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山中不知年”展览开幕现场,杜梦堂(上海) 2022
摄影:阿楠
2009年,法国艺术家文森·漆移居中国重庆大巴山,钻研漆艺。在漆器创作过程中,米袋、居民养鸡的鸡笼、鸡蛋壳、面条、芝麻......这些随手得到的材料,被他随机地融入到作品里。
“我像一个小朋友,喜欢玩。”法国艺术家文森·漆说。
艺术家住处屋外山景
图片提供:杜梦堂及文森·漆工作室
艺术家住处(局部)
图片提供:杜梦堂及文森·漆工作室
文森·漆生活的地方,开门见山,每日从家穿过漆树林到达工作室,一路静静思考,观察漆树的生长,聆听自然的声音。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就是文森·漆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他会半夜去爬山,就为了割生漆,然“百里千刀一斤漆”,足以说明其难,而文森·漆只为试图调制出了一种经久耐看的绿色。觉得有意思,他也会找居民学如何编织鸡笼,用在作品中。藏家送了他一个宋代漆碗,他将其拓印在作品里。
他说:“这样的经验,能与自己使用的材料建立情感联系,作品也能赋予更多感情。”
“山中不知年”展览开幕现场,杜梦堂(上海) 2022
摄影:阿楠
9月7日,法国艺术家文森·漆(Vincent CAZENEUVE)个展“山中不知年”在杜梦堂(上海)举办。本次展览是艺术家在杜梦堂(上海)举办的第三次个展,集中展出艺术家定居大巴山两年来的最新创作实践。
此次展出的近20件作品,包括多件大尺幅新作,也是其对近几年创作的一次阶段性总结。
“山中不知年”展览开幕现场,杜梦堂(上海),2022
摄影:阿楠
展览中有部分作品是对彝族漆文化的探索。凉山彝族有1600余年的漆器工艺历史,也是唯一一个有漆文化的少数民族,特别是罕见的皮革漆制作。
几年前,文森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参观了一个关于少数民族的展览,在彝族部分有一件祭祀皮铠甲。
近两年,文森·漆开始研究和尝试在皮革上制漆,但均不成功。
文森·漆 《无题》2022
大漆,水牛皮,羊皮,米袋,铜粉和铁粉
120 x 100 cm
图片提供:杜梦堂及文森·漆工作室
一次偶然机遇,文森·漆随央视非遗文化纪录片寻访彝族漆器传人。有幸与彝族皮铠甲仅剩的几位传人交流。在传承人指点下,文森·漆了解了制作皮胎的方法。
展厅现场一件水牛皮和羊皮制成的大漆铠甲,主体受铠甲的甲裙启发,由数百块上漆小甲片以皮条连缀而成,顶部以米袋残片为胎,施以铜色漆,后以铁粉附着抽象符号。
这件延续了他跨越时间维度的材料和工艺探索,也是他对彝族之行交上的一份答卷。
文森·漆 《无题》2022
大漆,竹篮,米袋,金箔
120 x 120 cm
图片提供:杜梦堂及文森·漆工作室
也有部分作品运用了中国传统漆器著名的蛋壳镶嵌和螺钿工艺,以及东南亚漆器盛行的藤与竹的盘绕、编织工艺。
在竹编作品中,文森·漆特意将竹节保留,编制过程中划破手指而流血,文森·漆也将这偶然的一点红留在作品中。
“山中不知年”展览现场,杜梦堂(上海),2022
摄影:Susan TAN
一件耗时三四年创作的屏风,将鸡蛋壳和干面条作为作品纹理。对文森·漆来说,从平面到折叠,作品在不同角度中发生不同的转换,“这是很惊喜的事”。
文森·漆“以材料作画”,通过色调、造型和材质的对比与呼应,成就了作品丰富的层次和美感。米袋褶皱的肌理映衬在打磨的金箔之下,如洒满阳光的山峦,重岩叠嶂,又如海浪般极富流动性。
文森·漆 《无题》2022
大漆,竹编结构,米袋,金箔
66 x 40 cm
图片提供:杜梦堂及文森·漆工作室
在文森·漆看来,一件作品无论来自哪个年代都应该获得同等的欣赏和重视——历经千年的文物,上个世纪的古董,亦或是一件当代的多媒体装置。数千年来每一代人的努力最终汇聚成整个人类文明的创造力。唯有努力创造,去学习新的技巧,克服技术和材料上的难关,才能留下足以抵抗死亡的印记。
文森·漆期待着自己的作品能与下一个千年的文明相遇。
文森·漆 《无题》
2022
大漆,米袋,螺钿,铁粉
54 x 21 cm
图片提供:杜梦堂及文森·漆工作室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5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