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让艺术进入空间 从杭州武林广场光影秀说起

2016-07-22 00:00

  武林广场,是杭州城市中心最热闹的地点之一,广场前侧于1985年建成的8少女雕塑音乐喷泉30年来一直是杭州城市的老地标艺术——这个几乎不加任何修饰的、白石灰材质的音乐喷泉。近日起,这个广场或许又有了新的地标艺术——每个夜晚上演的《天堂杭州》光影秀。置身这场“亚洲最大的裸眼3D光影秀”,这座城的传统与现代、优雅与动感穿过有着50多年岁月沉淀的浙江展览馆的窗墙而来,引发的是广场上几千号观众的惊叹和欣喜。

  投影总面积达3400平方米、9K超高清动态影像、175个灯光节点、6个服务器集群、16个音响通道、175个雾森升降喷射模块……一组数字,让人不仅感受到这件作品的宏大,更感受到科技在艺术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夜晚22∶30,广场送走了热闹的人群,在夜色中安静下来,几个大男孩戴着鸭舌帽,站在体感平衡车上“漂移”而来,这群平均年龄25岁的活力大男孩就是这场光影秀的艺术团队。说笑间来了几位男人,大男孩们口中的“老大”,是这场光影秀的创意总监,中国美院公共空间艺术系主任郑靖。夜间的集结,是为光影秀做调试修整,而这个作品的光影特殊性让他们的“夜间行动”成为几个月以来的日常。

  郑靖在学院中教空间艺术,也热爱空间艺术,在这样的空间中,话题也自然从“空间艺术”展开。他带领他的团队,成为国内公共艺术领域最早吃了“非固体媒介”螃蟹的人。声、光、电、影、水、气都被他们用来做作品。他说,这是“顺其自然”也是必然的结果,因为“艺术与科技从来没有分离过”,科技发展所带来成熟的手段能否为艺术创作注入新动力,一直是艺术家所关注的,如今科技发展到这个程度,已经可以被艺术家掌握和应用于创作中。他曾说,“我们只是在艺术中前行,却从未在意别人的定性”。虽然不在意“定性”,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自豪地坚守着“艺术家”的标签,这是独立创作的基石,即使是面向大众的公共艺术,艺术家也仍需要走在前面的大胆引领。

  艺术,一直与城市的生长如影随形。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从一侧的少女雕塑喷泉到另一侧的声、光、电、气结合的整体场域的氛围营造,就是30年公共空间艺术更迭的缩影。艺术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渗入到大众日常的生活中,成为一个城市独特微妙的气质,这个城市中的每一个个体或多或少浸染其中,被打上烙印。站在午夜空旷的广场中央,抬头是星辰月光,没有白日热闹喧嚣,竟闻虫鸣蛙叫,这个空间的天地洪荒扑面而来,雕塑和广场还是3岁记忆中的样子,而炫目的光影、鳞次栉比的广宇不断变幻的灯墙告诉我这已经是科技的崭新时代——那种穿越了历史的宏大、混合了时间的维度、见证着物质的变与不变、浓缩了记忆的确定与不确定、集合了每一个亲历者的喜怒哀乐的场域,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

  当我们在讨论“公共空间艺术”的时候,我们在思考什么?或许,是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书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