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一个架上绘画受到冲击与怀疑的年代,李向明对于油画艺术的执著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如果追问他对绘画艺术的态度,可以说他已经超越了世俗功名的阶段,绘画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风格,一种技巧,更多地是一种文化身份的确认,一种生活方式与人格磨砺。为此,他可以舍弃安逸与舒适,在北京昌平的上苑画家村展开自己自由多彩的读书与绘画生活。他的举动使我想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田园理想,那是一种安于物质贫困追求精神超越的文人精神,这使他在中国当代油画家群体中,具有了一种独立特行的气质。
在《走近世纪末的架上绘画》一文中,李向明将自己对于绘画的态度表露无遗。他认为,对绘画本身而言,无论学院还是民间,传统还是反传统,这些区分并不具有实质性,因为他相信,艺术永远都无法摆脱其“游戏性”的原始特质,而游戏的全部意义则在于记录和展现人类的智慧、才能和对精神需求的愉悦。他尤其强调,艺术是生命的累积,必须要展现生命的灵性,而不只是“复制”人类已有的经验,对于传统,正确的态度应是将其作为资源,最终转换为铸造自我的文化底蕴。
李向明出生于邯郸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之地,然而,这方水土对于从事油画创作的他,并不能提供多少传统。不过,河北因武强年画、杨柳青年画而素有“年画之乡”的美誉;我国北方最大的制陶民窑——磁州窑特有的手绘铁锈花艺术远近闻名,而如何将这种民艺传统转化为当代艺术的特质,正是他一直苦苦思考并探索的问题。(特别是武强)年画的线性造型体系,成为他挥之不去并有意取法的“预成图式”;民窑艺人那种自由挥洒、信手拈来的绘制方式也成为他割舍不下的本土情结,而乔晓光、费正等从河北走出去或在河北从事艺术活动的画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也与他的努力相呼应、相激励。
为艺之初,李向明走的便是一条与学院派相迥异的荆棘之路——探索西方现代艺术形式的中国本土化。在初步形成个人风格的80年代,他所醉心的毕加索、保罗•克利等的变形方式,不仅代表一种与苏化模式相异质的造型语言与技术,也代表着一种对生命内在张力的探求,而且更代表着一种思想解放的姿态。这一时期他的一些黑白画,如《男人释》、《女人释》、《欲望的释放》、《欲逃者》、《狰狞的空间》、《不安的瞬间》、《空间的构造》等,或是着力传递弗洛伊德所谓的“力比多”情结,或是表达一种在性的遮蔽与张扬之间的挣扎,或是以线条构造一个非现实的冥想空间……显然,他所强调的是形式美,风格化,而并不斤斤于物象的是与非,客观的形象已不再是他关注的焦点,真正主宰他画面的是情绪、欲望、空间等潜隐的或内在的品格。在某种意义上,李向明在中国油画家中较早注意到“似与不似之间”这种中国意象的表达,从而具有了某种中国传统文入画超越具象表达,着眼于“畅神”“养心”的精神境界。
早在80年代初,他就与张义春、周蝶慧等同道组织成立了邯郸油画艺术研究会,为推动河北油画的现代化摇旗呐喊。不过,在逐渐强化对以年画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的取法过程中,李向明却非常明确,自己并不志在成为油画中的民间艺术家,使作品沦为以外表炫目的新民艺,而是注重本土样式的精神本质与当代审美趋向间的相互关系,发掘其精神与文化内涵,留意于旧样式与新时代之间艺术关系的转换。这表现在绘画上就是,虽然他的风格有一种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但在不同系列的作品之间,绘画语言的嬗递却是清晰可辨。从他早年的作品中,能够明确看出毕加索、马蒂斯等现代艺术大师的痕迹:90年代中后期,则是表现主义与抽象表现主义的成分逐渐增大,强化了色彩的律动,并注重用笔用线的审美趣味,《感知》系列、《夏日的女裸》系列等,已经逐步摆脱了形象的束缚,而走向了意象化: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静默的崇高》、《金色的记忆》、《山水解读》、《意志图形》、《符号的东方•山水封存》、《书写之维》系列等作品,画面更趋纯粹,更注重构成意识,其间书法、民间年画等中国文化符号隐然可辨,但已是形色游走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个人主观意象,是非物质的精神世界和内省体验的世界。
李向明是个喜欢读书的人,也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因此,他的画面上常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对世界和艺术的独特理解。令人高兴的是,他没有“因文害义”,即由于过分沉溺于思想的深刻和粘滞于语言的表达而忽略视觉的直接感受。他对于油画色彩语言的调性和平面形式的结构有着特殊的敏感。在他的画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日益走向用具有普遍意味的抽象语言取代个体特殊的写实语言。我们从西方艺术在近代的衍变可以看出,抽象的意义在于令观者在观看的过程中,逐渐抛弃对客观物象的关注,而专注于线条与色彩抽象趣味的独立审美价值。而李向明的作品,就是研究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如何将抽象艺术这种非学院传授的艺术形式进行视觉表达,通过弱化空间感与深度感,将平面的分割构成加以夸张,突出色彩的力度与冲击力,从而构造出一个“艺术的空间”。在李向明的作品中,形式的结构并没有成为画面的主体而抽空其人文内涵,在他的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在色彩纵横的原野上,他那行走自如而又曲折多变的线条,折射出了一个中国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使李向明的绘画在有序与无序之间获得了诗意的表达,并且反射出灵性的光辉。
在对自我不断的否定与超越中,李向明日益成熟地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与当代审美趣味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富于中国意味与东方精神的当代艺术,而其价值,正如康拉德•费德勒所言:“艺术品必定取代自然的位置。只有这时我们才会停止用自然的方式观看艺术,并服从于告诉我们怎样观看自然的艺术”。
2005年4月8日
作者:殷双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