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栏|张辉:佛教礼物——绳床—中国家具史⑲

胡床带来了高座的推广。此外,还有另外的盟军临阵,就是椅子和筌蹄,它们伴随佛教而来。三驾齐驱,开创了中国椅凳文化。这里观察绳床。

印度的僧众、俗众都坐绳床,可作为叙述的第一组镜头。

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前,嘱咐使用绳床:“可安绳床而令北首,我今身体极大苦痛,入于中夜当取涅槃。阿难受教,施绳床已,佛即就卧右肋着地。”(北齐昙景译佛经《摩诃摩耶经》卷二)。佛祖涅槃的年代,东南亚佛教徒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45年。古印度僧人生活,昼夜不卧,盘腿坐(跏趺坐)在绳床上,死时也如此。

公元前的印度佛塔浮雕上,也有佛祖坐于椅上的图像。

唐代高僧玄奘《大唐西域记》载,当时印度僧人坐绳床:“昔健驮逻国有阿罗汉,——并坐绳床,凌虚而往。侍者沙弥密于绳床之下攀缘潜隐,而阿罗汉时至便往,至龙宫乃见沙弥,龙王因请留食。”(《大唐西域记》卷一 三十四国)还记载印度一般人也使用绳床:“至于坐止,咸用绳床。王族、大人、士庶、豪右,庄饰有殊,规矩无异。君王朝座,弥复高广,珠玑间错,谓师子床,敷以细氎,蹈以宝机。凡百庶僚,随其所好,刻雕异类,莹饰奇珍。”(《大唐西域记·卷二 三国》)

再借助第二组镜头,说明印度人还以绳床为礼物,馈赠中国。

唐玄宗时,南印度摩赖耶国的金刚智大师准备由印度来中国,其国王曰:“‘必汝去时,差使相送,兼进方物。’遂遣将军米准那奉《大般若经》梵夹、七宝绳床等及诸香药等奉进唐国。”。(《第五祖金刚智阿阇梨密海宝藏》)七宝绳床指绳床上装饰七宝,七宝又称佛教七宝、七珍。主要指黄金、白银、天青石、水晶或石英、珍珠、珊瑚、玛瑙(琉璃、琥珀、砗磲),用来装饰古印度国王宫殿和佛教用品。不同经书所说七宝不尽相同。后来七宝装饰传到我国。如《宋会要辑稿》记,北宋开宝六年,两浙节度使钱惟濬进贡“金棱七宝装乌木椅子、踏床子”等物。

再看第三组镜头,西晋末年以后,伴随传佛僧侣脚步,绳床陆续走入中土。

西晋,西域人“神僧”佛图澄由天竺国来华,后曾在襄国(邢台),坐在绳床上作法,敕龙取水。“澄曰:‘今当敕龙取水。’乃与弟子法首等数人至故泉源上,坐绳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有一小龙长五六寸许,随水而来,诸道士竞往观之。有顷,水大至,隍堑皆满。”(《晋书·佛图澄传》)南朝宋(420年~479)时期,古印度僧人求那跋摩(367―431)乘商船渡海来到广州,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死于南京,“既终之后,即扶坐绳床,颜貌不异,似若入定。”(《求那跋摩传》)

南北朝时期文献中,使用绳床记录颇多,但仅限于僧人,或佛教信徒,如北齐陆法和“烧香礼佛,坐绳床而终。”(《北史陆法和传》)。还有虔诚的梁武帝,也坐绳床。

美国学者侯思孟《关于中国座椅起源》一文说,西晋末年以后,僧侣禅房所用绳床,有背可倚,有扶手,有固定坐位部分,具有椅子实质(翁同文《中国坐椅习俗》第4页,海豚出版社)。

为了适应中国文化,佛教一路上多有妥协,好在僧人坚持了绳床。还记得南朝齐大臣、著名上清派道士顾欢《夷夏论》吗,指责佛教徒的坐姿:“狐蹲狗踞,荒流之肃。”(《南史·隐逸传上·顾欢》)美国学者柯嘉豪说:椅子的问题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还牵涉到礼节的文化。”([美]柯嘉豪著 赵悠、陈瑞峰等译:《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第222页,中西书局,2015年7月)

唐代,佛教由外来文化成为本土文化。它带来的不仅是信仰,还有民族性格、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还有绳床(椅子)。这成为影响日常生活最重要器物。

