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视觉识读中的文化理解探究 ——以《千里江山图》为例

2018-06-23 16:48

  在欣赏经典名作时,应结合教学目标,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设计,关注学生最有兴趣的点展开,将视觉形象解开、打散、重组,从显性形象入,从隐性文化出,高起点,易落地,消除学生与经典名作的隔阂第一感,从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达成教学目标。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作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北宋王希孟所作,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些基本信息,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得知,其中还含有构图、色彩、历史背景等等多方面信息。在课堂上,可有选择性呈现,但若想全部表现,是不切实际的,只能说往这个方向努力。方向点在哪儿,定位若是欣赏,关键点应该在“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用“美术表现”方式来加深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态度”和“创新能力”。

  从整体到局部

  中国传统经典名作,有的较长,有的较高较大,如果仅仅从图片或PPT上呈现,学生并无实际概念,更无对其深入探究的意愿,此时教师最佳方式是出示等比大小的复制品给学生亲临感受,或放在画室,打开,呈博物馆形态供学生自由观看。

  整体是为了宏观感受经典。当《千里江山图》整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时,那股作品内在气质的震撼感会在学生内心油然而生,当教师和学生一起带上手套去触摸作品时,会传递给学生一种对经典的敬畏之心,当13米(加卷轴装裱)这种概念数字转化为实际的长度之时,学生对作品的宏观理解会多一份真实感。从整体上感受经典作品,创设情境,与经典零距离接触,能增加学生走近经典的欲望与兴趣点。

  局部是为了细致品味经典。《千里江山图》中,引导学生寻找画面中最感兴趣的点,学生会从作品的整体感知转而向细节情节寻找,随着作品局部的逐渐放大,画面的精彩部分渐渐显现,在青绿山水之间,隐藏着大量具有生活情趣的场景,赶集、打鱼、嬉戏、干农活等,一番喧闹而有序的山水之家生活似大片一般呈现。学生寻找细节的过程,也是对画面主观理解的过程,既了解北宋时代的风俗、生活习惯,又对作者细腻、精致的表现手法有深入了解,细细品之,嚼之有味。

  从体验到解构

  如何消除《千里江山图》之类的古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很关键的一步是解构它,让学生了解作品的生成是与其实际生活经验有关的。

  王希孟作为宫廷画家,材料的使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故材料的使用是顶级的。首先可以做材料的解构。

  但一流的材料如果没有一流的技法,也是成就不了一流画作的,而王希孟就是拥有一流画技的人才。青绿山水的画法本身是非常难的,如果想在课堂上给学生现场演示,一来基本功要相当扎实,二来时间也不允许。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深入浅出地对青绿山水画法有一定的了解,是要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图解图构”。

  截取画面一个部分,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将画面解构,制成整个染色过程,即“勾勒—赭石打底—汁绿再染—四青—三青—二青—头青(四绿—三绿—二绿—头绿)”,如此一个过程,让学生了解青绿山水的染色并非一步到位,是需要层层渲染,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机械的,是需要通过画面不断调整的,整个过程为不让学生感觉太干涩,可配合一些名家课徒稿,帮助学生了解并解惑,通过矿物颜料的层层渲染,青绿山水会产生质感厚重、艳而不俗之感。

  从视觉识读到文化理解

  (一)作品的自述强化对作品本身的理解

  在欣赏经典名著时,学生对作品背景、作者本身都不了解,如何引导并让学生对作品产生情感?前文提到,用视频与实物的双重感知来冲击学生的视、听、触,甚至是嗅觉,全方位地初步感知,让学生对《千里江山图》这幅作品有种惊喜与敬重并存之感。引导学生在实物图中寻找“蛛丝马迹”,即作品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学生会很自然找到其中题跋,并试图解码。

  (二)评价的综述提升对文化外延的意识

  评价的多元性,保证了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仍有发散性思维的空间,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学目标等,可有选择性地进行评价,可关注学科本位,也可关注综合素养,提升至文化理解。在本课结束之前,再次在屏幕上缓缓打开全卷,辅以悦耳的音乐和文字解析,选取经典场景逐步放大,“画、音、字、图”再次同步,营造绿水青山的婉转和弦与视觉分享,引导学生在情境之中表达。

  经典作品的赏析,唤醒学生最原始的心灵感悟。学生作业的反馈极具震撼:“世界上竟有如此令人震撼之作,我看到了这幅作品画得辛苦,我由衷地敬佩您!”“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就是活在‘画’中”。初一的孩子,简短的语言,相信作品的能量传达给他们的是前所未有的体验。改变学生的观念,并非教师一味地教授,而是找准一些有趣的点,让学生在兴趣点上自由漫步,激发孩子一些原始的好奇心与探索梦,自主去发现、去探究,打开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以最大化地发展提高。

  诚然,视觉图形欣赏的方式是多元的,还要考虑到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已有知识储备、兴趣点等,教师在研究的同时,还要考虑从学生自身出发,帮其打开一扇窗,海阔天空凭其跃,用外驱推动学生内驱,真正达到“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