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展览推荐】苏新平个展“有仪式的风景”:新旧作品的隔空对话

2015-10-16 07:03

“有仪式的风景”苏新平作品个展

“有仪式的风景”苏新平作品个展

6

广东美术馆

已结束 2.3万+

海报

“有仪式的风景”展览海报

  编者按:“我的画是没完没了的,签了名还可以继续画,很多作品在展览之后还会继续画,永远没有完成这一说。”苏新平的创作是一种对自己经历的记录,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每个当下都是在变动的,因此苏新平的很多作品都没有“完成”的概念。包括2015年10月18日即将开幕的新个展“有仪式的风景”中,苏新平特地为此次展览创作的一幅最新铅笔画作品《荒原》也是一幅没有“完成”的作品。在此次展览中,将艺术家在不同“当下”所创作的作品——早期版画作品与近期风景作品穿插在一起展示,在新旧作品的隔空对话中,体现出艺术家现在时间中的“我”与过去时间中“我”的循环往复的对话。

  【小幅石版画与巨幅风景 新旧作品的隔空对话】

1990 对话 50x65cm 石版

1990 对话 50x65cm 石版

  本次展览将展出苏新平早年的小幅石版画与近期的巨幅风景画、影像作品、草图甚至绘画过程中遗弃的擦笔纸团,其中有一部分创作于2011年的一系列纸本铅笔画是第一次展出,另外还有一部分“未完成”的画,通过这些“未完成”的画呈现出艺术家实验过程的“痕迹”。这些早期作品与近期作品穿插排列展示,作品创作的线性时间将被打乱,形成苏新平新旧作品的隔空对话。

1986 牧童  29×40cm 石版

1986 牧童 29×40cm 石版

荒原 280×1120cm 纸上铅笔 2015

荒原 280×1120cm 纸上铅笔 2015

  在苏新平早期的版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笔下有一种“仪式中的人”:牧民与牲畜、躁动不安的人群,甚至一个手势,在他的画笔下被定格,形成一种仪式,这种历史与记忆的冲突被他带入到超历史的风景之中,使风景也具有了这种人般的仪式感。将作者的早期版画作品与近期风景作品一起展示,也体现出艺术家的“个人时间”与“历史时间”的关系:不仅体现为内在与外在的抗争,还体现为现在时间中的“我”与过去时间中“我”的循环往复的对话。

1992 宁静的小镇之七(寂静的小镇之七) 52×71cm 石版

1992 宁静的小镇之七(寂静的小镇之七) 52×71cm 石版

  【苏新平:从没完没了画石版到“没完没了”的风景画】

  在中国当代艺术界,苏新平是很特殊的艺术家,他版画出身,但活跃于油画创作,既是学院艺术的代表,也是前卫艺术的先锋;他的身上具有很强的双重性,正是这种双重性使他能够深入其中,于学院和前卫,潮流与个体,东西方文化碰撞之间,探索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以及当代和传统的艺术关系,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艺术之路。

  早期的石版画 从早到晚一画就是十多年

1988 大荒原  51×64cm 石版

1988 大荒原 51×64cm 石版

  苏新平1986年考入中央美院,在那里他被上一届同学的石版画所吸引,但自己的专业是木刻,于是偷偷借了一块石板开始画,后来转入石版工作室学习。从此每天从早到晚,一画就是十多年。1988年,由高名潞策划的中国当代艺术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中,苏新平《大荒原》也被选中展出。1991年苏新平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首个个展,199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展。这两个展览的举办标志着他步入艺术界的开始,紧接着香港、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地的画廊和美术馆先后邀请她举办个人展览,并且有许多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艺术机构收藏。

1989 躺着的男人与远去的白马  62×50.5cm  石版 -2

1989 躺着的男人与远去的白马 62×50.5cm 石版 -2

  在苏新平的石版画中,透露出宽阔、宁静的气息,这跟他在内蒙古长大的经历分不开,那些有着让人感觉美好的草原画面,其实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就如作者画的许多有关牛、羊、马的题材,都与作者在当兵期间的一段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一样,他的石版画并不只是描摹自然,而多是借用蒙古民族和草原风貌符号表达作者个人对于现代生活的内心感受和精神诉求,作品透过光影与笔触渗透出作者的成长经历。

