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劳森伯格大型展览 从“在中国”到“再回中国”

2016-06-09 09:59

“劳森伯格在中国”艺术展

“劳森伯格在中国”艺术展

6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已结束 3.2万+

“劳森伯格在中国”展览海报

  【编者按】1985年底,彼时正在进行全球巡回展的劳森伯格将他的拼贴作品带到中国,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和西藏展览馆展出,“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一度被视为对中国当代艺术影响最大的展览之一。不仅对中国艺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还促进了'85美术新潮的发展,影响了包括黄永砯、应天齐等在内的多位艺术家,尤其在装置作品和拼贴绘画方面。时隔31年,劳森伯格的作品再次来到中国,并将于2016年6月12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展出其难得一见的传奇式作品《四分之一英里画作》,这件作品以其巨大的规模追溯了劳森伯格不同时期的创作实践及经验。

  【1985年,人们在劳森伯格作品展上看到了什么?】

1985年于中国举办的“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展览图录内页。

  1985年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85美术新潮开始引进西方现代艺术,开启了中心文明发展的大门,劳森伯格作品展无疑是让当时已经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中国当代艺术界对西方先锋观念有了切身的体验,从而影响了一大批后来成名的艺术家。

1985年,中国艺术家徐冰在中国美术馆参观“劳森伯格作品国际巡回展”。Photo courtesy Xu Bing Studio Inc.

  这是美国近五十年来的当代艺术第一次与中国观众直面接触。1985年11月18日,劳森伯格的47件集合了油彩、布料、报纸、照片、动物标本等混合拼贴作品即他的“综合绘画(combines)”挂满中国美术馆三间大厅,在展览的3周多的时间里,吸引了超过30万人次的观众。批评家栗宪庭曾在2008年撰文回忆那次展览:“来参观展览的艺术家把展厅挤得满满的,而且整个展览期间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虽不能说空前绝后,但在我的记忆里也是中国美术馆少有的盛况。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在经历了70多年的写实主义审美教育之后,劳森柏的个展确实给中国艺术界带来一次不小的地震。”艺术评论家鲁明军认为这次展览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此前国内对于西方当代艺术的认识更多来自画册,但是这个展览至少让不少新潮美术运动的参与者和旁观者对于当代艺术的现场都有了一次切身的体验,而不再止于文本或道听途说。”

《字母组合》(Monogram)1959

  劳森伯格可以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早年就学于美国黑山学院,开始接受达达主义的观念,并在二十世纪50年代抽象表现主义的兴盛期,劳森伯格将达达主义的现成品与抽象表现主义的行动绘画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了“综合绘画”。所谓“综合绘画”,可以看作是一种美术拼贴技法,劳森伯格利用生活上的实物与新闻图片或照片组成抽象的画板画,他最早改变了艺术家之间、图像和观众的关系,开创了所有能剪能贴能拼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创作的先例。劳森伯格的作品看上去是绘画,但是画面中除了油彩以外还拼贴着报纸、广告牌、石膏、工业零件、布料、破旧轮胎,甚至是动物标本等物件,这些东西出现在劳森伯格的创作中,是他为了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打破两者的界限而有意为之的。

  1959年,劳森伯格曾宣称:“绘画既关乎艺术,也关乎生活。二者缺一不可。”而他自己则像是“在两者的间隙间行动”。对于彼时的中国艺术界而言,劳森伯格的到来无疑像是一双“点石成金”的手,将多种可用的素材塞进作品,再用颜色拼合,启发了一部分中国艺术家在观念和思想上更加开放。

  【2016年,我们可以在劳森伯格艺术展上看到些什么?】

罗伯特·劳森伯格在位于佛罗里达州的俘虏岛的工作室创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1981—1998)1983 图片由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档案馆(纽约)提供摄影:特里·凡·布伦特

  6月12日即将开幕的大型展览“劳森伯格在中国”,将展出劳森伯格创作于1981年至1998年的巨幅作品《四分之一英里画作》以及一系列劳森伯格于1982年访问中国期间拍摄的彩色照片《<中国夏宫>研究》,同时,本次展览亦将呈现罕见的纪录文献与档案,回顾劳森伯格于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划时代性展览“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

