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9-24 09:00
观众正在民艺博物馆内参观江南民间窗格。 记者 李忠 摄
在江南传统乡村,人们以丝麻为衣,茶米为食,竹陶为用,林泉为居,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江南生活,映照着国人对诗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中国美院民艺馆新近开馆,首展“天工开物——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展出了来自民间的100把座椅、100扇窗格及100件日用器具,通过这些日常用度的质朴器物,体味手工的温度,以及深烙其中的隽永哲思,梦里水乡的恬淡生活是否再现眼前?
“百椅百态”:端坐在“一棵树”上又如何?
其实,国人早先席地而坐,到了唐代凳、椅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用坐具,至今也就一千多年的历史。
垂足而坐,比盘腿而坐舒服,况且背后还有依靠呢!当然,高足坐具还有诸般的好,如改变坐席上分案而食的习惯,还养成华族围桌团聚的共食生活习俗。
既然是民艺,亲民当是主旨。馆中这一百件椅子,多是明清以来的实用坐具,供寻常人家日常生活、劳作、休憩玩耍之用。就说说其中一些古奇有趣的椅子吧。其中就有插秧用的独腿拔秧凳,可谓构思独特,足见制作匠人的良苦用心:将平日家中坐具移至田间插秧之用,易用易上手,在田间移动也方便,重要的是可减轻村民劳作之累。还有乡土圈椅,将圈椅嫁接到百姓日用竹椅上,以朴拙完成了一次小传统对大传统的快意颠覆。而钱箱椅,在座位上开了一个小孔,可向里面投钱,还必须用特制的钥匙才能打开呢!在这里,你也可以找到些许童年的回忆,一张高脚儿童椅,还带着西洋味的,正是清末西风东渐而来的结果。
当然,也有更具雅趣的椅子,如清中期的一张“卷草纹浮雕南官帽椅”,细腻温润,其扶手微抱,椅脚微张,一些隐秘部件含蓄地藏在榫卯之间,细细品味,雅意尽显。在选材上,据说一张好的南方官帽椅,多达四十二个组件构成,而每一组件均需“解自同一段木”,如此一来,一张官帽椅,岂不是一棵可以坐的树了?
“格物之知”:敞亮那扇心中的窗
为了安全和舒适,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但还是需要开一个窗。窗,正是我们居于家中,与外界自然互动的关口。
刘熙在《释名》中这样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在江南乡村,窗对于建筑的意义就像眼睛对于人一样重要。造园借景,透过一扇窗,借来山水木石,让室内也沾染天然生趣。“窗含西岭千秋雪”,推窗远望,或借窗凝视,多少故事和画意在其中?而在过去,那些传统道德伦理规范下的女性,被门锁住了步伐,可她们还有窗,能得到开放的一片天空,满足她们对广阔世界的憧憬和好奇。
对传统江南乡村建筑,其主人对窗的审美一个需求就是,窗必须是一幅画,要求窗框是画框,这样看出去风景才是一幅完美的画。所以,在这100扇形态各异的窗中,可以窥见匠人竭力将窗装饰美化,方、圆、二方、四方等待构成方式,讲究形式之美;万字纹等经典纹样,充满节奏和韵律的“数理之美”;蝙蝠、蝴蝶、如意等祥瑞之物,传递着民众生活之美。
在制作窗格之时,古人告诉我们,“须顺木之性,伤戕易坏,简斯可继,繁则难久”,这些闪烁着智慧思想的认知,至今依然让我们深思和学习。
“日用即道”:读出昔日江南生活片段
大哲学家王守仁本有“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的思想,后来哲学家王艮进一步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隐匿于日常之中的民艺,可以看出哪些审美情趣、人际交往和社会情态?这里的100件衣食用居,或贮藏器,或餐具,或寝具,或工具,都是家中之老物,实用,简朴,与王艮的“避繁趋简”的思想颇为一致。
其中,最为显眼的当是那叫做“鹅桶”的了。其为民国一木质桶,鹅头弯曲向内,可当提手,桶沿有鹅翅两片突起,似在扇动。说这桶,可以用之洗衣,也可做泡脚之用,颇有趣味。古时,尚无保温盒或微波炉,但她们有黑漆三层描金竹编食篮,光这名字就“亮瞎”今人的眼睛,倘一位当代淑女,手提这样一个篮子,将温热含香的饭菜送到夫君手上,这将是怎样一幅温情画面?
展览中,这些“馈赠之器”、“闺阁之器”、“礼俗之器”,形态各异,看似平凡,却已非当下一般意义的日用品了,但细细观之抚之,却也读得出些许昔日江南乡村生活的历史片段来。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对“手工艺”的肯定和大赞,具有超越时代的远见。在当下越来越多的虚拟生活中,我们反而怀念那些古朴的手工制作,渴望体验那些可以触摸的世界。“日用即道”,仍然是现代生活哲学的一个智慧选择。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陈友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