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周更宪 草书条幅 规格138cm×35cm 远山苍翠近山无,此是江南六月图。一片雨声知未罢,涧流百道下平湖。
周更宪作品评语:我们通常习惯把一幅草书占80%、行书占20%的作品界定为草书作品,反之则界定为行书作品,在此之间的则界定为行草作品。此作虽结字工稳,用笔笃定,字字独立,规行矩步,但除二三字属行书外,其余全为草书,故还应将其归类为草书作品。既然是草书,那么此作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动感”,有理论家尝言“动感是草书的核心”。唐代王邕《怀素上人草书歌》云:“忽作风驰如电掣,更点飞花兼散雪。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这一描述就充分说明“动感”是草书的重要特征,可以确切地说,没有动感就不能称草书。此作字字正立,缺乏欹侧相生的意趣;线势寡变,缺乏摇曳多姿的活泼。笔画单一,缺乏粗细肥瘦的比照。建议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应更加讲求字态的布置、点画的提按、线条的形势,使作品生动起来、流动起来。
王羲之《十七帖》
之《服食帖》的动感生成
钱玉清
但凡热衷草书的书家,王羲之法帖一定是主修课。深入研究和仔细体察,能挹取草书创作所需的要素。这里就《服食帖》的动感生成作些剖析。
张怀瓘《书议》云:“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或烟收雾合,或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岩谷相倾于峻险,山水各务于高深。”形象地表述了草书有别于其他书体所特有的“万方百变,消摇而无定”的视觉审美。《服食帖》虽然字数不多,但丰富多变,极富情趣。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1、造韵自然流美,蜿蜒生情。如取每字的中心点将其连接成线,会发现所形成的字列并非是一条直线,而是由无规律的微妙曲度产生的。2、造势以斜为正,顾盼生姿。从单字看,如“吾”和“服”、“年”和“时”、“爱”和“为”等都重心不稳,摇摇欲坠,但组合在一起则如盘石桑苞,坚不可摧。3、造字结构奇巧,形态生动。“惆”字中的“吉”有意写在“冂”的左边,“可”字第二笔特意在第一笔的左下端起笔,“上”字最后一横故意写在偏右位置;“比”的扁方形、“之”的平行四边形、“年”的长方形、“爱”的菱形、“为”的正方形、“上”的三角形在一个区域内的组成;篇幅中较小或最小的字旁边总伴随着较大或最大的字出现,如“比”“足下”几乎是篇幅中较小和最小的字,但它们左边的“爱”“惆怅”分别是篇幅中较大或最大的字。以上这些都是《服食帖》动感生成的点点滴滴,虽只太仓一粟,但足以可举大概了。
王羲之《服食帖》
钱玉清示范作品
临王羲之《服食帖》小品 规格37cm×32cm 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特约评改人:钱玉清(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2011-2012年书法报·书法海选“兰亭诸子”获奖书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