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9-10 10:36
9月8日下午,华时代全球短片节联手梨视频在单向空间(花家地店)成功举办了以“‘现实题材值多少钱?——论纪录片对影像创造的意义”为主题的线下展映活动。
现场展映了《孤城》《她不是充气娃娃》两部去年入围华时代全球短片节纪录片单元的优秀纪录片,以美国华人真实事件为原型改编的作品《永久居留》则作为特别展映短片在现场进行了放映。
观众与会花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短视频的兴起,记录短片是否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纪录短片的标准在哪里?又该如何拍出优质的记录短片?华时代全球短片节特别邀请到纪录片导演周浩,梨视频副总裁常河,CNEX执行长、奥斯卡纪录片选片人,HISFF大师评委陈玲珍女士,纪录片导演吴琦和《孤城》的导演金华青一同探讨这些问题。
论坛现场(嘉宾从左至右:主持人《单读》主编吴琦,梨视频副总裁常河,纪录片导演周浩,CNEX创始人暨执行长陈玲珍,纪录片导演吴琦,纪录片导演金华青)
论坛以讨论纪录短片这种形式作为切入,影片《柳如是》的导演吴琦认为从学界的角度理解,短片就是在校学生的基本练习产品,是各个电影学院戏科作为训练便于操作、便于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形成的作品。但是随着电影的进展其实短片一度是新人导演展示自己能力或者让别人看到你的重要方法。
两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得主,曾拍摄过《大同》等多部优秀纪录片的导演周浩则笑谈“没有自信做短片”,他认为创作需要依附于时间的延续和生活的累积,“也许有一天我成熟了,就开始做短片了”。
纪录片导演周浩发言
陈玲珍作为CNEX执行长和奥斯卡纪录片单元的选片人,多年来一直都专注于纪录片的创作与推广,对于纪录短片,她认为纪录片和短片这两种形式概念本身存在内在冲突, “纪录片有一个特点,你其实很多时候是需要非常客观、付出相对长时间的去关注议题或者关注人物,才能够得到比较有厚度的东西”,而短片相对投入时间较短,就需要创作者具备很好的访谈技巧才可在短时间内获得高质量的视觉素材。这也正是去年HISFF纪录片单元空缺的原因之一。而金华青导演作为学校的创作导师,观察到年轻人很少接触纪录短片,他认为这与社会的关注度及学校纪录片教学不足有关。
CNEX执行长陈玲珍女士发言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日,短视频的传播及观众需求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之于影响创作者又有何影响,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方式对创作纪录片又有怎样的影响?几位嘉宾也给出了各自的观点。
随着视频网络时代的来临,包括手机视频的发展,吴琦导演认为短片迎来了一个“电影的白话文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网络时代下,对于短片的界定比之前更宽泛。“实际上短片从学院走到电影节,或者说曾经一度电视台的栏目纪录片,网站上或者梨视频看到很多不知名的普通人拍出很多很有意思的影像其实都是短片。”
吴琦导演发言
周浩导演谈到在互联网时代下,他是在向观众妥协。“我最近接触了一位非常厉害的美国剪辑师,他剪的片子绝不超过85分钟,按照他的理解,超过这时间观众观影心态一定会发生变化。这对我来说也是这样,因为越来越浮躁,”
梨视频副总裁常河认为,在整个互联网生态中,孵化出了很多不同类型的非虚构类故事,在其看来就是纪录片在今日的另一种说法。他认为影片需针对不同的场景来评估,时长并非是特别的要求,“我们只是考虑让用户更多、更大面的去接受你的作品就可以了”。
梨视频副总裁常河先生
对于优秀纪录片的标准,几位嘉宾都谈到最重要的是创作人本身的独到眼光和作品与他人不一样的气质。
周浩导演表示经常会被问到什么样的电影是一个好电影,他认为最基本标准是其具备一个从未听说过的故事、一个特别有趣的人物。“一个好电影,它能拓展我对这世界的了解,不能看了90分钟最后一无所获。我是希望每一部好的电影都能让我从中得到一点点不一样的东西,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吴琦导演补充道,一个好作品是基于创作者本身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实质上是拼目光、拼题材理解度、现实接近度,以及最终能否提炼出触动观众的对世界的看法。 他还提到影像就像写作文一样,是有语法的,但吸引人的作品,需要从电影人的角度去说故事,也要跳出语法,“拥抱生活再跳出生活”。
论坛最后,几位嘉宾对于普通人如何将现实呈现为纪录片的形式给予了很多建议。导演们一方面推荐从自己最熟悉的事情,人物入手,一方面也希望尝试纪录片的导演们可以多多欣赏优秀的作品,学习电影叙事的手法,打下扎实的电影功底。
嘉宾与现场观众合影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