公共空间新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黄杰远《人间乐园-鸟、人以及地质》 2021
策展人陈澈与段少锋为此次展览甄选了来自中国、阿根廷、法国等多个国家的20位/组艺术家,以影像、沉浸式大型装置等形式,展开新的关于公共空间的讨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这一环境下,公共空间如何成为人类共同记忆的载体?公共空间如何恢复往日的生机和功能?在这样一个展览中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01
“演化——公共的未来”在两个维度上形成了对立统一。在参展的作品的媒介上,主要围绕影像艺术与沉浸式艺术展开,无论是哪种媒介,互动性都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这恰是人与空间关系的纽带;在参展艺术家的年龄段上,既有经验丰富的成熟艺术家,也有对网络公共空间具有探索性的青年艺术家及艺术小组,他们以不同时代的文化认知,呈现一系列讨论公共边界、视觉权力、虚拟身份等前沿议题的艺术作品。
斯奥·特安达菲利蒂斯《那种不知道的感觉》 2020
疫情所带来的改变,不仅是生活方式上的变化,还有对于公共空间边界的转变。曾经,公共空间必须是一个物理空间,人们在里面工作、学习、社交、娱乐,疫情后公共空间转为网络世界,而重启后公共空间的边界被打破,预示着未来在发生新的演化。当艺术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号,一系列牵引记忆却又发人深省的作品便诞生了。
苏新平《行走的人》 2021
展览作品分布在户外空间和展厅内。5米高的苏新平雕塑《行走的人》矗立在户外广场上,三个头发飞扬的男人大踏步行走,组成如旋转木马般的循环形态,匆忙却漫无目的,正如现今很多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这件作品缘起于苏新平2010年的油画《奔波的人》,当平面作品变为立体作品,并最终成为公共空间中的一部分,恰是以材料重新建立人与空间关系的重要一环。
隋建国《云中花园-手迹3#》 2013-2017
隋建国、李丰《寻找创世遗迹 》 2019
进入室内大厅,隋建国6米高的作品《云中花园-手迹3#》放置在展厅入口处。一直以来,隋建国将自己双手捏握而成的泥塑与石膏原型进行3D数字技术扫描,然后将这些NFT数据储存在数字云盘上。艺术家为我们打造了一个来自虚拟数据世界的雕塑剧场,这个剧场向人们展示:如果脑机接口能够将人链接到云储存空间里边,我们可能会看到这些NFT文件如同花儿朵朵,悬浮在空中。
刘建华《聚核》 2012-2018
刘建华作品《聚核》是展厅内第一件作品,艺术家在景德镇烧制的瓷片如天女散花般从空中垂落,并没有具体的形态和意义。当它们以这种不受束缚、自由的状态存在之时,空间便有了新的意义,作品也为空间形成了新的秩序。
贾樟柯《来访》 2020
随后铺陈开的影像作品,则那么“自由”。贾樟柯的短片《来访》以及节选自徐冰的电影《蜻蜓之眼》的短片,颇具现实主义意味。《来访》拍摄于2020年疫情爆发期间,一名戴着口罩的男子登门拜访另一名男子(贾樟柯饰),商讨一个建筑项目,二人都必须遵守严格的防疫措施,包括体温检查、不握手、使用消毒洗手液等。
徐冰《蜻蜓之眼》 2018
创作于2018年的《蜻蜓之眼》,采用特殊的“采样”方式,将公共渠道的监控画面剪辑成一部电影,成为“影史上首部没有摄影师,又没有演员的剧情长片”,通过公共渠道的素材来揭示私密情感的脆弱性与当代生活处境的焦虑与不安。有趣的是,在制作《蜻蜓之眼》时,徐冰就电影的相关事宜与贾樟柯有过交流,此次是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同时在一个展览中呈现。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烟火(风扇)》 2016
多次进入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的泰国艺术家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带来了全息投影的作品《烟火(风扇)》。故事从一束燃烧的火焰中诞生,这是电影最初始的形式。这部作品是阿彼察邦在泰国清迈湄林的“家”的折射,在这个家庭洞穴中,热量既给人舒适感又具有威胁性。
葛宇路《吹往北京的风》 2019
此次展览中最长的一部影片是葛宇路的《吹往北京的风》,时长达到28小时48分19秒。此前安迪·沃霍尔著名的长片《帝国大厦》也不过8个小时。一度以虚构的“葛宇路”成为公众人物的葛宇路,每次都能带来惊喜,他用自身对公共空间进行介入和思考,企图从中制作新的动态关系。因为生活的原因艺术家需要给女朋友寄一封信,但他希望让风帮他送这封信,穿越他俩生活的城市,吹到她的手中。《吹往北京的风》便记录了这一过程。
02
在信息数字化和网络社会化快速前行的今天,公共艺术也因此有了更加丰富和复杂的呈现方式。透过密集的媒体网络传播,加速了一个新的虚拟世界的诞生。此次展出的很多影像作品便基于数字技术而生发。
曹斐《人民城寨的诞生》 2009
曹斐2009年的作品《人民城寨的诞生》是一个建造在“第二人生”游戏平台上,浓缩了几乎所有中国当代城市特征的虚拟城市。艺术家通过对城市空间进行游戏化的改造,结合中国现实的符号过剩,构建出一系列自相矛盾而又相互整合、同时散布极度娱乐和集体意识的画境。该项目也被视为后网络艺术的开端之作。
武子杨《美西去了哪里》 2020