罗伯特·劳森伯格(1925—2008)《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局部)1981—1998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2016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四分之一英里画作》1981—1998 第116联至第120联第116联:丝网印刷油墨、丙烯、阳极氧化镜面铝;第117联至第120联:丝网印刷油墨、丙烯、漆包铝每联尺寸:304.8 x 121.9 cm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2016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由190个部分组成,长度约305米,本次展出是该作品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展出。《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的前半部分于1987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针对现当代艺术成立的新展厅落成展上呈现,展期长达11个月。1997年,这件作品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作为艺术家回顾展的一部分几乎完整地呈现,随后于1998年在休斯顿艺术博物馆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巡回展出。1999年,《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在马萨诸塞州北亚当斯市的麻省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这是本次展览之前该作品的最后一次亮相。在持续的创作过程中,劳森伯格不断丰富、修改这件作品,其每次呈现均与展出场所的建筑结构相呼应。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四分之一英里画作》1981—1998 第130联至第134联 漆包铝、铝、钢、橡胶每联尺寸:304.8 x 121.9 cm (不包括附属物)©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2016

  这件作品可以视为一件独立的回顾性作品,创作历程横跨从1981年到1998年的17年时间,反映了劳森伯格创作生涯中几乎全部的重要主题,如白色绘画、混合体,以及“纸板箱”、“过剩”等系列,包括由现成图像组成的拼贴作品及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具有典型的劳森伯格风格,挑战绘画与装置之间的传统界限,格子衬衫、从垃圾中搜集而来的捡拾物所组成的结构,以及施于莱克桑板上的丝网印刷图像作为一整件作品在展览空间的墙壁上延伸,除此之外,这件庞大的作品还包括音频部分,播放艺术家在旅途中搜集而来的嘈杂的街头声音。“有一天我醒过来,这个念头把我吓得要死:我一步步地把美国的每一寸拍下来。”在谈及这幅巨型创作的缘由时,劳森伯格这样说道。

劳森伯格于1982年第一次到访中国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中国夏宫〉研究》1983彩色照片图像尺寸:66 x 66 cm;版面尺寸:101.6 x 76.2 cm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2016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中国夏宫〉研究》1983彩色照片图像尺寸:66 x 66 cm;版面尺寸:101.6 x 76.2 cm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2016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中国夏宫〉研究》1983彩色照片图像尺寸:38.1 x 38.1 cm;版面尺寸:61 x 50.8 cm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2016

  本次展览中,与《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同时展出的,还有劳森伯格的《<中国夏宫>研究》(1983年)。早在1982年的初夏,劳森伯格在第一次到访中国的旅途中拍摄了两套作品,是被其视为艺术作品的唯一彩色照片集。劳森伯格使用哈苏相机拍摄了这一系列彩色巨幅摄影作品,勾勒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日常生活图景,以敏锐的构图与独特的审美目光介入世俗生活,并融入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所关注的城市环境与景观元素。这些罕见的照片为劳森伯格30米长的卷轴式摄影作品《中国夏宫》(1982年)的研究性创作,也是1985年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中的重要作品。

劳森伯格1985年在西藏

  为回顾劳森伯格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互动,一系列档案与文献资料亦同期展出,包括1982年劳森伯格对全世界最古老的造纸厂——安徽泾县宣纸厂的首次访问,及其1985年在北京、拉萨举办的曾使当时的中国艺术界感到惊叹与启发的展览,同时,劳森伯格的手写版宣言、官方文件、小册子,以及记录1982年访问过程的旅行视频也将在本次展览中一并呈现。“他告诉了我们艺术不在于你画出了什么东西,而在于你是不是能够对你所知道的这个知识的边界进行一次重新的理解”,艺术评论家杭春晓在回顾劳森伯格的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影响时这样评论道。

  对于能将这位艺术大师的作品再次带到中国,UCCA馆长田霏宇表示,“尤其值得兴奋的是,本次展览与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劳森伯格回顾展在同一年之内举办,携手重新考量劳森伯格的多面性、国际性文化遗产。我们希望本次展览不仅反映劳森伯格如何启发中国,亦反映中国如何启发劳森伯格。”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