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何谓大师?

2017-10-10 07:00

  大师在今天常常成为被滥用的一个词。不管从事哪一个行业,不管有没有成就,三年五载,就敢以“大师”自封,甚至招摇过市,敛收钱财。明眼人自然看得明白,某些百姓大众,却一时难辨真假。但时日一久,假的不真,不能服众,真相毕露,名利之塔轰然倒地。

  何谓大师?前不久参加浙江省博物馆的一次展览,让人真正领略了一位大师所具有的风采,思考成为大师的特质。

  在瓷韵风华——嵇锡贵陶瓷艺术展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嵇锡贵》首发式上,古稀之年的嵇锡贵一身红裙,优雅大方。60年从艺,作品不计其数,屡屡在国内国际大展中获奖,荣誉等身,囊括了高级工艺美术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等众多高含金量的头衔,却在致辞中再三表示这个展览是为回报老师,又真诚希望自己的作品还能够百尺竿头再进一尺。77岁高龄,弟子无数,荣誉无数,却在自己的个展上念兹在兹,全部表述就是这样两层意思,仿佛她还是15岁那年走进景德镇陶瓷艺术天地的那位少女,朝着自己最美最真的梦想,付出青春,付出岁月,付出生命,无怨无悔。

  是的,真正的大师,是芸芸大众中的一员,却在平凡的生活中有着不平凡的执着坚守。在嵇锡贵半个多世纪的从艺生涯中,她没有一天放弃自己的业务钻研,各种技法无不精通,釉上、釉下,仿古、创新,以刻苦磨炼打下扎实基础。从计划经济集体创作的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的冲击,陶瓷工艺起起伏伏,多少人看不到前景,离开了这个行业,其中不乏天分出众者。然而即使物质生活多么困乏,她始终坚守在这一方天地,丝毫不肯懈怠。

  真正的大师,永远是传统面前的小学生,也是后辈学生的领路者。嵇锡贵对老师的感念,就是对传统的感恩。年少时师从名艺人,19岁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设计系,向名师与老艺人学习古彩和粉彩,44岁调回杭州,潜心钻研越窑青瓷、南宋官窑青瓷等烧制技艺和装饰技艺,直至今天,她仍然无时无刻不向传统学习。正因为扎入传统之深,她才能突破创新之远。“嵇锡贵善于继承传统,不以因袭模仿为能事,敢于突破成法,博采众长,不拘一格,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同时也批判地吸收外来的表现技法,经过加工融合,使外为中用……能工能写,能简能繁,有韵有神,可用可赏,撷传统艺术之精华,创陶瓷工艺之新貌……”已故著名美术教育家、中国书画家、陶瓷艺术家邓白先生这样评价她。尊重传统,又突破传统,是成就大师的必备条件。

  真正的大师,永远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花鸟草虫,无不入眼;风花雪月,无不入心。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她学着用南瓜调面粉为孩子们做出好吃的点心;在功成名就衣食无忧的今天,她还在亲自动手,一笔一画,描画着《梨花小鸟》《花香鸟语》《牡丹》《荷塘韵》。她把自己每一天对生活的感受都记录下来,把细微的感受浓缩、提炼、升华为美的瓷艺,发挥到极致。她习惯把每个技法的步骤记录下来,既是梳理与思考,也是修炼与提升。在她身上,看不到老态,她的衣着、神态、步履、动作,透着年轻与活力!和她在一起,常让人感慨,到她那个年龄,能不能像她那样,不是一个退休一二十年的老人,而是心态健康、活得洒脱的自由生命!

  异于常人的特质,是成为大师的基础;然而,在成就一位大师的路途中,远不止个人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有一批同行者与追随者。嵇锡贵的人品艺德,使她在浙江工艺美术界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道,与她一起切磋交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他们本就是技艺精湛的大师,对嵇锡贵以“大姐”“老师”相称,不吝赞美之辞,团结在她周围。她还有一群慕名而来拜师求艺的学生,学习她的技艺、人品、艺术风格,几十年来她严格要求,学生中不乏优秀者,把嵇锡贵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和她创新发展的技艺传承下来,使得嵇锡贵自身也成为传统的重要一环,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由此,大师之谓,不仅仅是一个人,也是一条路,一个不断继承又不断创新的传统。

  成就大师,还需要支持者与扶持者,其中包括政府的扶持。嵇锡贵在景德镇的学习工作,奠定了成功的基础,1984年作为人才引进到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更为她打开了新的天地。2002年她成立了杭州贵山窑陶瓷艺术研究室,其后逐步发展为杭州西溪贵山窑陶瓷艺术馆和陶瓷艺术传习所。在浙江省走在全国前列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嵇锡贵和其他大师一起,得到了应有的政策扶持。2013年,杭州市文创办在全国统一招生,为多位大师每人招收了5名学生,成为入室弟子。在这个人文积淀深厚、创新活力充沛的文化素养高地,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级非遗传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正是得益于方方面面的支持者。

  要成就大师,还离不开研究者、理论家,离不开博物馆、出版社包括新闻媒体。他们从各个行业中发现技艺精湛、代表时代最高水平的佼佼者,以研究与出版的方式选择、甄别、分析、梳理、比较、考察、认定,以博物馆展览的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认真严肃的推介、以媒体多层次的传播,使真正优秀的大师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也使得大师自身能在公众的欣赏中得到更好的灵感激发与创作动力。嵇锡贵艺术展览的举办与画册的出版,正是这些有机链条中的一环。

  而大师最终的认定,在于最广大的观众。观众是否认可他们的作品,被他们的作品所打动,所感染,产生共鸣,而且被一代代观众所认可,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周礼·考工记》中把百工之事看作圣人之作。圣人之谓,甚至还在大师之上。只有那些真正代表时代的技艺、观念、趣味、情感的作品,才能真正留得下来;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的人,才有资格称为大师。

  任一领域的大师都是如此。他们为时代造就,也代表着时代的高峰。他们与时代互为印证。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徐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