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11-19 17:16
近日,记者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此前在洛阳市西工区闹市一处工地发现的西汉大墓,经过两个月的发掘,目前已清理出墓主人骨架一具,双棺内陪葬有大量玉器。主墓室内不仅发现有大雁灯、铜盘等珍贵文物,还有铜镜、耳杯等遗物,在北侧一耳室内还发现有大量彩绘陶壶、铜盘、铜壶、铜炉、铜钵、铜盆、铜臼等。这一切无不向世人呈现出2000多年前西汉贵族的真实生活状态。
墓主头戴“温明”或为西汉县令
该墓室南北朝向坐落在缓坡上,由墓道、主墓室、侧室、廊道、耳室、坠室6部分组成。墓道正北向,主墓室位于墓道正南部,南北长5.2米、东西宽2.3米。墓葬南北最长处15米、东西宽近14米,总面积约210平方米。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潘付生告诉记者:“像这样规模大、设计复杂的墓葬,可以推断出墓主人身份比较高贵。与以往发掘的墓葬相比,墓主人的身份应该是西汉时期的贵族。”
在发掘的棺木内,墓主人衣着“奢华”。不仅头戴“温明”,身上有多片玉片散落,腰间有玉璜等物,而且胸前摆放一件制作精良、纹饰优美的铜镜,手部位置散落有玛瑙手串和五铢钱等物。潘付生说:“依据这些随葬品的摆放状态,墓主人应该是手戴玛瑙串,双手合握五铢钱的姿态下葬。”
潘付生介绍,“温明”形状如倒置的方桶,由四面组合而成。作为古代葬器,“温明”最早记录在《汉书·霍光传》中。在古代,人死后对尸骨进行遮盖是一种固定的习俗,这类遮盖物,依据身份等级有不同的变化,“温明”是最高等级的遮盖物。
“从以往的发掘考古来看,‘温明’是皇帝、王侯、大臣和高级贵族使用的葬器。但也有考古发现,中下阶层的地主也会用。这次发现,说明墓主人身份比较尊贵。”潘付生介绍,根据目前对墓葬的墓制以及随葬品等文物的初步研究,他们推测墓主人的身份可能是西汉的一个千石县令,甚至品阶会更高。
根据以往的考古发现,“温明”多出现在江淮之间及连云港等地,是一种非常有地域特征的器物。这次在洛阳发现疑似物品,十分罕见。
大雁灯与美酒彰显墓主奢华生活
墓葬没有被盗痕迹,墓葬内依然保留大量珍贵的随葬物品。其中包括极为罕见的大雁灯和两千年前的一坛美酒。
“据与我们共同发掘研究的老专家介绍,大雁灯在国内极为罕见。”潘付生说,此次发现的大雁灯为一只大雁回首、嘴衔东西的造型。在以往发现的类似造型灯中,大雁嘴里多衔鱼。而此次发现的大雁灯,大雁身体宽肥,颈部成流线型,修长有致,身体两侧铸有翅膀造型,身后铸有短尾,双蹼并立。大雁回首,嘴衔灯罩,灯罩与雁体相连,设计精巧、造型独特,不同以往。更加彰显了墓主人比较尊贵的身份。
考古人员还发掘出两件体型较大的青铜壶。潘付生说:“原本以为发现青铜壶就已经非常珍贵。却不想在其中一个壶中发现了保存两千多年的液体,多达3000多毫升,青色、略浑浊。”
潘付生说:“从青铜壶的造型和作用等方面判断,壶中的液体极有可能是西汉时期的美酒,应该是当时装好之后立即进行了密封,加上洛阳地区又比较干燥,所以才能将这些液体保存得这么好。”
目前,墓内大部分文物都已转移到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保护修复中心实验室,进行修复和研究。接下来将会对这些随葬品进行进一步精细研究,挖掘现场也会继续对主墓室进行考古工作,以获取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