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武宣陈家岭龙窑发掘简报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武宣县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8 年 3—5 月,为配合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武宣县博物馆在广西武宣陈家岭村发掘了一批窑址,清理了斜坡龙窑一座,出土了大量瓷器和装烧工具。瓷器以碗、盘、盏为主,多为青釉,包括青釉菊瓣纹碗、双鱼纹盆、“太平”款青瓷碗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装饰以简单印花为主。从产品特征和烧造技术推测该龙窑的年代为南宋晚期。
内容提要:佛山地区发现了上百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河宕遗址、古椰贝丘遗址等,年代约为距今 4300—3500 年,属广东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该时期佛山先民食物来源广泛,生计模式以采集、渔获为主,狩猎也占一定比例。在其食谱中,淀粉类来源不仅有以往认为的块根块茎类植物,还有橡实等坚果,甚至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后者极有可能是佛山先民或至少是古椰贝丘遗址人群的主食。此时畜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块根块茎类园圃种植应已发轫,而稻作农业尚未出现。
内容提要:蛋壳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考古遗址中都有出土,研究蛋壳能够获取古代社会生业方式、社会发展进程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文章从种属鉴别、考古测年、动物演化、古代生业方式四个方面阐述了分析测试技术在古代蛋壳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古代蛋壳分析研究成果,讨论各类分析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发展方向。未来我国学界应当利用考古遗址中丰富的蛋壳遗存,开展多学科合作,建立针对古代蛋壳的分析研究体系,进一步发掘和提取蛋壳中包含的历史信息,推动考古学研究走向深入。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开展,老城区的古井大规模被发现,仅湖南地区就有数千口。然而,判断古井的用途、年代和性质等是考古发掘和研究中的难点。本文主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古井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将其生命历程分为形成、使用、废弃、再使用、再废弃、覆盖等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的用途,不同的用途对应不同的使用时间。然而不管何种认识和判断,都离不开对古井相关的堆积层及其包含物的准确把握。在对古井的基础资料进行准确而科学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而研究相关聚落归属、环境变化、人口以及城市关系等问题。
内容提要: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养成从来不是博物馆的内部事务,而是与博物馆所在的社会—历史情境密切相关。在 17—19 世纪的欧洲,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生成了一种治理与教化的关系范型。这种关系形态与其时的民族国家、知识体系等外部力量的介入有脱不开的干系。借助米歇尔·福柯和托尼·本内特等人的研究,本文以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早期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此来探究生成该关系的思想、政治与社会机制。从广义上来说,这也是一次从博物馆公众议题的视角来书写博物馆政治学的研究尝试。
知识与权力:从政治学视角重新发现西方博物馆的历史
叶子豪
内容提要:知识与权力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展览的政治学话语。展览的政治学通常暗含各种权力之间的竞争,这些竞争也涉及知识的多方面内容。现代博物馆的萌芽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君主贵族试图经由征服自然来巩固自身关于权力合法性的想象。法国大革命之后,博物馆在“民族—国家”的认同下成为进行公众教育,并服务于国家集体利益的工具。20世纪中叶以来,博物馆充斥着多元声音—对知识权威的质疑和对边缘群体的关注等,这些对既有权力关系的揭露在呼吁博物馆成为一个自我理解并与真理之间平等交流的客观场所的同时,也暗示着展览的政治学话语仍然存在,并将成为一个会引发持续关注的议题。
内容提要:作为一个社会文化机构,博物馆的运行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政治行动者和内部专业人员的影响。一般而言,博物馆的政治性指的是由国家权力所认可的主流秩序或核心价值。具体而言,博物馆的政治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国际层面,基于全球化的背景,一些国际协定、决定和标准影响了博物馆部门的操作;国家层面,国家级博物馆是民族国家建立民族认同和争取民族独立身份的工具和符号;地方层面,社区博物馆不仅代表多个群体的利益,而且和公众联系最为密切,其日常管理和实践受国际层面及国家层面的影响。
