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关注和了解章祖安先生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读大学时开始的,当时书法热潮席卷全国,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专业因其创建早、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书法学习者心中向往的艺术圣殿。这个阶段也正是章祖安先生在书法专业教学任务较繁忙的,缘于此,我也通过各种新闻媒介拜读了先生的不少作品和文章,随着后来我毕业留校任教于书法专业,对章先生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并被其卓识高见、迥越时流之大作折服不已。在我心目中章祖安先生是“知行合一、厚积薄发”的学人典范。
所谓“知”,我理解有几层含义:学识的广度、学识的深度、学识的新度等,所谓“行”是指将前面之“知”身体力行,互为印证促进。而“厚积薄发”则是不盲目追求著作等身以炫于世人。只做披沙沥金以求真理。
众所周知,章祖安先生大学时就读于中文系,古文功底极为深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刊发的大量有关古代汉语的文章足为明证,这也是陆维钊先生选他做助教的主要原因。及至后来又有大量的书法理论著作、各种书体的书法作品、篆刻作品、绘画作品等广为传播,除此之外章先生还是国术高手,可谓文武双全。但最重要的是章先生虽然涉猎广泛却没有他人样样通,样样松的“博学”通病,每一领域都有着非常高的建树。以书法为例,章先生在理论方面重点着眼于书法评价标准的建立:“章先生于书法的审美情趣,一曰:骨力强悍,二曰:大方。并集几十年学书经验,于书法提出“清、厚、奇、古”四个要求。骨主清,筋主厚,奇非“装腔作势”之奇,贵于常态中出人意表,古则需要“知识的积累和典雅的风度”,非此无以通达古雅。我很清楚地感到,章祖安先生作为最早一批书法教育者,始终不懈地在寻找一种共同遵守的书法游戏规则,可以清楚检验高下,以揭开拿审美或风格不同作为自身拙劣的掩蔽体,使得青年少受误导和欺骗(牛子《学章絮语》)。”并由此为基础展开书法在技法训练、审美修养等各方面的阐述,与众不同的是章先生从不制造以评职称为目的的学术垃圾,或故作高深、牵强附会的“隔靴式”空谈,其理论均以实践为前提,从而可信可行。缘于此,先生的学术观点尤重思想独立,识见特异,而又俱通于宇宙万理,并不偏狭。所作讲解引喻精恰,平易生动,触类旁通。为学、为人之智慧,当代确是少有人及。在书法的实践方面,章先生极力践行其“清、厚、奇、古”的审美主张。他曾在《陆维钊书法论》一文中将陆先生与沈尹默、马一浮、李叔同、王蘧常、林散之、沙孟海、徐生翁等作了生动的比较,最后结论为;“以上所列,能称大师者四人,即王蘧常、林散之、沙孟海、陆维钊。其中林若世外之人,王、沙总是学者气质,唯陆先生艺术气质最强,故广度和新度均越过三人。……他(陆维钊)不重复古人,亦不重复自己,每幅创作面目各异,即使否定此幅,也绝不影响到彼幅,但整体又是多样的统一,一望均知为陆维钊所作,他的创作意识在当代具有典范作用。”这里虽是章先生评价陆先生的内容,其实又何尝不是章先生自己在书法实践上的追求目标。纵观其各书体的书写从广度上说,仅篆书少见,但移植于篆刻,与陆先生相比更多作楷书,并且更长于多字数的巨幅作品。如果说陆先生的作品用笔略有追求劲健而稍失圆融苍润的话,那么我认为章先生在此点上已有超越。足见其戒除师门弊短的卓识与能力。
综合章先生的天赋、学识、际遇及厚积薄发的学术品格,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个时代还有大师在化育成长。
2011年5月27日
作者:刘元飞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