绳床,由僧众用转为俗众用,更是艰难的旅行,周期太长。最早的记载,唐武周末年婚嫁中使用绳床,这是俗众使用绳床之始。由西晋佛图澄绳床来华,到几百年过去了。<<太平广记>>记载唐武周大足元年(701)洛阳婚俗:“左右施细绳床一,请舅姑对坐。遂自门外,设二锦步障。夫人衣礼服,垂佩而入 , 修妇礼毕。”(<<太平广记.韦安道>>)

绳床流行之速度,远不及胡床。这背后依然是与中华礼制的深层矛盾。

陕西西安唐天宝十五年(756年)高元珪墓绳床壁画,证明盛唐时期,绳床在俗世上层社会使用。

中唐白居易《爱咏诗》:“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白居易坐倚绳床,表明胡床在士人中使用。同时道出绳床可倚可坐特点,即椅子的特点,区别于“敛之可挟,放之可坐”的胡床。绳床形态,座面以绳编织,所以得名。宋代程大昌《演繁露》解读说:"绳床,以板为之,人坐其上,其广前可容膝,后有靠背,左右有托手,可以搁臂,其下四足着地。"

中唐,椅子也进入宫廷,唐穆宗(821—824年)时,“辛卯,上于紫宸殿御大绳床见百官。”(《旧唐书》 本纪第十六)《资治通鉴》记:“见群臣于紫宸殿,御大绳床”。(《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八)穆宗坐的大绳床,是后世宝座的前身,突破了宫廷中历史悠久的跪榻做法。另外,南朝萧梁庾肩吾作《咏胡床应教诗》,君臣以胡床为题,应和作诗。那时胡床可能已经为君王之座。

唐文宗时,出现椅子叫法。鉴真和尚弟子、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记》多次记载,在中国见到“椅子”,如“相公及监军并州郎中、郎官、判官等皆(坐)椅子上吃茶。”此事发生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日]圆仁撰、白化文等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页68,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圆仁还记载,武宗“自登位已后(即841年以后),好出驾幸。四时八节之外,隔一二日便出。每行送,仰诸寺营办床席毡毯,花幕结楼,铺设碗垒台盘椅子等。”

五代椅、榻上,有金银饰件,装饰龙凤纹。《新五代史。景延广传》》称:延广向晋出帝(943-946年)所进器物有“椅、榻,皆裹金银,饰以龙凤”。

因坐绳床禅修作法,五代,又称之为“禅床”。

绳床图像资料屡有发现,择其要者,可以细分为柱头式、出头式、高靠背椅式等。

一.柱头式

柱头式为椅子腿上端出头,成柱头状。前腿超过扶手、后腿超过搭脑。

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造像碑上,有一对僧人,各坐柱头式绳床上,其前腿超过扶手,后腿超过搭脑。 莫高窟第334窟初唐壁画《舍利弗》上,四腿上端出头,成柱头状。靠背中间置横枨,为靠背横枨,这是早期椅子的一个重要特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a17307d1226f0c18be09af6ee715f123.jpg

北周 造像碑上的僧人坐椅图

(选自柯嘉豪:《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中西书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720485c7b951c89a6b01d24c94199fca.jpg

初唐 莫高窟第334窟壁画《舍利弗》上的绳床

二.出头式

出头式为椅子搭脑、扶手分别向两侧、前侧出头,并压盖前后腿。

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壁画《林间禅修图》中,禅修主人跪坐在绳床上。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绳床(椅子)图。平直搭脑左右出头,两侧扶手不出头。棕绳或藤绳编网纹坐面。这直观显示绳床得名来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9c94af8d834d3fbc97b50e18f2afb335.jpg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林间禅修图》

陕西西安唐代高元珪墓(756年)壁画中,墓主人坐在绳床(椅子)上,双足垂足放在地上。这是迄今所见最早非佛教用绳床图像,明确绳床进入世俗生活、贵族生活中。高元珪为高力士之兄。此椅方材制作,靠背高,搭脑高至头部,两端出头。搭脑对称三弯,中间弓两头微微上挑,开启了此后椅类三弯曲线之路。后腿中间位置靠背横枨,与莫高窟第334窟初唐壁画《舍利弗》上绳床相同。搭脑与后腿交汇处有栌斗(建筑上斗拱的斗)形态构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e6fd12f18c306d9f2d518f124290872f.jpg

