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高庆国作品评语:
该作用笔沉着,点画干净,方劲厚实,意态可掬,墨色枯润浓淡,层次分明,说明作者已有较好的创作意识。存在问题主要有:一、用笔的起、收、行缺乏应有的提按顿挫,线条平铺直叙,显得简单呆滞;二、作品艺术感染力不够,大草作品即使不能做到呼风雨、挟雷电、撼人心魄,也应追求抒性情、致广大,涵蕴精神;三、行列之间上下左右的揖让、观照缺少更科学的思考,作品显得“松”、“空”、“散”。第一行“幽”紧收,第二行几乎在同一位置的“鸣”字也紧收,导致“鸣”字两边留白太多。第二行“带”、“来”竖笔的方向在同一角度,缺乏美感。望作者多参悟古人草书作品中的经典范例,加大对空间布白的训练,同时,建议多临习揣摩王羲之《十七帖》,强化对用笔使转提按的理解。
张炳卫作品评语:
此作无明显的师承脉系,似乎明人的笔调多一些,再掺杂章草意蕴,笔致锋利峭拔,骨立清刚,爽爽然自有风味。但由于过分追求硬朗,用笔侧锋太多,以至线条扁平,筋骨外露。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此作用笔不够含蓄亦是其弊。此外,“境”、“喧”、“有”及款字草法不规范;从作品的完整性来说最好有名款,但该作有足够的空间而未落名款,不知何故?建议作者扎实训练中锋用笔,学会纸上调锋,聚毫发力,特别是对篆籀笔法的熟练运用,可在怀素《自叙帖》等法帖中寻找信息,使线条更有厚度和力度。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