(左)屏幕间作品(右)武子杨作品
在新一代艺术家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是一种普遍手法。武子杨用彩色数字有声视频制作了一部11集的视频作品《美西去了哪里》,该片讲述了主人公“美西”在疫情中的境遇,以此讨论疫情之下旧有社群结构的奔溃,“去-集体化”新共同体的产生。
赤金(刘嘉颖)《赤金美术馆》 2020-2021
赤金(刘嘉颖)的作品《赤金美术馆》则建立了一个新的虚拟世界。“赤金”是一座建造于Cryptovoxels里的虚拟美术馆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使用数字货币进行买卖土地、创造建筑、举办派对、拍卖和展示艺术作品。多人在线的属性赋予这个虚拟空间变化、强调社群公众参与的复杂属性。
缪晓春《无始无终》 2011-2012
平面游击《平面游击:起来!数字失神者》 2020
尽管虚拟世界的天马行空让人耳目一新,但可以亲手触碰、感知的物理空间的实体,始终是人与空间之间最容易迸发出火花的元素。这个展览可谓集合了国内外沉浸式物理空间的主力艺术家,开幕之时便有多图刷爆朋友圈。
宋冬《一刻》 2021
宋冬2021年新作《一刻》,艺术家将空间的六面布满镜子,其中放置一艘四分之一的船,由于镜子的反射,被反射成一艘整船,并且在不断的反射中,如同很多船在水底空间。延续此前的创作线索,船是由日常的物品构成的,并有收集来的不同的灯具形成万家灯火。这是一个共济共思的空间,是实与虚共融的空间,也是艺术家在疫情时期的思考。
03
展览中也不乏此前在国内外美术馆展出的“网红”作品。曾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雷安德罗·埃利希作品《反射港湾》,艺术家用完全坚实的物品来制造映像的错觉,这些船漂浮在并不存在的深色水面上,受暗处的机械系统控制,微微地(也是人为地)晃动着,像是夜晚的港口随微风摇曳的倒影。
雷安德罗·埃利希《反射港湾》 2014
曾经在上海展出的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作品《变奏》,此次为廊坊的展览特别进行了场地订制呈现。400多个白色瓷碗漂浮在3个直径不同的圆形水池表面,每个水池中都藏有一个泵,可以产生温和的水流。碗轻轻碰撞在一起时,会发出柔和的响声,令人进入一种别样的停滞和冥想状态。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变奏(廊坊)》 2021
“公共-个体-重回公共”带来的语境变化,深刻影响着未来的走向。重回公共,并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走向新的公共形态,其中不乏看到个人与公共的叠加效应。如果说之前的公共是具有普世意义的,那么现在公共则更加凸显个人价值的存在,个人也可能成为公共空间的载体。尤其在网络空间中,一切皆有可能。
冯梦波《你就是我的明星》 2019
冯梦波作品《你就是我的明星》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卡拉OK包房,包房供观众随意使用。玻璃窗上特制的单向反射膜可以清晰地投射卡拉OK视频,演唱中的观众和视频内容融为一体,亦真亦幻,此刻“你就是我的明星”。博伊斯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而现在,人人都可以有更多可能性,而这也是新的公共空间存在的价值。
04
同期开幕的由李振华担任策展的“邬建安个展:是海,是沙丘”,则在1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构建了一个饱含奇幻与神秘的能量场。
“邬建安 个展:是海,是沙丘”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廊坊馆现场 2021
© 王子耕 - Pills Architects
邬建安的几组大型作品,从始于铅笔线描转向牛皮雕刻的代表性作品《九重天》,到运用黄铜镂刻语言对剪纸作品进行“再创造”的《白日梦的森林》;从“跨界”艺术实验——由10件仿真动物标本组成的装置艺术作品《征兆》,到映照人与自然关系的《人造物》和《兽笔》;从用象征的句法扎起文化基因“巨人”的《大身体》,到以营造空间和环境的方式将近四百个单体作品组成巨型矩阵的《素色的面孔》。
“邬建安 个展:是海,是沙丘”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廊坊馆现场 2021
© 王子耕 - Pills Architects
邬建安创作中对新旧交融、图像转绎和材料衍化的不懈探索,以空间序列为线索徐徐展开,呈现另一种对于公共空间的表达。
文字|顾博、Andrew
监制|顾博
图片|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廊坊馆
往期阅读
华辰20周年秋拍“重温时代经典”,精选自现当代艺术夜场里的扛鼎之作 | 艺术栗子
叮咚!2021年第一波收官展来袭、大都会博物馆归还三件文物、北京永乐秋拍启动 | 晚安栗子
联系我们
商务微信|artchestnut001
商务邮箱|artchestnut@126.com
《艺术栗子》媒体矩阵
人民日报 澎湃 今日头条 网易
腾讯 百度新闻 艺术头条 微博 搜狐
抖音 小红书 bilibili 视频号
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