内容提要:思净,俗姓喻,是杭州佛教史上的著名僧人,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冬圆寂,终年约 70 岁。他擅长绘画与雕塑,因喜图绘弥陀像,被人称作“喻弥陀”。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位于杭州宝石山东南麓大石佛院的半身弥勒佛像,该像雕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左右。大石佛院毁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半身弥勒佛像表面也剥损严重。大石佛院在明朝曾重修,东壁北侧三所圆拱形龛为后代补雕遗迹。大石佛院的半身弥勒像对研究中国弥勒信仰史与半身佛像的雕造史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金农和费丹旭白描肖像画研究——以金农形象为中心
朱万章
内容提要:金农和费丹旭在人物画方面卓有所长,但他们的白描肖像画极为少见。两位画家分属不同的时代,所创作的同主题绘画(金农画像)是两个时代的缩影。他们的白描人物画不仅反映了二人深厚的艺术造诣,更折射出在清代中后期人物画整体衰微的大环境下,肖像画逆势发展的趋势。因此,探究两人所绘制的金农画像,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内容提要:21 世纪以来,书画鉴藏研究蔚然成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台湾学者庄申就曾对清末广东书画创作与收藏展开过系列研究,但相较其他地区而言,目前学界对广东书画鉴藏的关注与研究还相对较少,虽然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来说仍然有待进一步挖掘。文章从书画鉴藏角度切入,梳理与分析清代中晚期广东书画鉴藏家群体崛起之状况、原因及其影响,希望借此引起学界对清代广东书画鉴藏研究的重视,并围绕这一论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福建永定馥馨楼年代的新认识——来自碳十四测年的证据
蔡文超 葛威 黄丰林 赖晓东
内容提要:福建土楼作为极富特色的地方建筑形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长期以来,有关福建土楼的起源问题仍存有较多争议。根据方志、族谱等资料记载,福建龙岩永定区馥馨楼被认为是闽西南现存最早的土楼。为进一步确认馥馨楼的年代问题,我们对其墙体进行了炭样提取和碳十四年代测定及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馥馨楼的主体部分应建于明代中晚期,并在清代或更晚时段进行过维修。碳十四测年结果不支持馥馨楼年代早至唐宋的说法。
大明宫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艺术创新——以《时间中的宫殿》为例
郭谦
内容提要:文章是关于大明宫文化遗产保护中艺术创新的个案研究,以公共艺术作品《时间中的宫殿—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中轴线标识性建筑宣政殿、紫宸殿的设计》为例。首先,介绍研究案例的来源、背景,引出研究目标与问题;其次,运用文献回顾、资料分析与个案研究等方法,梳理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公共艺术理论发展脉络;再次,分别对研究作品的实践效果、研究作品对观众产生的影响,以及研究作品对遗址公园的效应进行批判论述;最后,文章认为艺术创新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方。
内容提要:客家围屋是岭南地区极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本文将文化景观的研究方法引入古建筑群的保护研究,以人地关系为出发点,对鹤湖围所在地的地理特征、建筑形制、生活生产模式、文化民俗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鹤湖围所具有的客家围屋的共性和自身特性,及其随历史变迁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景观的动态特征。文章对鹤湖围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提出了 “四位一体”的原则,并就古建筑保护、环境空间、社会文化、产业经济等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通过揭示城堡式围楼这一类型古建筑群的文化特质,为以鹤湖围为代表的客家民居整体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更多内容敬请登录广东省博物馆官网浏览:
http://www.gdmuseum.com/
投稿邮箱:
WBXK0228@126.com
小贴士:
《文博学刊》是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广东省博物馆和广东省文化馆主办的文博类学术刊物。
《文博学刊》为季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全彩印刷,国内公开发行,每期48元,全年定价192元。
读者可到当地邮局订阅,也可通过全国邮政报刊收订微信二维码订阅。
读者还可与广东省博物馆联系购买,联系电话:020-3804685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44-1739/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2096-5710
声明:
凡向本编辑部投稿,即视为授权本刊及本刊编辑部网站、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等期刊数据库出版,所付稿酬包含网络出版稿酬。本刊文责自负,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供稿丨学术期刊部
编辑丨宣传推广工作小组
作者:广东省博物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