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岩彩之春”将陆续发布上海美术学院岩彩绘画工作室«岩彩绘画创作高研班»2019年毕业作品介绍。他们是中国岩彩新生力量,像春天充满生机活力,蕴育岩彩在当代转型中更多可能性。岩彩绘画的未来必将因他们而更加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岩彩艺术家 李玙君
《过客》作品局部
《过客》作品局部
《过客》作品局部
《过客》作品局部
毕业创作前的寒假,我一直在外拍摄。旅途很长,常常在车窗旁张望一整天。与我擦肩而过的人,偶尔送来一个凝滞或新鲜的表情,我只是这些陌生城市的匆匆过客。安静下来的时候会想到很多东西,可以穿行于那些已经从视线中丢失,却永固于某个瞬间而存留下来的时间。回来后,有了创作《过客》的初步想法。当时画了很多稿子,我感觉自己要表达的东西,似乎不是画面上能看到的人物形象本身,而是一个更远的目标。可具体该怎样呈现,于我而言却是模糊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会看,工作室的导师们给了很多建议,我对“过客”的语义重新进行了梳理。“过客”有两层含义:其一,行走路上,擦肩而过;其二,生命的过客。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过客;人与人,亲密的、疏离的,都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过往的人和事、过往的记忆,就像一些模糊的影和斑驳的痕迹,或斑斑点点、刻骨铭心,或轻描淡写、转瞬即逝。五月初,导师朱进教授就这张创作的大致方向提出了两点:第一,造形上去除人物的具体细节,用人体表现,最好是抽象形;第二,表现语言上延续我在“本土采集”课程作业中的材质探索,色彩保持之前的灰调。朱老师认为个人艺术语言的形成很重要,所以这种延续、拓展甚至可能的突破都很有意义。我接下来对人物形作了反复的调整。简化的人体模糊了人物的年龄、性别、表情、情绪及其它细节,观者不再囿于对身体本身的判断,转而关注材质语言和画面形式语言,以及由此不断向外推移的意向。在用色上,我偏好各种明度的低纯度色彩,它们总能以一种静默或隐匿的言说方式传达无限。作品主色调是蓝灰,另有少量的白和中性灰色。左边人物身上有一块橙红土色,向右稍稍延续到第二个人物上。几块土色与蓝灰色调形成鲜与灰的补色关系,并让画面出现局部跳跃的节奏变化。弱化的形与色将视觉导向材质。“本土采集”课程中的作业《城 I》、《城 II》,是我用砂岩这一材质做出光滑和粗糙质感对比的最初尝试。《过客》这件作品,人物以外的背景是光滑的砂岩平面,人物部分则用砂岩颗粒做出各种痕迹。画面很大,岩彩材质以不同的呈像方式构成了一个被放置的现场,强烈而真实。材质、迹象、质象…….层叠、渗透、缺刻、剥离……身体、隐喻……,画面远看是模糊的影,近看只有斑驳的痕迹。每天在工作室一遍又一遍地调整这些关系,反反复复,似乎无有穷尽,脑海里重复着策兰在其未竟手稿中的那句:万物\在场,空无\标记。在场的是“迹”与“像”,可见或不可见;超越的是存在与时间,却再也没有那些名字和容貌。当这件作品在展厅陈列的时候,我又回想起2018年末刚准备毕业创作构思时的茫然与无措。由彼岸到此岸,既是时间的推移,也是心路的跋涉。尽管创作的过程障碍重重,却在朱进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在工作室全体导师的倾力帮助下、在自己的不断思考与尝试中逐渐成长。无比感恩!
李玙君简历
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结业于上海美术学院岩彩绘画创作高研班,现任教于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主要参展
2019年“水渡河艺术节·湖南当代艺术作品展”,长沙师范学院美术馆,长沙
2019年“溯源重生——当代岩彩绘画创作展”,宝龙艺术中心,上海
2018年“溯源重生——岩彩绘画课程体系实践轨迹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