1995年 中央美院石版工作室

1995年 苏新平在中央美院石版工作室

  在苏新平自己回想起来当初从早到晚创作版画的执着劲多少有些傻,不过今天看来那时候的状态才是艺术家应有的状态。“当初对待艺术的态度确实够真诚的,几乎没有利益诉求。真正让人感到有趣和幸福的是纯粹的艺术创作,对这种理念和表达方法的追求。我画的少数民族题材不仅仅表现蒙古民族的生存状态,更多融入了个人心理因素。我想大家之所以对我的版画作品感兴趣,原因就在于不同于以往所看到的那些外在的呈现,更多的是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和质朴表达。”正因为这样的用心,那些早期创作的版画作品在今天的评价度依然很高。

  没有“完成”的风景画 我的画总是没完没了的

《欲望之海9号》

《欲望之海9号》

  1993年至1994年期间,苏新平为了出席在美国三个城市的三个个展,在纽约住了半年。在这半年时间里,他接触到了许多当代艺术作品,也曾因看到听到的太多而迷失方向,但在看与想的反复中他对当代的艺术有了认识,发现当代艺术与自己的精神诉求有很强的共鸣,经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追问逐渐有了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回国以后逐渐搁置了草原主题和石版画语言探索,开始新的作品创作。从1994年回国后开始到2006年前后,苏新平先后完成了《欲望之海》和《干杯》等系列作品。《欲望之海》系列表达的是对物质追逐的集体无意识的状态,而《干杯》系列同样是带有批判现实之意,不同的是方式有所转换。大面积红色的应用既有着中国人集体记忆的指涉,也有烘托气氛的考虑。这两个系列延续了十多年,完成了近百幅作品。

2011 风景2012手稿 20.3x48cm 纸本铅笔

2011 风景2012手稿 20.3x48cm 纸本铅笔

  自2007年开始他尝试的新的绘画语言,更加突出超现实的内心感受,用油画、丙烯材料创作了大幅“风景”系列作品,并引起业界的关注。如果说,他的早期作品是站在都市的角度回望草原,现在的他则是在反思急剧变化的城市化进程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期间也包括了艺术家对自我的一种反省和追问。

2014 八个东西11号 300x200cm 布面油画

2014 八个东西11号 300x200cm 布面油画

  在艺术家看来艺术语言的独特性来自于日常状态的体验与感受,虽然这个过程中充满着纠结和不确定因素,却也提供了许多可能性。所以我的作品没有完成的概念,总是处于过程中,随时可以停下来作为完整的作品来对待,也可以随时继续画下去。比如这次展出的“八个东西”系列在2014年就曾在南京、今日美术馆展、北京多次展出过,而每一次展览结束后都会再接着画,这一件作品在每个展览中都不同。这对作者来讲获得了无限伸展和想象的空间。

荒原 局部

荒原(局部) 纸上铅笔 2015

  在这次展览中苏新平的最新作品《荒原》也是一幅没有“完成”的作品。这件作品从一月份就开始,由几百张小的排线稿组成,每一张都是自己觉得画的满意才贴上,现在已经拼成一个大作品,而且作品依然具有延展性,最后还可以是一千张,这个作品是没完没了的,没有结束的时候。

  【苏新平:创作是一种对自己经历的记录】

2014 肖像2014 330×240cm 纸本色粉

2014 肖像2014 330×240cm 纸本色粉

  对于苏新平,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黄专认为,在苏新平的画面中,风景既是恒常的又是变动不居的。在他的近作中,由素描拼贴组成的巨幅风景尤其体现了这种辩证性,那些由微妙的小幅素描组合而成的巨幅风景是对时间多重性的一种借喻。也或许也体现了艺术家对每一个当下状态的记录。通过本次展览中的“未完成”的画面、影像、草图甚至绘画过程中遗弃的擦笔纸团来展示这种自动性的实验过程的“痕迹”,在这里,时间也不再是作为一种仪式而是作为一种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绵延”,而这组作品也预示着苏新平艺术不可预知的未来。

2015 无题1号 330×320cm 纸本色粉

2015 无题1号 330×320cm 纸本色粉

  苏新平的创作可以看作是一种对自己经历的记录。在艺术家自己看来,自己永远在过程当中,通过具体的作品来呈现日常的所思所想,没有利益因素,只是因为作为艺术家,通过作品来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包括本次展出的“风景”系列作品,在苏新平看来,风景也能隐喻社会。“我”也是在社会中具有普遍性的一员,笔下的风景也充满了意识形态,充满了诸多层面的意义,每个人会根据现实的状况和自己的阅历来解读不同层次的含义。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吴建荣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