唐代 高元珪墓壁画上的椅子线图

(《文物》1959年8期)

敦煌壁画196窟晚唐壁画《劳度叉斗圣变》中,两人垂足而坐,两把椅子搭脑和扶手出头,为四出头扶手椅。搭脑弓形,与腿交汇处置栌斗,椅腿上细下粗,为收分做法,这些都是吸收建筑技术。因为收分强烈,腿上端过细,便以栌斗上托搭脑和扶手。下腿后侧、两侧有管脚枨,似乎没有前管脚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4f55198736bf73bf1b5f498c838ff1aa.jpg

晚唐 敦煌壁画196窟壁画《劳度叉斗圣变》

第9窟晚唐 壁画《舍利佛宴坐》中,舍利佛结跏趺坐在四出头椅,其扶手三弯形,为上下起伏。足间四面有管脚枨。四腿收分明显,上端有栌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2e852368bcb2fa9c11fcd164afc85474.jpg

晚唐  第9窟《舍利佛宴坐》

敦煌莫高窟晚唐138窟,僧人结跏趺坐,在一把单扶手椅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70c3c210975a61d297ea9faefbd7baa6.jpg

晚唐 莫高窟138窟壁画上的单扶手椅

莫高窟61窟等五代壁画上,还有同样扶手椅。

三.高靠背椅

当时椅子有矮靠背、高靠背之分。矮靠背椅子搭脑高度在人的肩部,广见于上述图像。高靠背者,见于唐代何府君墓(759年)壁画《墓主人图》,搭脑对称三弯形,高过坐者头顶。没有扶手,区别于扶手椅,可称为高靠背椅。应该有靠背横枨。画面有些脱落不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18ab678e7dd08ea098154631eef1bd5a.jpg

唐代 北京市陶然亭何府君墓《墓主人图》

综上所述,绳床扶手椅外,另有靠背椅,它们已具宋元明清四出头椅、靠背椅的基本形态,是此后此类座椅之祖,确定了难以变更的式样仪轨。这在观察宋元明清椅子时,更加清楚,此后,中国此类座椅没有太多的变化,没有突变。其搭脑有平直、三弯之分,扶手具平直、三弯之别。特殊之处为靠背横枨、栌斗构件。

四.“折背样”

晚唐李匡乂《资暇录》说:“承床:近者,绳床皆短其倚衡,曰折背样。言高不及背之半, 倚必将仰,脊不遑纵。”(李匡乂:《资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丛书集成初编”)

此“折背样”一说,历来令人困惑。南宋初年王观国<<学林>>卷四绳床云:“李济翁<<资暇集>>不晓绳床之义,乃改为“承床”,误矣。”(见《中国座椅习俗》64页)翁同文说:该条原以“承床”两字标目,文末又自注十四自云:“绳床当作承字,言轻齎可随人来去。”按所谓轻齎句,意指绳床乃单人坐具,不若唐人向来流行的宽广坐床,不便移动。至于上句“绳床当作承字”,似指绳字乃同音承字之误。

近年有论者,以唐代折背样之名,在“宋画”中,找出所谓宋代“折背椅”,此种唐名宋用,难以说通。仔细分析如下:

1. 唐代绳床,或搭脑出头或后腿为柱头式;有准确年代(包括考古资料)的宋代椅子,搭脑均为出头。而所谓“宋画”中“折背椅”搭脑均不出头。

2.文献中仅仅发现晚唐李匡乂《资暇录》这一次。唐代图像和实物中,绳床高达认定肩部,未见“高不及背之半”绳床。

3.宋代文献中,未见“折背”一词。这不仅是孤证不立,是无证。

4.那些“宋画”向来没有文字论证,无准确年代,深论意义何在?(参阅《“宋画”史料价值与文化史(含家具史)研究---中国家具史七》《雅昌专栏》2022-02-23 )。

所以,唐代、宋代“折背椅”说都难成立。又与明清家具中的玫瑰椅连在一起,更加牵强。由此说去,不是每一条史料有解读,尤其是孤证。

绳床由古印度国而来,又经过漫长时光,从寺院禅房进入俗世。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垂足坐伴随胡床、绳床、筌蹄,一直慢慢推广。在悠长历史中,绳床渐渐成为中华坐具的大主角。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