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罗振玉甲骨书法遗响未绝

2018-02-01 21:22

  ■上海 周惠斌

  “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1866—1940),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奠基人、金石学研究集大成者。“九一八事变”后,晦于时事,追随溥仪,出任满洲国伪职,玷污民族气节,学术成就受到长期漠视。

  客观而论,罗振玉在殷墟甲骨、敦煌经卷、明清档案、汉晋简牍领域,著述宏富,成就斐然,嘉惠后人,流布于世,《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续编》《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考释》等,被誉为“开甲骨文识字之始”,身逢乱世而成为民族文化的守护神。

  郭沫若因此评价说:“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实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文化史上所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

  罗振玉,号雪堂、贞松,祖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淮安,卒于辽宁旅顺。身为官宦子弟,5岁熟读四书五经,15岁中秀才,“予年十有六,始治金石文字之学”(《蒿里遗文目录·又序》),17岁校勘《金石萃编》,19岁著《读碑小笺》,以后几乎每年皆有著作问世。

  在民国时期的书坛上,罗振玉恪守儒家传统的中和之美,融朴学书学于一炉,合南帖北碑于一体,众体兼善,体貌各殊,藉学养滋润而深得书学奥义。其楷书学颜真卿,用笔圆润雄浑。隶书习汉碑,体态宽绰,笔法厚重。行书以《圣教序》为本,参入颜体笔意,结字修长,兼具王字的流美之韵和颜书的迟涩之气。篆书学《石鼓文》,大篆醇厚清丽、典雅古朴,小篆平正内敛、意与古会。草书上下连贯,不激不厉,繁者令其简,简者使之繁。

  这种建立在金石学、文字学、碑帖版本学基础之上的学人书法,法度谨严,谨而不肆,孤高突出,令人侧目。

  作为近代甲骨文入书的首创者,罗振玉于传统帖学、晚清碑学之外,在书家中率先以新出古器物文字为临写对象,别立一派,尤其是开近代甲骨文书法化和书法发展多样化的先河,厥功甚伟,泽被至今。

  1921年罗氏56岁,“取殷契文字可识者,集为偶语,先后三日夕,遂得百联”,临写揣摩,由篆而入,以《集殷虚(墟)文字楹帖》为题刊行,将古奥难识的甲骨文引入书法殿堂。

  4年后,他又联手章钮、高德馨、王季烈,集甲骨文联420副,推出续集《集殷墟文字楹帖汇编》,仍以一己之力书写,旁注楷书释文,落款“贞松罗振玉”(1924年,溥仪赐“贞心古松”匾,故自号“贞松老人”,作书一律署“贞松”),此举对后世书坛的影响十分巨大,遗响至今未绝。

  罗振玉的甲骨书法,注重法度和庙堂之气,结体匀称,大小一致,凝重稳健,整齐和谐。

  罗振玉在书写过程中,注意汲取了《泰山刻石》横竖平直、左右微张的造型,以小篆圆润笔法,融入大篆笔意,中锋为主,兼取侧锋,起笔多藏锋,少侧起,中段连接处笔画饱满。

  在软笔与硬刀、书写与契刻、阳刚与阴柔之间,他一改甲骨文刀锋四出、瘦硬凌厉、尖细刺骨的形态特征,不紧张不板刻,不臆造不妄改,集聚金石之趣与毛笔之韵。

  其字势高耸,纤细紧密,隽秀挺拔,醇古儒雅,线条方折简约,书卷气息淳正,体现出古老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赋予了甲骨文一种全新的面貌和独特的生命力。

  罗振玉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开拓之功,沉雄简约、气息高古的书写手法,当仁不让地被尊为“甲骨书法第一人”,实至名归。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