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向前看,向后看

  李晓柱是比较本色的实力派画家,所谓本色是指他的艺术和他的内心生活的变化之间有着吻合的对应关系,他的作品在不同时期的转化和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尝试,始终以忠实自己心灵的方式,不断在超越自己,突破自己,随着自己思想的变化和文化情境的变化,不断地在寻找最佳表达,使一种艺术语言在新的历史情境中拓展新的可能性。
 
李晓柱的早期代表作《欢乐的果园》,是在体验与理解的基础上对乡村生活的提炼与概括,在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上引起关注和反响。我以为其超越了一般学院意义上的写生和表现,而进入到象征与表现的精神空间。如此众多的村民聚集果园,欢度节日一般,舞着乐着,一首浪漫的乐章,一个诗化的农家生活情景,一股清新欢快的田园气息,一种顽强乐观的生命感,扑面而来。满构图,其中点、线、面的构成、组合、排列、穿插,匠心独运。又尤其人物造型简洁明快,曲尽其妙地表现对象的形体、动态、轮廓和精神,在灵动有序的变奏中,产生丰富的变化。它们令我想起北方的剪纸、皮影和年画。这就有意思了。借用民俗艺术,不仅扩大了图式来源,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一种趣味的来源,把我们喜闻乐见的样式引入国画,给当代中国画赋予了一个无须仰望的平民视点。将学院派的良好素养和某种民间的、传统的趣味结合起来,这种结合,能够有效地传达出某种东方意蕴和民族气息。
 
也在三十岁左右,一批以家乡白洋淀风物风情为主题的作品陆续出来,形成了这一时期李晓柱鲜明的风情绘画风格。如果我们仅从李晓柱表现的风情类生活题材,就认为李晓柱是一位坚守乡土的画家,那就会忽视了李晓柱艺术中的复杂性和现代感。事实上,在此期间,他兼习对水墨材料的实验,尝试着用自由的水墨形式抒发性灵,在造型上抛开自然形体的模式,强调人物本身的内在气质,特别是水墨对情感表达的强大力量,追求一种画面的气势、力度与个人情感和现代意识的全面融合。李晓柱绘画艺术的不断精进,正是源于他自身艺术探索中对中国画审美创造力的一种新挖掘。他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探索中国画特有的、符合民族审美经验的美,是一种基于文化上的自觉。
 
在这个新旧杂陈、城乡共处的特殊时代,九届美展之后,李晓柱绘画的视角亦随社会的变革由乡村转向都市,以介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边缘人的精神状态为主题,《自在的天空》、《守望天堂》、《欢乐园》等系列作品,单从名字上即可见出对精神家园的守望,表达了他的文化心理和审美理想。“商品经济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同时也造成人们情感的失落,喧嚣的生活与内心的孤寂令当下人群找不到心灵的家园。……生命的存在意义、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让我们迷茫、困惑,当我们面对这种生存状态进行反思的时候,我们警醒失去了太多的高尚与从容。”(李晓柱语)这是敏感的心灵在时代发展和中西文化的冲击下对当代人和社会的关注,是一个走向城市的人对生存空间、情感的无所寄托做的深层的思考。酣畅淋漓的笔墨,令人震撼的气势,表情夸张的人物形象,超越时空的场景,批判现实主义和理想浪漫主义的气息,对真诚淳朴精神的表现,使作品带有极强的精神性。
 
从浪漫到平实,李晓柱的艺术中蕴含着当代知识分子最为珍惜的人文主义传统,即对人的生存、人的尊严、人的发展的基本关怀,其作品正是当代人存在的证明。“一切艺术的本质自在地在于它们‘把人表现给人’。从这里艺术才能变为自律的现象。艺术的任务不再是表现自然理想,而是人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世界内自我相遇。”(伽达默尔语)。共同体验人生的艰难曲折,他画身边熟悉的、近距离的人们,既不粉饰现实,也不丑化现实,而是在直面人生的基础上,透视人性深处的丰富,感受人类生命的顽强,品味平凡人生的温暖。李晓柱在绘画发展的不同时期,皆有自己不同的创作主题,同时随着主题的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笔墨样式。
 
