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8-21 12:13
吴哥窟日出,湖对面拍照的游客们 图片来源:WordPress
会安(HoiAn)坐落在越南中部,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小城,在越南战争毁灭性的炮火中幸免于难。1999年,凭借着原汁原味的魅力、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依河而居的地理位置和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这座城市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认可让它摇身一变成了文化旅游热门景点。在2017年,来到会安的游客数量达到322万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了22%。
越南政府专门为游客设置了景区门票系统,但此举并不是意在限制游客数量,而是记录访客人数,也为财政带来增收。会安古道狭窄,突然涌来这么一大波游客,有些街道一下子堵得水泄不通。这整座城市也成了自身的“仿制品”,为了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古色古香的建筑被改造成咖啡厅和纪念品商店。在古城的周边,常常围着许多大型旅游巴士,一停就是大半天,乘客上上下下,让你还没进入古城,就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越南本地人不得不搬离古镇中心,住到会安的郊区。讽刺的是,虽然会安文化旅游的一大招牌就是它独具风情的建筑,但这里的地方文化也因为大量游客的涌入而变得面目全非。曾经活跃的贸易中心,如今成了一个主题公园。
无独有偶,柬埔寨也是越南的难兄难弟。吴哥窟在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从2004到2014年,十年间来到吴哥窟的游客翻了三番有余。当地政府也开始对游客收取门票,这在表面上限制了游客数量(也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游客们在这些古老的步道上行走、触摸古代建筑,也让古迹遗产面临着“磨损崩坏”的威胁。
然而,吴哥窟面临的真正挑战,是景点周边地区展开的一系列无限度的旅游开发,比如说建设豪华酒店、非法开采地下水——导致吴哥寺庙地下水位降低,进而影响土地地质的稳定性。
保护寺庙并不容易,但文化景区面临的更大挑战,是缺乏规划——核心景区的周边该如何发展,往往是市场作用下主导者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最终,吴哥窟很可能会毁在这种缺乏规划的无序发展中。
不管在哪里,大众旅游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但发展中国家尤其经受不起这样的打击,这些国家缺乏必要的经济资源,无法对城市进行充分保护与合理规划。老挝的琅勃拉邦就和越南的会安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在这两座城市中,老城区已经陷落,对外来游客的需求唯首是瞻,而本地居民大多都搬到了老城区之外。
在大众旅游扩张的影响下,世界上其他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景点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2009年以来,搭乘国际航空出境旅行的游客实现了7%的增长,预计在未来,这样的增长率将继续保持。
早在1972年,教科文组织就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03年和2005年,又分别增设了两条公约,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此举旨在唤起人们对文化景点与文化活动的重视,确保其得以继续流传,并且保持生命力。
能够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可是经过世界范围内激烈竞争的,每个国家都希望得到这样的名分,好借此给旅游景点或文化活动贴金,把它们塑造成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热点。
不过得到了教科文组织的表彰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国家与地方社会都有义务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这个地点或是文化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然而他们并没有找到重点。政府及其他组织花了很大力气来修复文物,禁止不恰当、不尊敬的行为(比如说在吴哥窟旅游,有一项规定就是游客必须穿着得体),然而游客数量增加带来的负荷也许并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内。
事实上,通过鼓励旅游业发展来改善一个地区的经济环境,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地方独特性和文化价值的折损。随着游客不断增多,这种状况将持续恶化,不可避免。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从景点和文化活动中榨取利益,而不是文化遗产保护。大众旅游可能会给这些景点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地方和国家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前不久我和同事玛丽安娜·维科(Mariana Vecco)博士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就这些问题展开了研究。为保护这些脆弱的景点,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收紧游客数量限制,并将其提上紧急日程
在景点周边地区进行更加严格完备的规划
在为旅游活动服务的景点展开调查和询问
对已经被破坏的景点进行严密检查和统计
要想保住世界遗产的头衔,以上这些都是旅游景区的必修课。然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讨论——这些脆弱的旅游景点和文化活动到底应不应该接待旅客呢?
今天的会安依然是一个美丽的小镇,但它正在遭受满街游客的蹂躏和损毁。无奈的是,只要世界文化遗产这个闪亮的名片依然挂着,而且只是被当做一种市场营销手段,而不是文化保护的措施,这里的情况就会继续走下坡路。
(翻译:马昕)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Jo,Caust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