作为一个人物画家,不仅要有对形象的高度把握能力,使之生动传神,更要有贴切的经得起品鉴的笔墨语言。人物画之所以更特殊是因为它不仅需要笔精墨妙,更要有经得起推敲的形象这样一个全套的审美程序。李晓柱的乡土人物画,属于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写意性演化,稍稍做了一些变形处理,妥当地解决了笔墨与造型的关系、写形与写神的关系,特别是对人性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地挖掘。用主体性的写实语言,捕捉人物瞬间的动作,刻画一个场景,体会人物所蕴含的精神活动。画风朴厚坚实,流畅柔韧的线条和润泽的墨色,表现对象的形体、质感、运动感和空间感。其笔下人物自然生动,不造作,不矫情,甚或诙谐的、轻松的,具有一种质朴的情感和浓醇的生活气息。他不需要刻意到农村中去,到市井中去,不是外来的移植和城里人的猎奇与矫饰,无论生活在哪里,他的所思所想,源于早年乡村生活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他骨子里热爱这些朴素的东西。
 
文艺不是鸡蛋和蔬菜,越新鲜越好。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于当代绘画的关注,李晓柱将自己的作品放在一个逻辑的历史文脉中来加以考虑。“一是学法,二是修身。”近些年,他回归到古典之美中去,坚守与一个民族文化与永恒性的价值有关联的精神文脉中去。
 
被古典形态的绘画已经耕耘了若干年的辽阔田野,依然土地肥沃,蕴藏着一股经久不衰的地力。尽管许多人不再去看那片田野了,但这片田野依然在阳光下默默无声地呈示着自己的一派丰饶。儒学、老庄和禅学在现代社会里的机遇,也不是历史的简单的重复,总应该把握到这些传统精神的现代表现和现代品格,它们是中国画现代形态的精神支柱。李晓柱一改往日的彩墨创作,而醉心于具有典型文人画气息的高士侍女图,已全然有别于他前期创作的格局气象。我把它们冠之以“新文人画”的这一幅幅温厚静逸的写意人物画,直取人物的形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如庄子之“游”,同其“逍遥”一样,是不受外物约束而在精神世界中达到的随心所欲的境界,是精神和意志的自由,是自得其乐的自适性自由。此等绝对自由,方能寻回人所失去的自由和尊严,予我们一种恬淡的率真、自然、高迈之感受,亦令我感受昔日之风神萧朗的魏晋风度,充满个体意识和人本主义精神气质,我们看到了一个净化澄明的心灵和无尘的世界,一种超然物外的神思让我们体会到天辽地阔和生命之大自在。李晓柱在图式中巧妙地将传统山水、花鸟画与人物画融为一体,并自如地培育属于自家的话语体系。画面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贯穿洋溢,弥漫着清逸而循环灵动的气脉,有跳跃的激情。
 
以笔立骨,以线为主,他笔下的线,柔韧并重,波折有致,辅以墨色的气象、韵致、层次的变化,使线、墨、色在互运中体现出各自独立的审美价值与意义。它们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在从容自然中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节奏和韵律,在率性与法度中取得平衡与统一,富于酣畅氤氲的美感。老实说,我个人最看好这些画。顺带说一句,晓柱的为人我同样欣赏。
 
当一个国画家向后看的时候,他的国画是有标准、有谱系、有师承、有传统的。好和不好,一目了然。当他在向前看的时候,往往可能没有标准,因为新的标准尚在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在鼓励画家向前看的同时,必须承认,向后看往往更不容易,它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只要走在传统的路上,有的是日积月累的功课,皓首穷经式的参悟。深入体认传统,然后赋予作品更多的新意与时代感。向后看是为了更好地向前看。李晓柱说:“我们之所以走进传统,是为了完成中国画今天新的传统。”
 

作者:阿一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